《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篇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屿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关于教师的名言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14是什么情人节?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
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民风民俗”。作家老舍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利用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网
络优势自学生字词语,就掌握的信息质疑问难,继而主动探究,悟读课文。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网络课件自学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阅读、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学习,能就掌握的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读北京的年味,充分感受北京的年俗,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2、激发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设计并制作相关知识的教学网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文中生字词语,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重点研读三个高潮部分。
教学步骤:
一、童谣激趣,共话春节。
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1、欣赏童谣,激趣导入。
2、回忆春节,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富有夸张意味的动漫童谣,勾起学生对自己春节生活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解疑问难。
1、字词认读。
2、整体感知。
3、结合预习,质疑问难,自读解疑。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的设计一方面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自读解疑是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提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地方,既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体现,也便于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设计。
三、品读年味,感受民俗。
1、欣赏年俗,感受年味。
2、概括习俗,了解年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生自主地欣赏感受北京的年俗,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后,让学生概括自己最喜欢的一天的风俗习惯并通过网络展示,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特点。
关于秋天的作文 四、细读感悟,体味高潮。
1、了解北京春节的高潮日是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2、品读高潮。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勾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整体感受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后,深入地体味北京春节的特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有感情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体现了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让学生选择最难忘的一个高潮日来交流,这也是本课教学中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又一体现。
争奇斗艳 五、分清详略,对比阅读。
1、分清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2、对比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明确,同时让学生明白同样写过年,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总结:同学们,“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京的春节是这样的,其他地方的春节呢?请大家课后登录“中国民风民俗网”,去了解各地的春节习俗,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一写,也可以写我们这里的春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腊八”节,进一步感受北京的春节习俗。交流自己收集的春节习俗,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略
我的教学体会: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俗白”又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所列举的大量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切入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过大年》的动漫童谣,有趣的童谣让学生仿佛又回到了春节的日子里,心里忽然就涌起了许多有关春节的回忆,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了解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便是一种心理需要的。再如,学生在感受北京春节的高潮时,让学生结合自己过年时的感受勾画批注实际上是让学生表达自己过年时的感受。
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和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接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读中生疑,又在读中解疑。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有趣和阅读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使这节语文课充满了人文彩。
怎样最好地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这节课也做了一点尝试。如: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预习,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课件自学生字词,这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展示和锻炼。又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天,深入阅读概括习俗,并填入表格。
当然,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也很多,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