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的社会主义_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纪淑云,韩振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北保定071002)
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
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6-0081-07
收稿日期:2008-10-05
作者简介:纪淑云(1959-),女,河北清河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要求”
(06BDJ021)阶段性成果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
这首情歌唱给你听把你当做天上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
这段话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对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一、改革开放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和实践途径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明确指出: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
招”[3]368“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50
改革开放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指导下的伟大制度创新。
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
这种革命虽然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但它却是对旧体制、旧机制的根本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然
会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价老房装修报价
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正是从改革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角度,我们才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
恩格斯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
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三八节是法定假日吗[4]693
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它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即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兴利除弊,破旧立新。离开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就会逐渐失去其先进性和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什么样
2008年11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Nov.,2008第28卷第6期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28No.6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而超越历史阶段,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两种情况都要通过调整和改革来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总体上基本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会形成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不适应就有矛盾,有矛盾就必须
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和变革,使之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必然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开放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也就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等各个领域,各国的社会再生产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趋势。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然条件,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必然要求。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
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当时,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如所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5]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带领人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尽快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正是由于我们党举起了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所以才逐步引导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向全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以理论为指导,制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
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今天,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程度增强最快、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
主义的根本途径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首先,改革开放使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
成,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由于受我国国情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很长一个时期中还很不健全和完善。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我们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使中国特社会主义在制度上摆脱了“苏联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新制度、新体制。在经济领域,我们成功建立健全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重视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配置市场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有序中的优越性;在政治领域,我们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力地加强和改进了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工作,积极促进政协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建立和逐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等等,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文化领域,我们全面创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创新步伐,通过文化市场化建设与所有制变革、文化产业化与财政投入机制变革以及全面制度创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创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促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制度措施,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所有这些,都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其次,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党在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深化和完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同时,也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文化“两位一体”的布局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把社会建设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创新性地作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清晰地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发展演变的轨迹。这个新布局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再次,改革开放实践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来自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十个结合”,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这“十个结合”,全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不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暂时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
三千男宠三千乱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
股东权利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9%,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四位;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6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国家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耗电量计算
取得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不断焕然一新。[6]
改革开放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广大人民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五、深化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开拓中国特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而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也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转,经济结构难以得到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其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当然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由发展不充分带来的,这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由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这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体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改革开放取得更大成效。
再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刻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
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