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是人们与他人接触时一项重要的感知活动,它涉及“我们是否喜欢另一个人”和“我们是
否对他(她)的出现感觉很好”[1]
。在国外对人际吸
引的研究中,有两份量表得到较多的应用,一是By⁃rne [2]开发的人际判断量表(Interpersonal Judgement Scale,IJS ),采用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人际吸引(即:
1、你有多喜欢他/她?
2、你乐意和他/她成为工作中
的搭档吗?);另一份被广泛采用的则是由McCros⁃key 和McCain 开发的人际吸引量表[1](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cale,IAS-18)。该量表包含18个条目,将人际吸引分为三个维度:社会吸引、外貌吸引、任务吸引。“社会吸引”的典型条目是“我想他(她)能成为我的朋友”,“外表吸引”的典型条目是“我觉得他(她)非常帅气(漂亮)”,“任务吸引”的典型条目是“跟他(她)在一起我什么事都做不成”(反向题)。2006年,McCroskey 等人再次分析和改进了人际吸
引的三维量表,将条目增加到38条(IAS-38)[3]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原创文化节目受
众心理与行为研究”(17YJC760113)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燕良轼,E-mail:***************
人际吸引量表测量媒介人物吸引力的信效度检验
张国光1,燕良轼2,吴蕥君3,马苏苏4
(1.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沙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长沙410081;3.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张家界427000;4.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长沙410004)
归去来辞原文【摘要】目的:检验中文版人际吸引量表(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cale,IAS-18)测量媒介人物吸引力的信度与效度。方法:选取650名大学生为被试,填写中文版IAS-18量表,采用人格特质“好感”形容词表前20词和“自我-他人”重叠量表(IOS )作为效标。两周后随机抽取91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IAS-18中文版包括社会吸引、外貌吸引、任务吸引3个因子,共18个项目;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三因子拟合的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χ2/df =4.05,CFI=0.911,TLT=0.897,RMSEA=0.079,SRMR=0.06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在0.762-
0.883之间,重测信度在0.617-0.764之间。效标效度分析表明,中文版IAS-18与人格特质“好感”形容词表(top20)以及“自我-他人重叠量表”(IOS )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 <0.001)。结论:IAS-18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来测量媒介人物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
【关键词】人际吸引;媒介人物;信度;效度;大学生中图分类号:R395.1
DOI:10.16128/jki.1005-3611.2020.01.005
情人节祝福语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cale in Measuring Attraction of Media Figures
ZHANG Guo-guang 1,YAN Liang-shi 2,WU Ya-jun 3,MA Su-su 4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2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3Zhangjiajie College,Jishou University,Zhangjiajie 427000,China;
4
Training College,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cale
(IAS-18)in measuring attraction of media figures.Methods:650undergraduates were selected to fill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AS-18.The first 20words of “Good Feeling ”Adjective List of Personality Trait and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IOS)were used as the criteria.Two weeks later,91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ampled and retested.Results:The Chinese version of IAS-18consisted of 3factors,including social attraction,physical attraction and task attraction,to⁃
taling 18item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the indexes fitted by the three factors reached acceptable level (χ2/df =4.05,CFI=0.911,TLT=0.897,RMSEA=0.079,SRMR=0.065).The Cronbach ’s αcoefficients of subscales ranged from 0.762-0.883,and the retest reliability of subscale
s ranged from 0.617-0.764.Scale valid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AS-18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ood Feeling ”in the Adjective List of Personality Trait (top20)and the IOS(P <0.001).Conclusion:The Chinese version of IAS-18has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which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attraction of media figures i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Media figures;Reliability;Validity;College students
国内研究中对人际吸引的测量分三种情况:一
种是采用直接提问喜爱程度的方式测量吸引力[4-6];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没有使用经严格验证的量表,但
采用了类似的多个题项,只是没有指明题项的来源[7-9];第三种情况是直接翻译使用McCroskey等人2006年编制的人际吸引量表(IAS-38),但没有进行严格的信效度检验[10]。可见,国内对人际吸引的研
究还需要一份可靠的测量工具。
人际吸引不仅发生在日常交往中,媒介中的人
物(诸如明星、网红等等)也常因其超凡的吸引力而
备受瞩目。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
们的“媒介化生存”已成为事实[11],网络社交媒介甚
至成为一些人的生活依赖[12,13]。媒介接触,包括
与媒介人物接触,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正日益加
大[14,15],媒介人物的吸引力便成了一个有现实意义
的研究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本用于测量真
实生活中他人吸引力的测量工具,能否用来测量媒
介人物的吸引力呢?
依据“准社会关系”理论[16-18],人们往往会使用
和真实生活中类似的感知方式来评判媒介人物。因
此,人际吸引量表很可能也同样适用于对媒介人物
的评价。事实上,国外已经有类似的做法出现,如Tal-Or与Hershman-Shitrit[19]就使用了和人际吸引量表类似的几个问题来测量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吸引力(如:“你有多喜欢这个人?”、“你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人吗?”、“你会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吗?”),并报告了很高的信度系数(α=0.91);直接使用IAS-18或进行细微修改来测量社交网站上他人吸引力的研究更是不在少数[20-22]。那么,这一量表能否用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测评媒介人物的吸引力呢?
在选择对哪一个版本的人际吸引量表进行信效
度检验时,我们考虑了多方面情况。由于在多数场
合下,研究者们都会将人际吸引量表与其他测量工
具同时使用,这就需要人际吸引的评估工具尽可能
精简与便捷。从我们能查阅到的文献看,IAS-38推
出以后,仅一项研究使用了该量表[10];而IAS-18曾
被广泛采用(仅据McCroskey等人介绍的资料,截止2006年,就有42项研究直接使用了该量表),且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其三因子结构也被大量研究重复验证,具有很好的稳定性[3]。我们还发现,在IAS-38开发出来后,IAS-18仍被多项研究采用[21,23-25]。综合以上考虑,在征得了原文版权所有者Linda L.McCroskey博士授权后,我们选择了IAS-18进行信效度检验。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北京、天津三省市多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参与问卷研究,共发放
650份问卷,回收617份问卷,回收率94.9%。剔除存在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38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9份(样本1)。其中男生252人(43.52%),女生327人(56.48%);大一180人(31.08%),大二107人(18.48%),大三95人(16.40%),大四87人(15.03%),研一30人(5.18%),研二58人(10.01%),研三22人(3.80%);所学专业文史哲类136人(23.49%),理工农医类313人(54.06%),艺体类130人(22.45%);平均年龄21.02±2.21岁。测试两周后,在被试中抽取91人(样本2)进行了重测,其中,男生41人,女生50人,平均年龄20.19±1.66岁。
营养学专业1.2研究工具
1.2.1人际吸引量表(The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cale,IAS-18)IAS-18包含18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用来测量“社会吸引”(2、3、4条目反向计分),8个条目测量“外貌吸引”(9、11、13反向计分),5个条目用来测量“任务吸引”(14、17、18反向计分)[1]。
首先由本人对英文版量表进行第一次英译汉,再邀请了两位外语专业硕士进行回译与讨论,最终形成18道中文题目。将中文版人际吸引量表编制成问卷形式,用于适用性检测。指导语为“请回想一位你印象清晰的、通过媒介认识的人物,请首先写下他(她)的姓名(或代称)。然后请回答:当你有机会在真实生活中与他(她)接触时,下列描述在何种程度上符合你对他(她)的印象。”采用7级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的项目均分。
1.2.2人格特质“好感”形容词表(top20)选取黄希庭和张蜀林[26]搜集验证的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库中前20个“好感”词。具体内容包括“体贴的”、“高尚的”、“多才的”等等。人际吸引涉及“是否对他人的出现感觉很好”[1],因此可以用“好感”形容词来作为IAS-18的效标。被试被要求回答“下列形容词在何种程度上符合你对他(她)的印象”,采用7级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20个形容词的平均分为该表得分。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1。
1.2.3自我-他人重叠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自我-他人重叠量表是测量自
我与他人亲近程度的一种简单、有效、常用的方法[27]。该量表通过两个圆圈的重叠程度来反映自我
与他人之间的距离,重叠度越低表示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重叠度越高表示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近。人际吸引原本就包含“人们将他人吸引向自己的能力”这一内涵[28],因此IOS也可用作IAS-18的效标。该量表同样采用7级评分,从1至7分别对应两个圆圈由不重叠到重叠程度逐渐变大。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和Mplus7.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α系数、皮尔逊相关分析。
2结果
2.1描述统计
根据McCroskey的说明[29],IAS-18的三个维度彼此具有独立性,不能直接相加计算总分,因此本研究仅基于IAS-18各分量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大学生被试对“熟悉的媒介人物”给出的“社会吸引”平均分为4.98±1.21(其中男性被试给出的“社会吸引”为4.90±1.23,女性为5.05±1.19),“外貌吸引”平均分为5.40±1.24(男性4.98±1.34,女性
5.73±1.05),“任务吸引”平均分为5.83±1.06(男性5.54±1.14,女性
6.06±0.9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眼中“熟悉的媒介人物”在人际吸引三维度上差异显著,F(2,1156)=119.93,P<0.001。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三维度分值两两之间均差异显著(均P< 0.001),其中,社会吸引显著小于外貌吸引,外貌吸引又显著小于任务吸引。女性被试对“熟悉的媒介人物”的“外貌吸引”评分要高于男性(t=-
7.558,df= 557,P<0.001),女性被试对“任务吸引”的评分也要高于男性(t=-6.146,df=557,P<0.001)
2.2条目分析
各个项目与所在分量表相关系数区间为0.585到0.834(均P<0.001)。将被试分别按照三个分量表总分进行高低排序,得分前27%的被试为高分组,得分后27%的被试为低分组。结果发现三个分量表下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在各个条目上的得分均差异显著(均P<0.001),说明每个条目都具有良好的鉴别力。结果见表1。
条目1 2 3 4 5 6
r
0.702***
0.695***
0.731***
0.780***
0.585***
0.831***
t
21.472***
19.294***
22.583***
24.714***
12.282***
24.545***
条目
7
8
9
10
11
12
r
0.665***
0.707***
0.744***
0.812***
0.791***
0.636***
t
23.488***
25.308***
20.816***
22.631***
29.402***
13.691***
条目
13
14
15
16
17
18
r
0.734***
0.834***
0.819***
0.636***
0.751***
0.800***
t
19.138***
19.327***
18.458***
22.934***
23.746***
20.447***
表1IAS-18条目与分量表总分相关系数r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N=579)
兰陵美酒郁金香的意思注:***P<0.001,下同。
2.3效度分析
2.3.1结构效度用Mplus7.4软件对IAS-18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三因子模型拟合情况。结果显示:CFI=0.911,TLT=0.897,RMSEA=0.079,SRMR=
0.065。因子一含5个条目,定名为“社会吸引”,反映人们对他人是否适合做自己的朋友的判断;因子二含8个条目,定名为“外貌吸引”,反映人们对他人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因子三含5个条目,定名为“任务吸引”,反映人们对他人是否合适合作共事的判断。
从表2可见,人际吸引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在0.313-0.581之间,呈低到中度正相关。
2.3.2效标关联效度人际吸引三个分量表与人格特质“好感”形容词表(top20)的相关度在0.358-0.639之间,均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三个分量表与IOS的相关度在0.190-0.319之间,也都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见表3。
表2人际吸引量表三因子相关矩阵表(N=579)
表3人际吸引三个分量表与效标的相关分析结果(N=579)2.4信度检验
如表4所示,IAS-18三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项目
社会吸引
外貌吸引
任务吸引
社会吸引
1
0.313***
0.449***
外貌吸引
0.313***
1
0.581***
任务吸引
0.449***
0.581***
1
外貌吸引
任务吸引
人格特质“好
感”形容词表
IOS
社会吸引
0.250***
0.375***
0.358***
0.319***
外貌吸引
0.494***
0.517***
0.193***
任务吸引
0.639***
0.190***
人格特质“好
感”形容词表
0.228***
度的区间为0.762-0.883,三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17-0.764之间。
表4人际吸引量表信度分析(N=579)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中文版人际吸引量表(IAS)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三个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在0.762-0.883之间。二周后的重测信度也达到较好水平,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17-0.764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三因子拟合的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分析表明,中文版IAS-18与人格特质“好感”形容词表(top20)及“自我-他人重叠量表”(IOS)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翻译修订后的人际吸引量表(IAS-1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供在中国大学生体中测量媒介人物的人际吸引力。
中文版IAS-18与“自我-他人重叠量表”(IOS)的相关尽管达到了显著水平,但相关程度较低(三个维度r在0.190-0.319之间)。这很可能是因为IOS 原本用来测量真实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感知[27],但本研究中的感知对象变成了媒介人物。对于媒介人物,人们不大可能与其发生实际的接触与互动,因而
人们在判断与媒介人物的“心理距离”时,与判断其人际吸引力高低所展开的心理活动极有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二者相关程度略低。深入观察可发现,IAS-18三个维度中,相比“外貌吸引”与“任务吸引”,“社会吸引”与IOS相关最高。从概念内涵上说,“社会吸引”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否能成为生活中的朋友”[1],这与IOS所表征的“心理距离”最为接近,从而使得二者具有相对更高的相关。
本研究提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媒介人物的吸引力与真实生活中他人的吸引力类似,也是一个三维度结构,包含“社会吸引”、“外貌吸引”、“任务吸引”三方面内容。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人们对喜欢的人常常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看来,媒介人物的外貌、才干、人品,正如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评价维度一样,综合形成了其吸引力的完整结构。
此外,本研究也说明,与国外学者的实际做法一致[19-22],将原本用于真实生活中对他人进行感知评判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媒介人物,至少在人际吸引这一主题上是成立的。
参考文献
1Mccroskey JC,Mccain TA.The measurement of attraction. Speech Monographs,1974,41(3):261-266
2Byrne D.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attitude similarity.J. Abnorm.Soc.Psychol,1961,62(62):713
3Mccroskey LL,Mccroskey JC,Richmond VP.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
话题作文感恩personal Attraction and Homophily.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6,54(1):1-31
4刘泽文,贺泽海.成人依恋、主我分享与人际吸引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33-238
5周欣悦,高定国,马娜,等.中国文化中内隐自大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29(6):1484-1488
6韩尚锋,李玥,刘燊,等.美在观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心理学报,2018,50(4): 363-376
7佐斌,高倩.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34-636
8高倩,佐斌,郭新立,等.人际吸引机制探索:主我分享中情绪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3):183-189
9宋春蕾,殷玮,陆胜男.人际吸引中性别助长效应的实验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77-79
10包寒吴霜,陈俊霖,林俊利,等.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性别角评价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24(4):596-600话费充值 中国移动
11徐清泉.流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应当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S1):103-104
12胡维,杨林川,吕厚超,等.对被排斥者的补偿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5):810-813
13姜永志,白晓丽,刘勇,等.社会适应能力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认同与心理和谐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50-553
14刘裕,刘芳.媒介不良接触导致问题行为:心理控制源的作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4:86-91
15文劲松,魏汐珂.媒介迭代条件下心理健康互动环境建构.四川戏剧,2018
16Horton D,Wohl RR.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interpersonal&Biological Processes, 1956,19(3):215-229
17Rubin AM,Perse EM,Powell RA.Loneliness,Parasocial In-teraction,and Local Television News Viewing.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5,12(2):155-180
18Giles DC.Parasocial Intera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Media Psychology,2002,4 (3):279-305
(下转第28页)
Cronbach’sα重测信度(N=91)社会吸引
分量表
0.762
0.764***
外貌吸引
分量表
0.883
0.617***
任务吸引
分量表
0.788
0.64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