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1、中考热点
1.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要领
常见仪器: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试管、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漏斗、集气瓶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和称量、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物质的加热、过滤、蒸发等
3.三大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
4.三大气体的除杂方法、验证方法;
5.设计实验组装装置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实验题。
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根据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内容已成为必考知识点。利用所给信息,选择实验室制取装置也列入中考必考行列。
6.要求掌握物质鉴别和鉴定的分析方法及解答要领。中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是常见气体的鉴别和常见离子的鉴定。
2、复习指导
能正确进行实验基本操作,对实际操作进行判断常出在选择题中,物质的区分和检验及混合物的分离知识较灵活,一般出在实验和填空题中;利用科学探究认识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通常以实验或探究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是中考的热点和重点,在中考中占20~30%。复习此部分时要熟悉常用的简单的化学仪器,知道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后果,培养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制定计划——科学实验——合理解释——认真总结反思的科学探究能力,会有意识的运用科学探究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1.识别仪器,了解用途,掌握操作原理;
2.可以把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再记忆;
3.结合一些具体习题进行练习,活学活用。
4.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5.利用实验或实验图片将气体的制取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比较,从中总结归纳,达到能举一反三;
6.对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的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观察顺序;
7.利用对比,将性质中的现象、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不同点。
8.要清楚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和原理,同时还要掌握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及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要选择出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所用的试剂,是比较困难的,同学们在做题时首先分清是用物理方法,还是用化学方法提纯。然后根据除杂的基本原则:“两不一易”即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提出物质,易于分离去做题,就迎刃而解了。
9.在检验物质时,必须要写出检验的步骤、产生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必要时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加以说明。
10.在检验过程中,不能把被检验的物质当作已知物质来叙述,必须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是什么物质。
11.如有若干种被检验的物质应首先贴标签并编号。
12.在鉴定物质时,必须把物质中的各种成分一一检验。
13.在鉴别物质时,最后剩下的一种即为可知,不必要做实验
常见仪器的识别,使用方法和组合,八种实验基本操作及物质的提纯,溶液的配制等内容仍是中考热点.其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有看图识议;判断操作的规范性;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的选择、连接;仪器的洗涤;实验基本操作的事故分析、处理和安全等为主.
常用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1. 常用化学仪器
    2)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3清除内存多)用于测量的仪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
    4)用于固定、夹持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试管架。
    5)用于取药的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玻璃棒。
    6上海旅游介绍)用于存放药品的仪器:滴瓶、细口瓶、广口瓶。
 
  2. 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三不一少”
    ①固体药品:药匙、镊子,“先横后竖”
    ②液体药品:滴管,倾倒法。
    ③浓酸,浓碱的使用:
    ④指示剂的使用:
    2)物质的加热
    ①“三不”
    ②加热固体时若有水蒸气产生,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3)物质的溶解
    4)物质的分离
    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蒸发: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③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5)连接仪器装置
    ①“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溶液的配制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
 
    注意事项:
    ①溶质和溶剂的称量要准确;
    ②溶解物质要在烧杯里进行,用玻璃棒搅拌,切不能用量筒;
    ③若稀释浓硫酸,则要把浓硫酸缓慢地沿器壁注入水里。
 
(二)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收集
  1. 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取(发生)
   
   
    注意事项:
    1)使用气体发生装置注意的问题:
    ①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固体与固体进行加热反应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③先撤导管,后停止加热,以防止因装置冷却致使水倒流,引起仪器炸裂;
    ④导出气体的管口,不要插得太深,应在发生装置管口附近,更不要插入反应物中;
    ⑤注入液体的长颈漏斗管口,应插入反应的液体中。
 
物质的检验和推断
    1)鉴定和鉴别:
    2)根据实验,判断物质存在或不存在。
  1. 几种气体的检验。
    O2  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木条复燃。
    H2  ①用燃着的火柴点燃。
        ②纯净气体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O2  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2. 几种物质的检验。
    1)酸液:取少量酸液滴入几滴紫石蕊试液或蘸少量酸液涂在蓝石蕊试纸上,变红。
    2)碱液:取少量碱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4)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Cl-):取少量待检验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再加几滴稀硝酸,生成白沉淀不溶于硝酸。
   
入几滴稀硝酸,生成白沉淀,不溶于硝酸。
物质的除杂是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物质作为杂质除去后得到所需物质,例如,将粗
亮闪闪
盐中的泥沙作为杂质而除去,得到澄清的食盐溶液属于物质的除杂。物质的分离是指将某混合物的各成分一一分开,即混合物中有几种物质,最后将这几种物质都一一分离出来,任何一种物质也不能有损失,例如,我们要分离氯化钾与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时,则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后过滤,不溶的二氧化锰留在滤纸上,洗涤、干燥后得二氧化锰;而滤液蒸发后得氯化钾晶体,这样两种物质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像物质的除杂一样,当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不能仅用物理方法分离一一分离开时,也需要采用化学方法。
例如,现有氯化钙与氯化钠晶体的混合物,如何将这两种物质分离开?这就是必须用化学手段完成的物质分离问题。惟一的解决方法是:将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则氯化钙转化为不溶性的碳酸钙,将其过滤出来。此时滤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发滤液得氯化钠晶体。再向滤出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的盐酸,则将其再转化为氯化钙,蒸发溶液得氯化钙晶体。从而完成将这两种物质分离的目的。
 
①指示剂法。待鉴别的物质有明显的酸碱性不同时,可选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
②强酸法。一般是待检物中有不稳定的酸根(如CO32-)或碱性氧化物时,可选用强酸(盐酸或硫酸)。
③强碱法。一般是待鉴别的几种物质中阳离子不同而阴离子相同,可用强碱溶液做试剂,根据生成物的溶解性、颜、稳定性及气体的气味不同加以鉴别。
④特殊盐法。待鉴别的物质中有特殊的阳离子(H、Ba2+、Ag、Ca2+电脑经常自动关机等)或阴离子
(Cl、SO42-、CO32-),可选一种盐做试剂。一般以可溶性碳酸盐做试剂最多。
(3)不用其它试剂。这种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被鉴别的物质本身突破口(如颜),然后用鉴别出来的物质做试剂鉴别剩余物质,依此类推,直到全部鉴别出来。(以定一)另一种情况是各种待鉴物无明显外观特征,则可将待鉴别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答案。(编号两两混合)
1. 用实验证明
宝鸡旅游  ①一瓶无透明的溶液是硫酸
    ②盛放的NaOH溶液中不含Ca(OH)2
    解:①取少量液体溶于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然后用玻璃棒沾一点溶液于蓝石蕊试纸上,若试纸变红,证明液体是酸;在此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沉淀,加少量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证明含有硫酸根,此液体是H2SO4
    ②在盛放NaOH溶液的小试管中通入CO2,若无沉淀生成,说明此溶液中不含Ca(OH)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