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_管理学还是经济学_
摘要: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经济学属性的现实证据,然后提出并论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
关键词:会计学学科属性经济学管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学发展至今,无疑已经成为一门对经济社会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学科,然而,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至今尚无统一认识。在国内,关于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界定,同时并存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官方标准:其一是1993年实施至今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3745-92),它将会计学归属于经济学;其二是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们则将会计学归属于管理学。面对这种矛盾的官方标准,学术界却很少公开探讨会计学学科属性,基本上是悄无声息或默默接受。可见,我国学术界对会计学科属性也存在着矛盾或者模糊的认识。与这种默无声息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现象是,我国的会计理论前沿研究中却开始无所顾忌地大量应用经济学理论而不是管理学理论,这似乎又表明大量学者都默认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一方面,会计高等教育往往是在商学院下设会计学系,即将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界定为管理学;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研究中又毫不犹豫地依赖经济学理论。交通事故责任
可见,会计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尚无统一认识是不用质疑的既定事实。笔者认为,会计学学科属性是会计
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决定着会计理论研究是否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基此,本文拟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二)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最显而易见的有力证据便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西方国家会计学专业一般设在商学院内,我国1997、1998年的“学位、专业目录”颁行后,大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归属于管理学院,部分财经类高校因为会计教育规模大而单设了会计学院,但这并没有否定其上游学科是管理学,所有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拿到的都是管理学学位。
众所周知,会计学有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于管理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绝大部分学者都不会持怀疑态度。近20年来,西方理论与实务界都在重新定位管理会计功能,从这些权威机构的定位中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管理会计的管理学属性。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1989年发布的《管理会计概念公告》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为管理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相关信息。在1999年修订的《公告》中,又将管理会计的概念直接界定为关注组织资源运用的管理过程,通过不断的检查,判断组织资源是否被有效利用来为股东、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和增加价值。
以上所述足以表明管理会计的管理学属性,那么,财务会计又如何呢?部分学者认为,财务会计也具有管理学属性。比如,占美松(2007)认为,在早期的个人企业与合
伙企业阶段,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外会计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这时期的会计实质就是管理会计。
基于以上各点,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有较为充分的支持性观点和证据。那么,会计学是否有经济学属性的证据呢?
(三)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事实上,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权威论述由来已久。不仅会计学家认识到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而且部分杰出的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如,利特尔顿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葛家澍、杜心强,2005)。科斯更具体地指出,会计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部分(葛家澍、杜心强,2005)。葛家澍(2005)教授也认为,“最近若干年(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学同经济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学科分类上,会计学已经长期从数学的一个分支转为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一个分支”。
与这种权威声音相呼应的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现象: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批受过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训练、取得过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这些会计研究人员既是经济学家又是会计学家,历史上,著名的“双家”型学者除了佩顿和利特尔顿外,还有亨利·R.哈德菲尔德、约翰·B.坎宁、亨利·W.斯威利、史蒂汶·吉尔曼、爱德华兹·贝尔等十几人。鉴于长期以来会计学科自身
无法形成逻辑严密的概念,他们采用较为规范的演绎法进行研究,通过借鉴或引入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并将其予以具体化,从而提出一个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并期望理论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从历史看,这些引入的经济学概念确实指导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深入持续地改变或决定着会计实务。经济学中“收益”概念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可谓是十分典型的例证。20世纪初,亚当·斯密定义的收益概念使当时的会计学家普遍重视资产的计量,资产负债表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报表,直接导致了“资产负债观”的出现。其后,受欧文·费雪收益观的影响,收益的计量开始独立于资产负债表,通称的“收入费用观”就出现了,收益表也就自然而然地升格为第一报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率先提出“全面收益”概念,这显然是对“资产负债观”的回归。这次演变的背后则是赫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对收益的定义。除了收益概念外,会计学还从经济学移植了许多可用货币量化的概念,其中包括资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等。甚至可以说,“目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来自新古典经济学”(葛家澍、杜心强,2005)。
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更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30来年的发展,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已经是当代会计研究前沿中的两个主要范畴(洪剑峭、李志文,2004),而这两者都非常明确地建立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出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
韩剧顶楼剧情介绍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陈德刚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短论
一起连连一起成长
182--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6期
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会计学经济学属性的认同和深度依赖的事实并不只是存在于西方国家,我国的会计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在会计研究中广泛依赖经济学理论(阎达五、支晓强,2002)。
综上所述,无论是名家断言、会计历史,还是中西学者的研究现状,都有力地支持了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
(四)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合理性论证
上面分别阐述了会计学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两种属性的支持性观点和证据看起来
都较为充分有力。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和证据的存在绝不是偶然或巧合,那么,会计学是否本身就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呢?
要对该假设进行证明,我们首先要弄清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使命和界限;之后,再反观会计学是否已经有相匹配的内容;最后,看经济学、管理学的体系中是否有会计学的位置或无缝接点。
首先,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的使命和界限问题。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哈尔·R.范里安,2006),管理学则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王晓琴、刘军,2005),而“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组织)现实资源的有效配置”(芮明杰,2004)。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同的是,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是,经济学主要探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
结合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著名论断来看,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上述大致分工十分合理。科斯认为,“企业是资源配置由企业主关系体系构成的”,“企业的本质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葛家澍、杜心强,2005)。这样,就存在“市场”与“企业”两种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方式。前者的资源配置由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调节,后者则由钱德勒提出的“看得见的手”调节。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配置首先通过市场(资本市场)运用价格机制,以产权交易的形式进行配置,这一
层次的配置,是掌握资本的投资人把资本投向预期其效率高、效益好,即风险低而回报高的行业和企业,并把资本从那些低效率、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抽走。在企业内部,取消了市场交易,但有计划、有竞争,而这些取决于企业内的权威和强有力的管理阶层的安排。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和企业是两种迥然有异的资源配置方式,分由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来研究非常贴切。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就主要是位于企业之外的市场,即当时的说法是“理论研究应该停留在企业的大门之外”,而在大门之内的事物则属于商学院的企业管理的范围(高鸿业,2005)。
明确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和使命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会计学是否与两者的学科对象、内容相匹配呢?众所周知,会计学有两大迥然有异的板块:一为对外会计,一为对内会计。“外”即市场,“内”即企业。这两者正好与分别研究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和研究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学天然匹配。
最后,我们还需要审视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体系中果真有会计学的位置或接点吗?
对内会计在管理学体系中的位置或接点比较清楚。如上所述,(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企业)现实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的功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对内会计(管理会计)的目的正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会计的计划、控制等功能正是在对内会计的协助下得以发挥作人口普查的意义
用。
经济学体系中是否天然拥有对外会计的位置或接点呢?传统微观经济学与会计学距离遥远。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经济学中不切实际的美好假设太多,与直面现实经济生活的会计格格不入,以致被科斯戏称为“黑板经济学”。但是经济学在整个20世纪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投机取巧、欺诈作弊等行为使得经济学抛弃了经济当事人拥有完全信息这个特别与事实相背离的假设条件,并且逐渐建立了信息经济学分支学科(高鸿业,2005)。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后期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它认为传统理论在分析市场经济制度如何配制稀缺资源时,忽略了资源的配置过程同时也是经济信息的交流过程的事实(高鸿业,2005)。一般商品市场上的交易,买方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价格诸如此类的信息,而资本市场上的交易需要的则是企业质、量的信息,这就需要会计登场了,这正是对外会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位置或接点。进一步,资本市场上,若由企业组织自发提供会计信息形成会计信息供需的自由市场,那必然是一种新型的柠檬市场,会导致劣质报告驱逐优质报告,所以,会计信息的生产自然需要诸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这样的制度规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学至关重要的第四大柱石。对外会计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无疑都是制度。这自然成为对外会计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又一接点。仅此两点,足可证明,对外会计在经济学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使命。
在此,还有一个误区需要辨识。一般说,财务会计就是对外会计,管理会计就是对内会计。事实上,
两两不能简单地等同。早期的独资或合伙企业的财务会计根本不对外,个人、家庭的财务会计也不对外,这些财务会计只对内,其本质在于管理。另外,财务会计必然包括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属于对内的性质,是典型的管理。所以,会计学属性的辨识要分对外会计和对内会计来界定,而不宜习惯性地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来区分。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面向外部市场,服务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无疑具有经济学属性;对内会计,立足企业内部,效力于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具有管理学属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高鸿业:《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商务印书馆,2005年。
(2)葛家澍、杜心强:《会计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洪剑峭、李志文:《会计学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费方域等译),格致出版,2006年。
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5)芮明杰:《管理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6)王晓琴、刘军:《论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分野与融合》,《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4期。
安徽移动积分兑换(7)占美松:《会计学学科属性的思考》,《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183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