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
教师调研报告范⽂(通⽤5篇)
教师调研报告范⽂(通⽤5篇)
  随着个⼈的素质不断提⾼,我们使⽤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结尾等。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教师调研报告范⽂(通⽤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调研报告1
  ⼀、调研背景
  改⾰开放以来,我国⼈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瞩⽬的成就。然⽽,随着⼈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差距也在急剧加⼤。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配收⼊为10493元,农民⼈均纯收⼊为3255元,两者的收⼊⽐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教育公平问题进⼀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与发展的重要⼒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标,⼜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
中国结
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的⼯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个农业⼤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事业,担负着为地⽅培养⼈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才和提⾼国民素质的奠基⼯程,在世界各国⾯向21世纪的教育改⾰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教育、⼩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的
  1、通过进⾏实地调查和⽹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调研,掌握第⼀⼿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
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投⼊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定的财政⽀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占全国在校⽣的绝⼤多数。⽬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合计约1.93亿⼈,按农村⼈⼝占总⼈⼝的⽐例70%算,农村在校⽣约1.3亿⼈。
  然⽽,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占总投⼊的⽐例始终低于60%,⽽农村义务教育投⼊占总投⼊的⽐重近年还不⾜30%。⽽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中,财政拨款所占⽐例也不⾼。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中,乡镇⼀级的负担竟⾼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占整个基础教育投⼊的⽐重⾼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柱。农村税费改⾰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幅度减收,⼀些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分落后,⼀些中⼩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 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例仍然较⾼,全国⼩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因⾃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
楼、学⽣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段等⽅⾯,农村中⼩学与城市相⽐都有很⼤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平更低,从⽽最终导致农村学⽣流失。
  (⼆)师资⼒量严重不⾜,教师教学⽔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关重要。师资⼒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意。手机手写笔
  1、师资⼒量匮乏,农村师资“缺⾎”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活条件差,拖⽋教师⼯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不愿到农村任教。⼀些刚毕业的⼤学⽣,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有门路的、教学⽔平稍⾼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城市。再加上这⼏年城市学校扩招,⼀些学校的师资⼒量不⾜,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学校⾥⼀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的教师严重缺乏,⽆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量不⾜的⼀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的⽼师教得好,则⼊编进⼊镇⾥的学校,镇⾥的⽼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县城⾥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达标存在较⼤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
为例,农村⼩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提⾼,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些学校的⼤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学的⾼中毕业⽣,甚⾄⼀些初中毕业⽣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部分教师⼩学毕业。另外,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化,教学⽅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素质的提⾼。由于教学质量不⾼,农村⼀些学校的⽣源逐渐流失。在⼀些地区,“村⼩学到中⼼⼩学,中⼼⼩学到县城⼩学,优⽣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义务之实,⽼百姓需要⾃⼰负担学费。农民⼀年的收⼊本来就很少,⼤部分⽤来⽀出⼦⼥
的学费,⼀些多⼦⼥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的重负,导致其⼦⼥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在⼤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论”。⼀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读书,还不如让孩⼦早点出去打⼯挣钱以贴补家⽤。尤其是那些家庭⽐较困难⽽成绩⼜不好的孩⼦,受家庭财⼒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连⼩学都没有毕业。贫困⼈⼝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该村约有⼈⼝1500多,学龄⼉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所⼩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初级职称5⼈。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资⼒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些班级学⽣⾃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师调动频繁。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
的年龄偏⼤,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的提⾼。
  (⼆)⾯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和失衡。⽽镇上的中⼼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批学历低、素质不全⾯的⼈员进⼊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对⽬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为必须实⾏全⽅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平、⾝⼼状况差异较⼤,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圆脸适合的发型图片
  2、学校管理⽅⾯有待改进。⼀是校长结构⽋合理,⽼的⽼了,⼯作精⼒有限;年轻的⼜过于年轻,没有什么⼯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作经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作较为⽚⾯,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的德育⼯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费制”和“两免⼀补”后,⼈民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
受到⼀定影响,由于政府财⼒有限,上⾯的拨款也难以及时⾜额到位,使学校⽇常⼯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定的影响,⼀些基础设施建设⽆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为保障适龄⼈⼝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经费⽅⾯
  1、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度,同时建⽴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的问题。教育是⼀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的恰当⽐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中央应确定⼀定⽐例的税收进⾏转移⽀付,专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构建基础教育投⼊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平和综合国⼒还没有达到完全⽀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付的可能性并不⼤。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如可以建⽴“义务教育基⾦会”接受来⾃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进⾏调配,切实定向⽤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师资⽅⾯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农村教师的专业⽔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少,其教育理念、教学⽅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开发并充分利⽤国内外教育援助项⽬,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培训,要增加⼀些新的理念⽅⾯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虹猫蓝兔七侠转  2、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取暖器哪种加热方式好
江铠同翟天临恋情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的⽼师交流到农村⽀教半年或⼀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有效控制辍学率。⽐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学⽣必须到农村⽀教⼀年,并把⽀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项条件。同时给予⽀教⼤学⽣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对农村有所倾斜,⽐如⿎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资待遇低,⼤部分⼤学毕业⽣不愿到农村去。他们⼀是害怕⽆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是担⼼⾃⼰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平不⾼,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新教师难以进⾏教学改⾰。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提⾼教育教学⽔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
总是⼀味的抱怨,要充分利⽤农村⼀切可⽤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的优势,弥补不⾜,开发适合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农村的教育教学⽔平。
  (三)贫困家庭⽅⾯
  教育是改变⼀个⼈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贫困家庭学⽣救助⼯作领导⼩组,建⽴贫困学⽣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中⼩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中⼩学贫困学⽣救助专项资⾦,并将助学⼯作列⼈政府年度⼯作⽬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作。
  2、加⼤教育救助⼒度
  对贫困学⽣的救助要以政府资⾦为主,继续执⾏“两免⼀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
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捐款助学,对⼝帮扶。⽬前,⽆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不⼤,平均到⼈的额度较低,救助⼒度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专项救助⾦,加⼤救助⼒度。
  3、努⼒扩⼤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不断提⾼,我国逐步实⾏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记者招待会,教育部⾸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都能享受到“两免⼀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个孩⼦因为家庭困难⽽失学。到20xx 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免费义务教育。然⽽,政府、社会对⾼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些相关政策,但执⾏中存在若⼲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到⾼中。
  总之,逐步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与结语
  通过⼏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深⼊的研究和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