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评价考试
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张基惠*
摘  要:新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互相匹配且内在一致的,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目标。二者是交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新高考改革顺应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如课程体系的分层与整合,课程内容与管理的相应改革等。关键词:新高考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 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整合 选课走班 学分制管理
* 张基惠,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基本理论硕士研究生。
做账报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指自2004年于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率先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及后续六批省、区陆续启动的课程改革。为适应以普通高中新课程逐步推广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部对新课程实施省份下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要求“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
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在浙江、上海进行试点而正式拉开帷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当前的新高考改革提供了直接动力。
新高考改革可以说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但鉴于本轮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性、彻底性及其对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期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
理论参考。
一、新高考改革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追求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主要任务,其中明确指出要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各个环节的改革,这就明确了新高考改革要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各方面要求。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对普通高中的定位与课程结构和内容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
(一)提倡多元发展:课程目标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目标向上承接国家教育目的的宏观要求,向下反映出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从教育目的上看,《教育法》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定位上看,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延伸,仍然肩负着强化学生基础学力、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任务;高中教育需要为高等教育的选拔服务,需为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或接受高等教育而做准备。《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1]。
新高考改革是在对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的批判声中前行的,本轮高考改革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中体现出更为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倾向:多次考试机会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生自主选科选考关注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与使用也体现出对单纯的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的否定,“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和“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招生政策力图改变高等学校招生选才的唯分数论状况。高考改革的种种措施都体现出与新课程理念追求的一致性,旨在培养选拔有专长、有特、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关注学生体的多元发展,真正体现了从以分数为主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转变,并将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
(二)突出自主选择:课程结构与考试方式相匹配
中国十大环保家具品牌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评价考试退税多久能到账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2]。根据《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种课程类型。其中,第一类为必修课程,是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而设置、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体现出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础学力的宏观把控。第二类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是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而设置的,参加高考的学生,须在这类课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并参加考试。第三类为选修课程,由国家设计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选修课程和学校设计的校本课程组成。
新高考改革使考试评价和新课程结构的设计相匹配:必修课程是学生必学必考的,通过统一高考的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选学选考的,学生从六门或七门(部分省份包括技术)科目中自主选三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经过换算后计入高考总成绩;选修课程的评价主要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课程结构呈现灵活、开放的趋势,学校课程体系也将趋于多样化,新高考改革下学生有学科选考的自主选择权,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规划等进行选择学习、选择考试。对不同类型课程进行不同的考试评价设计,这种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评价方式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是相匹配的。(三)重视综合素质:课程内容上注重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课程内容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选择的教学内容,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的基本原则,由国家通过课程标准来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的管理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设计、科目与学时安排、学分要求等方面,是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与考核监控。《课程方案》中对教学科目的安排进行了规定:科目内容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并较为详细地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志愿服务2学分);并且对各学科的学分要求进行了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含校本课程8学分)。从课程内容和学分要求的规定上可以看出,《课程方案》尊重学校对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给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留有自主的规划空间;详细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出注重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发展;学分的要求与课程结构中选修必修类型设置相一致,体现了课程内容与管理上尊重差异;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并有逻辑地安排课程内容组织,体现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突出特之一即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以单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
生,这与高中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内容与管理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体多元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相适应的;并且,新高考改革所关注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与课程内容中体现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相一致。课程的内容选择与开展安排都呈现多样化的倾向,不再仅以几门科目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依据,不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考试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共同变革来提升对学生
综合素质的要求。
二、新高考改革促进普通高中课程继续调整与完善
新高考改革体现出对高考科学选才功能的回归,重视高考的教育功能,即高考评价选拔人才的功能、引领基础教育的功能、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功能等。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多元的评价与选拔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的分层与整合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措施是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多元化,即不再是“一刀切”,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标准来评价、考核学生,比如学生可以选考不同学科;选择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次数(部分省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统考统招、高职提前招生、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等招考方式。新高考改革的多样化评价与选拔要求,体现出真正以学生体的多元发展为目标。在这样的改革形势下,学校必须在按学科方向分类与按学生发展水平分层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裴娣娜教授曾提出纵向分类和横向分层的学校立体课程体系建构思路,本文在解读并参考其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分层与整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杀阡陌剧照
首先,整合课程,淡化学科边界。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课程进行整合并分为几大领域,领域内
注重跨学科教学。要想推动课程改革就必须要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指向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生活世界的多样性[3]。同时要培养“高中新型综合教师”,即在新的高考制度下,能胜任两个及以上学科教育任务,并且有教学管理、生涯指导、选科指导等综合能力素养的高中教师。整合课程不意味着反对分科教学,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涉及跨学科内容,更为灵活地处理知识点,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涉及物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历史知识等。
其次,分层次分类别设置课程。第一,按学生学习水平和不同需求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社会实践类与兴趣类课程;需要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实现这种分层次的课程设计的实施。第二,按生涯规划方向,实行专业分类与水平分层,单类学科可分为A、B、C、D四类课程,分别对应非高考选考科目、高考选考科目、既是高考
评价考试
红火线
选考科目又是大学的学习专业的科目及与综合素质评价密切相关的科目(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等);并且,这种课程分类应与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体现出学生课程结构的个体个性化特征。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改革落地与深化的关键,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新高考改革的选科、生涯规划、多元评价等都可能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产生深刻影响。新课程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
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的自主权,需要学校提升课程领导能力,加强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统筹,合理做好学校的课程规划[4]。新高考改革也期望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给各高中学校的特发展留下空间,因此,具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应由各校校长及管理团队深入研究并根据学校师资情况、优势特长等现实情况来做安排。
(二)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考试制度要求课程内容与管理的相应改革
劳务公司名字大全新高考采取的是多元的选才评价方式,在各个方面体现出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比如考试科目的选择(任选三门作为高考科目)、考试次数的选择(部分省市)、招考方式的选择(统考、自主招生等)。这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新高考制度对学校课程内容与管理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必须发展学分制管理、落实走班教学、重视生涯规划课程以适应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1.发展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方式,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高中学分制管理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增进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使高中生修习课程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获得更为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5]。之前的学分管理遇到了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时间都千篇一律,每个学生根据学校规定和教师要求修习同样的功课然后通过考试后便可获得同样的学分,这使学分制管理模式成为空谈。而学分制管理与新高考改革高度契合,是对学生选科选考的必要管理手段。新高考改革中,学生
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发展可能,这需要重新发挥学分制的作用,甚至实施基于学分制管理设置弹性学制,即鼓励学生制订发展规划,形成个人修习计划,在达到毕业要求时,可以申请提前毕业。[6]
2.落实分层走班教学。分层走班制是指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结果、自己的学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7]。分层走班制有利于多元立体课程体系的实施,是新高考改革中学生自主选科的必然要求。走班制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力和种种问题。阻力主要表现为:源自利益相关者不同价值观的价值阻力,分层走班下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权力阻力,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