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觅颖,王继龙
【摘 要】[摘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强的指标体系,研究立足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3个领域,科学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实证分析,对于促进国家及地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3
【总页数】9
【关键词】[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标准;评价指标
开学计划作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所获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值得反思的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发展”为主,呈现出“质量差、效率低、投入高、能耗高、不可持续”的
特点,同时伴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众的正常生活。为此,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在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运行机制和建设任务已进行诸多研究,然而,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及评估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当前研究中提供给管理者的信息还十分有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迫在眉睫。为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涵盖范围及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做的大量研究,如牛文元等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二是生态现代化指数,涵盖12个政策领域,包括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3个指数30项评价指标。[1]三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如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在2006年建立的以资源利用和废物消耗为主要评价因子的指标体系。四是以“生态文明”作为专门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集中涌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之后。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完整的指标体系,但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已对最终指标体系的确立给予了方向性指导(见表1)。
1.2 国外相关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领域。自1992年以来,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不断涌现,涵盖了国际、国家、区域和部门等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全国性以及阿尔伯塔(加拿大)、俄勒冈(美国)等地区性指标体系(见表2)。
总体而言,目前国际上系统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该体系于1996年创建,由“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大系
统”按“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设计,共134个指标。其次,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统计局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欧洲统计局的“向更可持续欧洲前进的进展测评”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筛选提供了科学借鉴。此外,联合国开发署基于社会角度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标”,世界银行和著名学者Daly和Cobb基于经济角度提出的“国家财富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基于环境角度提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Constanza和Lubcheno等学者基于生态角度提出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都为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见表3)。
1.3 现行指标体系评述
前述研究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这些指标体系在框架设计、指标选取等方面的差异都非常大,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就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离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现有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统计算法及分析方法选择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还无法保证,未能真正释放出其“以评促建”的作用,亟待丰富和完善。
奶粉最新排行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从理论阶段转向可操作的应用阶段必须有一系列的指标作为支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建立原则、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3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进行探讨。
2.1 建立原则
遵循如下原则选取具体表征指标:其一,系统性原则。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设计须从系统整体出发,层次鲜明地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二,差异性原则。受经济、技术以及资源环境区域性差异限制,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不均衡性,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还需立足区域特。其三,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现行统计体系内的指标,或者选择通过调研可以获得的指标,以便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建设成效的评估。其四,动态性原则。随着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不断演变,指标体系需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适时开展动态修订。
2.2 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
2.2.1 评价框架体系的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研究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的构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由于生态文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以上3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交互影响,从不同纬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见图1)。总体来讲,生态意识文明可作为生态行为文明的实现上限和思想导向,它可以支配以及引领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体现的是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它可以作为框架底线监督生态行为文明的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执行还需要落实在生态行为文明上。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更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应该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就无从表现出来。
2022年冬残奥会中国金牌数量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虽然从不同纬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划分,但每个层面也有各自的建设重点。对于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现在什么网络游戏好玩
戚风蛋糕做法简单玫瑰花的折法谐的价值取向,然而如果直接对公众的生态意识水平进行考核,目前尚无合适的考核指标,只能从社会的生态教育和宣传方面进行反映。对于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律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缺乏,考虑到政府作为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而从生态制度实施和政府绩效考核两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行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可从生产行为、生活行为及环境保护3个方面进行考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