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
慕羽有心人歌词
【摘 要】“现实题材”一般来说指的是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尤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作品.在中国舞蹈界,所谓现实题材舞蹈却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既包括了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把具有“现实性”的题材囊括其中.因此,“现实题材”舞蹈就有了三方面内容:即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现实性”的革命军旅题材、民族题材.虽然上述创作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主流,而且在现代性的价值观和多元化艺术手法的表达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始终缺乏中国文艺界的学术认知度,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顶多能实现“圈内效益”.通过梳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基本演进,尝试归纳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从中窥见中国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苹果 以旧换新【年(卷),期】2018(031)003
【总页数】10页(P82-91)
【关键词】现实题材;现实性;现实主义;舞蹈创作
【作 者】慕羽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702
“现实题材”相对于“历史题材”而言,通常与“当代”相关。有学者指出,“现实题材”这个概念有三个维度:创作主体、创作内容和表现对象。可以界定为:改革开放后,以中国人为创作主体,主要取材于具有当代时代特征的现实生活、百姓世态的中国大陆艺术作品。*侯洪、钟维佳:《中国与世界:现代性与文化的多元——关于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机制与文化建构的审视》,《中国电视》2004年第2期,第61―66页。换句话说,现实题材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是有比较明确区分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舞蹈界,所谓现实题材舞蹈却有更为宽泛的含义。既然是“现实”,为何一些距今已有明显历史感的战争题材,或是民间传说题材等,也被划归入“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中呢?首先便应
考量这个概念在舞蹈界的综合性。笔者认为,在舞蹈创作上“现实题材”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现实性”的革命军旅题材、民族题材,强调以革命历史或民族题材,立现实生活之象,而且通常都采用既定舞蹈语汇。
长期以来,国家级舞蹈赛事或展演始终鼓励革命历史题材和塑造现实人物、情节的“现实题材”创作,这一直都是中国舞蹈创作的导向性要求。个别活动“现实题材”还被特别强调,比如2007年12月,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便是对题材加以限定的比赛。那次为期十天的比赛,就像是当今中国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生态的折射。从参赛作品的具体选材来看,编导们对于“现实题材”的理解并不限于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包括了革命历史题材。当年组委会希望在题材限定中引导形态创新,以挑战按舞种风格进行的舞蹈赛事所促成的“形式思维”的创作方式,推动舞蹈的“形象更新”。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其后两年一届的全国舞蹈比赛尽管依旧按照形式划分比赛类别,但已经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
这些被吕艺生教授称为“中国当代舞风”的作品,具有政治宣传性、内容决定性、崇尚技能性、语言混搭性等艺术特性。*吕艺生:《坚守与跨越——舞蹈编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217页。虽然是中国舞蹈创作的主流,但是在实际效
果上,我们的大多数作品始终缺乏中国文艺界的学术认知度,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顶多能实现“圈内效益”。“社会效益”常常只能是晋京演出、专家认可,以及政府奖项的三合一标准。新世纪以来的市场转型,“中国当代舞风”的舞剧、舞蹈诗创作除了商业味道浓郁了一些,依然得靠行内人捧场的表面“繁荣”硬撑。
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基本演进,尝试归纳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也能从中窥见我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新仙剑奇侠传全攻略
赚钱
一、“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舞蹈的异同
改革开放前,题材和立意一度是立场问题。除了众人熟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之外,更具舞蹈本体性的主流体裁是——小型舞蹈、舞剧和舞蹈诗,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就题材而言,无论是“现实生活型”,还是“古典历史型”,抑或是“民间故事型”的舞蹈作品大都被统摄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上。在政治标准第一的年代,主要的艺术标准就是通俗易懂,提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英雄人物,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舞和舞台民间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身体语言体系的创建获得了名正言顺的权利,民间和古典的身体话语终于超越了政治符号,当然“现实性”的召唤和内在要
求依然得到了延续和保留,更不要说继承了革命文艺传统的部队舞蹈创作了。
那么“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二者有何关系呢?简言之,“现实题材”舞蹈指的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舞作,“当代”一词指涉特定时空,这里尤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实语境。而“现实主义”舞蹈在中国有两层含义,既可以代表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表示现实主义手法。作为“现实主义”精神,这个词一直是中国文艺观中主导性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关注现实的文艺精神可以贯穿在所有作品中,即从“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来探讨作品的现实立意。虽然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无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它是“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涌进才出现的。但中国传统文论中一直存在着对真实性的推崇以及社会关怀的精神,这是源自于“文以载道”的儒家教化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传统。另外,就手法而言,中国的“现实主义”其实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改造,新时期“新现实主义”之“新”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从“革命”到“改革”的更新,承载的仍然是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以此区别于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尽管这种方法在苏联的舞蹈创作领域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却成为中国主导性的创作手法。
具体来说,“现实题材≠现实主义手法”,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什么意思
其一,我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词汇,始终提倡以现实主义作为主导创作手法,大多体现为“阶级批判式”“战斗祝捷式”“歌功颂德式”,同时也始终贯彻着现实的政治策略而创作,比如近年构筑“一带一路”助推“中国梦”等题材,且以体、集体、阶级、民族的视角突出崇高的精神,进行“宏大叙事”。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曾对“宏大叙事”有过间接描述:它包括“伟岸的英雄主角,巨大的险情,壮阔的航程及其远大的目标。”*[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宏大叙事”强调对社会历史一种全知视角的解释,缺乏“个体叙事”最关键的人物角主体性认知。这样的“现实题材”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裹挟着的“现实题材”关照现实的视点和创作的目标是有所区别的。
其二,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在本体探索和审美“现代性”上有了很多新的尝试。宏大叙事仍是主线,但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以及人情、人性的主题在崇高的美学范畴中获得了彰显。从近年政府资助并大力拓展的“重大题材”作品中已经体现了出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同类型的“现实题材”舞蹈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历经了复苏、探索和多元化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复苏期”,在舞蹈观念更新的大背景下,“中直”“地方”“部队”“学院派”等编导类初露端倪,开始力求建立个人或体风格,也体现了重视舞蹈艺术自身价值的立场。20世纪90年代是回归舞蹈本体的“探索期”,主旋律和多样化的问题被提出,中国的舞蹈创作界呈现出类型化和个性化特点,涌现出了不少因“艺术个性化”脱颖而出的编导;而且,编导游走、跨界或转型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使“军旅特”“民族特”“地域特”与舞蹈本体探索交融在一起。新世纪以来进入“多元化”阶段,“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公共话语”精神内容有所推进,主旋律宏大叙事、民间叙事、个人叙事并进发展,如何以个人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丰富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手法,浓缩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成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拓展方向。
二、革命军旅题材的舞蹈演进概貌
军旅题材创作主要由革命军旅题材以及和平年代军旅题材的小型舞蹈、大型舞剧、舞蹈诗组成。很长时间以来,此类题材都是“主旋律”舞蹈的主力军,因为当代中国部队文艺工作
者必须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歌颂为主,从而进行关于革命历史“元叙事”的建构。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对于“崇高的追求”还体现在多样性表达上,比如在历史素材的选择和叙事话语的建构方面增添了一抹情感彩。所谓“军旅题材”这一概念本身,不再只是“简单化、公式化”地将英雄人物具体的战斗场面或训练场面直接搬上舞台,而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解释,“所要表现的是军人作为特定身份的人,所具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活,从而广泛涉及从战场到营地,甚至与周边社会的人际关系等复杂内容。包括战斗、训练、日常生活和爱情等具体题材内涵。是全方位地展现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孙加保:《努力开创军队舞蹈的新局面》,《舞蹈》1992年第5期,第7页。
>梦见掉牙好不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