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第27题质疑——兼谈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佣关_百 ...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第27题质疑——兼谈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佣关系的变化
作者:刘忠奎
不灭之王波罗丁称号怎么做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6期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第27题: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离婚起诉状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小吃技术>国庆贺卡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题目通过创设.隋境,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题目的官方答案为A选项。题目中提及了“农村”“雇工”及百年前后雇工和雇主之间关系的变化,既然题目限定的地点在江南
农村,很显然,题目所考察的内容应为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佣关系的发展变化,但答案却定位于“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这究竟是在考察雇佣关系还是市镇经济和手工业?此题目的选项设置是否有误?念奴娇 赤壁怀古
    题目中的材料出自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材料中的“有人”即代指沈氏,江苏湖州人,其名不详。《沈氏农书》记述了浙江嘉兴、湖州地区的主要农事活动,是明末清初地主阶级经营农业的记录,也是一部以嘉湖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指导书。《沈氏农书》约成书于崇祯十三年( 1640年),原作已佚失,现存最早的应是清人张履祥加以校订编续的《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沈氏著《沈氏农书》,下卷为张履祥著《补(沈氏农书)未尽事宜》,收录于陈克鉴重刻的《杨园先生全集》的第四十九和第五十两卷,统名为《补农书》。《沈氏农书》分为“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和“家常日用”四个部分,记载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主张实行精耕细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了十七世纪我国南方特别是嘉湖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要厘清题目所考查的是雇佣关系还是市镇经济和手工业,首先须清楚雇工的身份。题目中的选材出自“运田地法”一节,原文为“做工之法,旧规:每工种田一亩,锄、荡、芸每工二亩。当时人习攻苦,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今人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比百年前,大不同矣。”u1“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亦出自此节。无论是工作地点“江南农村”,还是工作时间“戴星出入”,抑或是工作内容“每工种田一亩”均可印证题目中提及的“雇工”应该是受雇于地主、从事田间农业耕作的农工,而非中国动漫排行榜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工。因此,试题考察的内容应为百年前后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佣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无可否认,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江南地区产生了很多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镇、常熟的福山镇等。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A选项的表述并无史实性错误,但如自材料中得出此结论,就显得十分牵强了,选项的设置脱离了题干材料,答案指向不明确。命题人违反了“言必有据、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原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