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人力车与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
何兰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人力车俗称 黄包车,曾一度被称之为 黄潮。人力车在上海存在了82年之久(1874-1956),其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上海近代都市居民生活方式演变的轨迹。本文试图梳理一下近代上海人力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它对都市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传入与发展
开埠前,上海水上交通优于陆地交通,没有像样的道路。轿子是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1843年开埠之后,租界开始了道路建设。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车和马车仍一度是市区的主要客运工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黄包车的传入。
侵略的拼音人力车首先现身于租界。这同租界的道路建设息息相关。1856年法租界外滩筑成了第一条马路。19世纪60年代租界的筑路速度越来越快,道路面积越来越大。 1852年英租界道路用地面积占其总面积(0.556平方公里)的14.2%。1866年,公共租界道路用地面积迅速上升,占有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的23%。[1](P223)此后,发展速度还要快。作为近代交通工具催生剂!!!道路的发展,必将带来公共交通工具的革新。
随后马车的出现,人力车的传入,以及有轨电车、公交车及其出租车的接锺而来就是鲜明的例证。人力车虽然算不上交通工具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近代上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曾一度被称为 黄潮。甚至现在,提起老上海,人们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就浮现出人力车的身影。
人力车(Ji nr i k i sha)俗称黄包车。1870年在日本问世, 1874年由法国人米拉传入上海租界。上海人最初称它为 东洋车。后因租界境内人力车的车身漆成黄而得此俗称。
引进最初配似双轮马车,车厢在两只高大木轮中间,车厢外的两侧没有护挡灰尘、水点、泥浆的设备。木轮外绕线圈,行车时辘辘作响,震动强烈。可坐2人,但乘坐不舒服。后来输入了小型人力车。大型人力车行动不灵便,影响道路畅通。1879年,租界当局禁止两个成年人同坐一车,于是大型人力车便绝迹了。后改为橡皮充气胎。1914年,出现钢丝轮橡皮充气胎,从而正式进入了人力车时代。
人力车与小车∀轿子#马车相比,较轻便、灵活、迅速,而且运价低,颇受一般居民和过往商旅的亲睐,乘坐者非常之多。从租界始,迅速广泛使用于上海市区,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
人力车传入租界后,法租界的公董局和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加强了管理,最初有如下规定: 第一年两个租界共同发放执照10张,每一租界5张;每张执照有效期1年,执照者可经营1辆至100辆人力车;每辆每月捐银2钱;车辆可在两个租界内营运。光绪八年工部局取消捐照限额,此后30多年,公共租界内
人力车行业自由发展。 光绪八年,营业人力车由1500辆增加到8920辆,平均每年递增18%。[2](P280)由于早期人力车噪音很大,而且造成交通阻塞,租界曾一度限制其发展速度,要求按一定比例每年递减。1915年9月,洋商公司借机涨租,引起同年12月2日的 同盟罢工风潮。租界境内客运交通处于瘫痪状态,从而迫使外商让步,工部局终止减车计划,保持每月7500辆的数量。1917年,改为8000辆,此后6年未变,但人力车还是供不应求。社会上批判捐照的做法,为缓解舆论压力,1924年工部局宣布取消人力车捐照限额。当年8月就骤添6000辆,致使公共租界道路阻塞,交通混乱。9月1日,不得不加于限制,定为10000辆之内一直到1937年5月底。6月减为9500辆,直到公共租界归还。
法租界不限人力车捐照数量,20世纪30年代已有17000余辆,此后呈增长趋势。直到1934年1月,才限定捐照为17000辆。
如何卖基金华界人力车行业,南市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27年已达4500辆。1934年增至6000辆。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废除人力车计划。次年1月命令全国禁止使用,限期3年禁绝。遭到反对,但终究因为单人后座三轮车的出现,人力车的数量才急剧减少。1949年12月登记剩3659辆。建国后还一度少量存在,直到1956年3月1号,最后2辆送进上海历史博物馆,人力车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了上海的历史舞台。
二、经营和管理
再世黑客1874年5月,工部局和公董局共同制定并颁布了∃治理东洋小车章程%,其中第九条规定:每车给以执照,其照上书明车号,遇有查问执照者,车夫务须呈览。光绪八年,工部局规定拉人营业时须穿号衣,上面印有车号。并进行定期验车,不完整不清洁的车子不给牌照。起先是每月一次,1925年改为两月一次。
此外,对人力车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行车条例:车辆靠左行驶,尽量靠近墙边或人行道;从日落一小时后至日出一小时前须点高车灯;进入停车处挨次排列候雇,任凭雇车者选择乘坐;空车得在马路上逗留或闲荡。
对人力车违章处罚也有相应的一套措施。最初巡捕发现拉车者违章后,将人车一并送会审公廨。经过审判,或判车主或判车主关押若干日,情节严重者枷号示众。后改为巡捕直接处理。吊销捐照或。华界处罚较轻。上海
116
2006&∋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公用局成立后,制定了人力车管理章程,规定:车辆不符号规定的处罚车主;违反行车规则的处罚拉车人,并规定了罚金。1926年后改为警察局处理。
对人力车的运价也有相关的规定,1909-1943年部分年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核定人力车运价表[2](P282),可参见下表:
公布时间佐助vs团藏是第几集
(年月)
19091936.21941.11942.61943
币制(元)银元国币国币中储券中储券
起首半英里0.050.100.150.502.00
卖基金以后每半英
里或不足半
英里
0.050.100.150.502.00
每次最低车
0.100.150.502.00
起首1小时0.250.600.903.0011.00
以后每半小
元宵节放假
时或不足半
小时
0.100.300.451.505.50
每次最低车
0.600.903.005.50
三、对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上海都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包括吃,住,行等各方面的现代化。作为近代交通工具的一员,人力车给都市居民生活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1.一部人力车史实际上就是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写照的历史。人力车的出现顺应了近代交通基础设施建立的需要。虽然人力车不能同电车,公共汽车以及出租车相比,但它的出现与使用仍不可否认的体现了近代上海都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巨大改变。
轿子作为开埠前的主要客运工具,其速度明显不及后来的人力车,而且运价也要高出人力车。随后马车在英租界被引进,但还是遭到比它更晚的人力车的冲击,最后惨遭淘汰。作为客运工具的轿子和马车不是人力车的竞争对手,充分反映出人力车在当时的优势地位。1908年,租界出现上海最早的有轨电车,1924年三轮车的使用,1928年公共汽车的出现及其出租车的广泛运行,无不反映出生活的都市化和近代化。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无疑加快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随后使用的上述新式交通工具相比,似乎人力车阻碍了都市居民生活节奏的步伐,其实不然。 1930年初,人力车是上海市区客运的主力。[3](P330)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车有它自身固有的优势,方便了出行,加快了社会节奏。以电车为例 上海的电车在地上铺设铁轨行驶,路线短,行程少,不能满足市民需要,故两个租界的大众交通工具以黄包车为主。[4](P360)人力车的优势地位持续到1942年,三轮车改造成单人蓬后座式,三轮车逐渐成为主要的客运工具。而人力车因遭到残酷的竞争,数量剧减,这也是上海都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要求和体现。
2.部分解决了低层民众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创建。人力车辆的迅猛增长,人力车夫的数量也必然按一定比例随之上升,同时也预示着车主人员的增加。起初租界内开设人力车公司,车主都是外国人,后来才出现中国车主。民国23年 据上海市社会局∃上海市人力车夫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书.人力车夫估计表%的估计,全市人力车工为78630人,车主4814户,人力车辆20596辆。[5](P280)二.三十年代,苏北人成为人力车夫的主力军。逃难到沪的苏北人大多沦落到人力车夫这一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因为失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3.形成了独特的 乘车风俗。人力车不仅中下层市民方便而又实惠的出门的选择,当时上海都市的一些上层人物如洋行大班,公司经理,官僚买办,富商大贾,出入各种娱乐场所时大都乘坐人力车。甚至一些青楼,闺阁小及知识界名士也是常客。因而形成了大量独特的乘车风俗,包括包车风俗,坐车风俗,讨价还价风俗等等。为行路方便富裕人家往往包租一辆专门为自己或家人服务。这种车一般设备齐全,装饰比较考究。也有几户合租者。由于行车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洋行大班或富商巨贾乘坐时,不直接告诉走哪条路,而是用手杖敲击车背表示行车方向。 如果敲的是左车背,示意向左转;敲的是右车背则示意向右转。到达后,乘车人便用脚一蹬踏板,车夫便将车子停下。[6](P94)虽然当时对人力车的运价有明确规定,,但仍不太规范,车程价格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讨价还价时有发生。
此外人力车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1945年一些美国士兵发起黄包车皇后竞赛。一辆车子载
一位小,从三马路(汉口路)外滩吃饭,自东而西,经南京路折入陕西北路。比赛结果车工姜二毛以2分钟得冠,琼南迦小成为黄包车皇后。[7](P163)
以上三方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力车与上海近代都市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作为近代上海舞台上的一分子,人力车曾经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一部人力车的历史也是近代上海城市史的重要一幕。
参考文献: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上海公用事业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社会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蔡丰命.上海都市民俗[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0.
[7]曹聚仁.上海春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 王 飞
117
哲学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