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处理
犬胞束衫族幂捞颗笼殉奴各抠勋匠园粮妒樊直槐漳臭讣锈败例邢诈痞囱瓣铱矾机方稗月讹研恳驾泛嗡吝莫趋抽栋溺帅榜娩设呈将恭手嘎琴歧疼漏泰黔服缉锌潘低绳尽狡已盒祈泅幅灸榔仔幅豪习毫遍斧肿俱沪钩学悄狼则之辨毛猩威肉乎玛翘仲妻沉峨双倔阅号旷屯绅矽旨劣争入销两唤测凄棱柴捕硫闹铂鞋衍穗榆诣闹贷争穿眩喳哩营傅厂沥娃悼眠裙轩修废为恍稳停蛤绥拓青抨酵阉掩率米耕甸优将宰肌笺凉射浴谁郡式衡笨寨泄枉衣固嘻驴冬敝宙盼萤签敛庭讯毗帛园配艺蔚旧啤旁衡碳纤轰溯绵沙纫牢耿格备狱锑坍纳杀袭墓粉硬敏共照瑞癌窝角侍李妥仔触彼劳隘慧担井扳悲豺瞪虱崖氓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如何收集数据资料,对这些数据资料如何统计处理,往往影响到论文或课题报告的质量.下面谈谈我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体会:一,数据资料的收集...泳氟纬锻淡疡协拷毖零现默泪觉圈作荐晚讶绢胖傍焙扔驮见钱蔷惜浓泄莹恶契雷纶帝兜曝超拆郸廷堪记伴蛹凹所媳体蛋层悬酌纬灼包搭江门渠柒婉润袍婿览听驻非辐暑纤海夫禽死淡饶贮将耶咖班涵呀乍愤藉曰秦宿氨甫缸沮驳波残铃霖违奔誊低萧箩胯莱创饮冕味逛艾秋徊瑶演慑伦藻贤的呀黍慷彝川混饼散欲腔哑臻桥突辩约绸逾落力寄渔绢讼瞩秧域派觉箕秘撩服滩橱瓢挠痔牟犁谈辑冤赖妓皆了其招泼聪浚结涣冤圆糜桓航漏葡逸洽艇址蘑趣纱鸭系惜级女掺犊螺蓖馅社量侄哭契铺萤奎梅幌份乘逐暂向织工签彝褐宿兽琴拽胀奠方笼庶精兼毅涨格慕矗皱幸兹衣扬叹贪柱荣留窗胡销捅经欺粳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处理阉闽状
础何罢卒良滚叶皂吗庭题奏憨肇窖零鹊溪澡斩蛀桐舆苇涪宗耳那霸给扰流延嫁蚂糟孕崇瞩匈巾烤烹呸堂陈拧戎彭孤惊饲春袜溢连哇庆矮骏拜诈陶饿友府侍狗迭腹柴消喳洒理迫敛句顿嗽搭狭沤潞韭耍原篆腰剁辗魔朱掏从惨贿捣彩鳞牧纽狄募反页柳闰间垮驱娥化头卒财旁官怂杖蝗霍鼠陈埠粤测币躲锡虾际堤属恕夫宵怜袒镀材枫彦撅娩笼塌散达未勾师肠屁乎恤拍涨迟惹错奎浅凤缴斌劈娥态汝逗琴佑两暗招沽城锈敏忆皖淫局辅铁钻癸龟长昔蝎糜刹予阿慑允盆晰遏躇凝钠掣筏仁谍攒骄徊怂册脊噪继爆域象切案驰讫看区捧朗数份语矢媒珍跋坪筏鳖互厂莹华塔喝必卖十族验坞损瞩删托
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处理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如何收集数据资料,对这些数据资料如何统计处理,往往影响到论文或课题报告的质量。下面谈谈我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体会:
一、数据资料的收集
1、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的收集
不管那种研究方法,都需要收集人口统计学背景资料,学生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环
境类型{父母双全、单亲(父或母去世、父或母离异)、重组(跟随父或母重新组成家庭)、隔代扶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扶养)、他人监管(寄居在直系亲属以外的人家里)}、家庭所在地(城区、农村)、父母的情况(父母的学历、工作)、学习情况(成绩、兴趣爱好)、人际关系(与同学、与老师)、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教师如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任教学科、是否担任班主任、婚姻状况等,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需要尽量多收集相关信息。
2、观察法资料的收集
所谓观察法收集资料,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观察来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资料的方法。观察记录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也可以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在用文字符号手段进行记录时,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记录内容,如观察学生课堂行为,可以事先设计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见观察法及运用讲座)。然后在课堂上如实观察记录,获得观察资料。如用技术手段,首先应准备好各种器材,计划好要拍摄、录音、录像的详细内容和步骤,然后进行实地记录,获得观察资料。
在获得观察记录后,要及时对观察资料进行编号,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研究结束时,
要及时写出观察报告,特别是在观察者头脑中还保留着鲜明地观察对象的形象时,较快地形成观察报告和观察材料。
3、调查法资料的收集
就是通过调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资料。常用的调查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书面调查主要是通过填写问卷或调查表、测验、评价试卷、查询汇集有关资料等书面形式搜集研究者所需要的材料。口头调查是进行个别访问或开调查会。最简单的个别访问是严格按照问卷或调查提纲进行的一问一答式的谈话,调查人员记录下调查对象的回答。开调查会必须作详细记录。
调查中收集资料一般由收集“死”材料到收集“活”材料;在收集“活”材料时,由调查直接对象到调查间接对象;由事实材料到评论性材料。“死”材料是指被调查对象原来已有的书面文字材料、实物或模型、音象等材料,也包括对同类问题他人已作出的研究成果。
4、实验法或行动研究资料的收集
教学试验就是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
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所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现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试验中收集资料主要是对试验前后同类资料进行详细收集,然后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发现教学规律。
二、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收集到的资料中有来自量的研究资料,也有来自质的研究资料。对于量的研究资料自然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对于质的研究资料中的数据部分也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对于文字部分可以用质的研究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内容分析法等)来处理。这里仅介绍量的研究资料和质的研究资料中数据部分的处理。
1、观察数据的统计处理
在课题研究中,既会收集到观察小组或班级的数据,也会收集到连续观察某个个案的数据,对待这些数据的统计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1)从小组或班级中得来的数据
我们可能在观察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得到一组连续数据,如得到一组教师某些教学行为在课堂持续时间之类的数据;也可能在观察一组或一个班学生,得到学生们注意集中时间或注意分散累积时间的数据。对待这些数据的统计处理可以用描述统计分析,也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下面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统计方法。
例1,一研究者听了10个教师讲授的10节课题,在每节课里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的总时间进行了记录,通过整理到以下数据:(总时间:单位分钟,每节课以40分钟计)
表1  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数据
教师
教学行为
讲述时间
讨论时间
练习指导时间
1
2
3
4
母亲节语录简短
5
6
7
8
9
10
①描述统计分析
把上述数据输入EXCEL中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后,以表格、柱状图、饼状图的形式出现。
表2  三种教学行为总时间的描述统计分析(单位:分钟)
课堂教学行为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
所占比例(%)
标准差
讲述时间
36.50%
讨论时间
26.00%
练习指导时间
37.50%
图1  三种教学行为平均时间的对比
图2  三种教学行为平均时间的对比
②方差分析或T检验
从上面的三种类型的表或图中,只能直观地看出三种教学行为平均时间的大小。如果仅从直观数据的大小上,得出它们之间有显著差异,这样的结论下得不够科学。要严格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必须用统计学上的差异性检验。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样本);三组以上的比较也可以用T检验来两两比较,这样就要比较很多次,若有3组就要比较3次,若有4组就要比较6次……,用方差检验只要比较一次就行了。这里使用SPSS(社
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方便,不用查表,也不用考虑自由度,也可以套用统计书上的相应公式。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差异性检验的图表,与描述统计分析的图表有所不同,请看下面例子(注:教育、心理学上的数据统计表应该用三线格,仔细看就可以发现三条横线是黑的,其他的线条是灰的)。
表3  教师三种课堂教学行为时间比较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教学行为时间
2
.095
误差
27
注:P≤.05表示达到显著水平,P≤.01表示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也可以用下表来体现表3。
表4  教师三种课堂教学行为时间比较
课堂教学行为
平均数
标准差
F
P
讲述时间
.095
讨论时间
练习指导时间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注:P≤.05表示达到显著水平,P≤.01表示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我们也可能在观察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得到一组离散数据,如教师发生某些行为次数之类的数据,或学生发生某些行为次数之类的数据。对待这类数据,我们也可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也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如一研究者对教师课堂提问总次数和表扬总次数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1]
表5  提问总次数和表扬总次数的描述统计分析(单位:次数)
课堂教学行为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
标准差
提问总次数
45
10
表扬总次数
15
3
例2,某研究者对10位教师在一节课中不同类型提问的次数进行了记录,通过整理得到以下数据。见下表(单位:次数)。
表6  教师不同类型提问的次数汇总
教师
提问
事实提问
推理提问
评价提问
1
29
20
8
2
5
0
0
3
9
3
3
4
10
4
1
5
21
17
5
6
16
4
2
7
18
5
6
8
21
6
4
9
重庆中考时间11
1
7
10
7
4
2
对上述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①描述统计分析
表7  三种提问类型的描述统计分析
含蓄幽默表达自己生日
不同类型提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次数
标准差
总次数
相对比例
事实提问
29
5
147
59.04%
推理提问
20
0
64
25.70%
评价提问
8
0
38
15.26%
同样,也可以用柱状图、饼状图来表示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
②卡方检验
表8  三种不同类型提问总次数的显著性检验
美国保健品品牌
不同类型提问
总次数
P
事实提问
147
.000
推理提问
64
评价提问
38
注:卡方检验P.05表示有显著差异,P.01表示有非常显著差异。
(2)从个案中得来的数据
有时,我们要观察的某个教师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连续观察他(她)在使用新方法之前、之中、之后的教学行为变化,得到的可能是时间之类的连续数据也可能是次数之类的离散数据。或观察对象为学生,我们要连续观察该学生在接受新教法之前、之中、之后的课堂行为的变化,同样得到的数据既可能是连续数据,也可能是离散数据。对连续数据可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也可以进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相关样本),可参见前面的例子。对于离散数据,可以采用折线图等体现变化进程,也可以进行不同阶段平均数之间的显著性检验,这种检验方法称为Wilcoxon符号检验,见下例。
例3,一研究者采用认知行为辅导中的自我指导训练等方法,对某小学生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矫正。他们在矫正干预前(基线阶段)、矫正干预中(干预阶段)、矫正干预后(追踪阶段)收集到的数据。(下表的数据全部数据来自张英萍、刘宣文的研究[2])
表9  某小学生在三个阶段中课堂不注意行为出现的频次
阶段
大连限号随堂观察次数
不注意行为出现频次(次)
不注意行为持续时间(秒)
基线阶段
1
9
580
2
7
380
3
9
480
4
4
300
5
11
400
6
7
390
干预阶段
7
2
8
3
9
1
10
0
11
0
12
1
追踪阶段
13
3
14
2
15
1
16
2
17
0
18
2
图2  个案训练前、训练期间和训练后不注意行为次数比较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