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材解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材解析
 
   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健身房的私人教练
     
中国梦 作文 
 
 
中秋节教师节祝福语 
 
哈尔滨市道外区顺迈小学 张宏德
统计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9月我国第一次将统计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专门领域以来,统计教学已经走过了近15个年头。小学统计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进步,随机观念、统计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这15年间人们对统计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进行了修订,人教版新教材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做了如下要求:
第一学段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第二学段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统计部分与原《标准》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各个学段的统计内容层次性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
1.第一学段与原《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
、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二手房税费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2.第二学段与原《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3.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实际上,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数
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可以从“数据分析观念”中体会到。
人教版新教材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1.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下、二下、三下安排统计的教学。
一下: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将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为“分类与整理”,让学生体会分类与统计的关系,了解分类计数的思想,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后移。
二下: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三下:让学生学习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
2.第二学段才开始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的教学后移,安排在五年级上册。
总的来说,调整后的“统计”层次更加分明,低段的要求降低,许多知识向高段移动。更好
地反映出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从“数据收集整理”这个具体的单元中我们也能看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教材的变化。下面我将对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进行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调查在收集数据、分类的基础上画“正”字记录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及简单的分析。
3.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
1.收集数据的方法。(例1的内容。)
2.记录数据的方法。(例2画“正”字的方法。)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3.统计表(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表。)
三、教材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1.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感悟统计的价值。
教材在编排上努力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只不过是在教学重点上有所侧重。
例1中教材提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以选择校服颜的情境入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这样的编排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进行统计的必要性和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于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内容是校服的颜(每人只能选一种)、方式是举手。而对象是全校学生,人数众多很难调查所有的对象,教材在这里又渗透了抽样的思想。(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这里须要指出的是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
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则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学生的身高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学生喜欢的歌手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例1中的问题,我们是先进行了“抽样”,后进行了“调查”。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