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张友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摘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首倡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至今仍然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9)12-0016-03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
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他作为人民共和国伟大缔造者的历史地位。正如同志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说:“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永远不可磨灭。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1](P148)
而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卓越领导,正是从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因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引兵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在大革命失败后受到严重创伤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了可以积蓄革命力量、重聚革命队伍、探寻中国特革命道路的依托,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斗争的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干部、理论、实践基础。
关于二战的电影建国后,朱德同志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1987年,彭真同志在考察井冈山时说,“井冈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也深情地说道:“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2](P22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新中国的成立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引兵井冈山,重整革命队伍,积蓄革命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干部队伍1927年9月,以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军事部署不当、一部分军事长官处置不得力,再加上临时收编的邱国轩团的叛变,秋收起义很快就失利。在面临转折的历史关头,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否决了师长余洒度提出的“取浏阳直攻长沙”[3](P44)的意见,在总指挥卢德铭的支持下,议决“退往湘南”[3](P21)。从9月20日从文家市开始向南退兵,经历了芦溪折将、莲花转向、三湾改编、古城定策、茅坪安家、水口转兵、大汾劫难、军至大井,到10月27日进驻茨坪,历时一个多月,1500多人从文家市出发,最终到井冈山只有700多人。除牺牲或生病掉队的外,一些意志不坚定者也离开了革命队伍。共和国中将赖毅回忆:“芦溪受挫后,开小差的几乎天天都有。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在这时也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4](P21)艰难险阻,磨砺一个人的意志、锤炼革命的队伍。
面对挫折和困难,以其坚韧不拔的耐力、愈挫愈奋的毅力和绝处逢生的智力,忍受着、化解着、腾挪着、运筹着、迎击着、推挡着、接纳着八面来风,并以其铮铮傲骨巍然屹立着,最终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战略转移
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井冈山斗争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形成的奠基石,同时为党的力量的重聚到了一个基地。正如所指出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5](P8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来到井冈
[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简介]张友南(1955-),男,江西樟树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经济学。16
山,同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两军举行会师大会,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两军会师,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力量,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在井冈山,成功地改造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1928年10月和11月,国民党新八军毕占云部和国民党朱耀华十八师张威部先后在湖南桂东、江西宜春举行起义,投奔红军;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700多人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加增强了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斗争的经验,成为大革命失败后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为全国红军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特别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培养、造就和qq空间如何关闭
锻炼了一支干部队伍。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中的、朱德就是从井冈山开始逐步成长为党的领袖;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有5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他们是朱德、彭德怀、陈毅、、林彪;十位大将中有3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粟裕、黄克诚、谭政;参加过井冈山斗争、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14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有20人、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有12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有谭震林、何长工、陈正人、张平化等19位老红军。他们都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井冈山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以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前提,而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武装夺取政权问题。也说过“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原则运用到实践,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实践的途径也不一样,必须根据各国的国情区别对待。
在国际共运史上,无产阶级只有经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成功夺取政权的经验。但是,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的弱小国家。西方列强加在我们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
迫切需要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机械、教条地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曾设想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模式,在上海先后组织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以期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没有成功。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的反动势力占据了中心城市,在这种形势下,以仅有的一点弱小武装力量去同敌人硬拼,无疑将葬送中国革命。因此,中国革命究竟走什么道路,的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靠自己的独创去解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当时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城市已经无法立足,中国革命的阵地被迫转移到广大的农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它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也只有在农村。历史也证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井冈山时期,写了《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波浪式向前推进,一片一片地发展壮大成我们的力量控制的红区域,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在井冈山的理论探索,终于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道路,正如周恩来同志指出的,在给林彪的信中,“明确指出要创造红区域,实行武
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6](P179)将这条道路科学地概括为“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7](P133)的道路。谷雨是几月几日?
井冈山道路经过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的发展,逐渐成熟与完善。在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共同开辟的这条道路的指引下,我们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回顾历史,启迪现在。从井冈山道路,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上,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必须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引导和凝聚人民大众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而要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引导和凝聚人民大众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我们的理论指导就必须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特殊国情,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
三、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至今仍然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
中国共产党真正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新
的革命政策和方针。1927年党先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将全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引上乡村,特别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中,到了代表中国革命新方向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适合情侣半夜看的电影—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以井冈山精神为源头,在后续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又培育形成了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而后续形成的这些革命精神,在内涵与特质上,都是对井冈山精神的继承、深化和发展,井冈山精神“以‘源头’和‘原型’的形式,含括了后来一切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后来一切革命精神,都是对它的丰富和发展”。[8](P488)
17
(二)井冈山精神在新中国60年历程中得到了大力弘扬和发展。
在建国后进行中国特社会主义探索的历程中,井冈山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底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政治优势。正如同志所说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在战争年代,正是“靠这些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1](P367),在和平建设年代,“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
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P367)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源头的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理想信念凝聚作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使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传承。这种精神本身所含有的道德力量,成为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以艰苦创业为本质特征的大庆精神、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以顽强拼搏为特征的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以执政为民、密切联系众为灵魂的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为特的改革开放精神等等。建国后形成的这些共产党人的精神,它们本身就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展现,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创造的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这些价值内涵和优良品质都可以从我党最早培育的井冈山精神中到源头。建国后所培育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形态,都闪烁着井冈山精神的思想光辉。
(三)井冈山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同样离不开井冈山精神。
第一,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依然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个没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组织,就不可能有宏大的志向与追求。当年,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坚信“边界红旗始终不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前,我们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化为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
第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依然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独辟蹊径,引兵井冈,大胆摈弃了苏俄“城市中心论”的模式,开创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成为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力量源泉,也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核心。今天,我们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同样需要我们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不断探索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三,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依然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坚持反腐倡廉。在井冈山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时候,党、红军和广大人民众始终保持了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亲情关系,培育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井冈山精神中蕴含着一切为了众,一切依靠众,与人民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执政以来,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众的鱼水关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众”,成为我们的共识。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始终要把保
持党同人民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执政为民,艰苦奋斗,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来抓。只有像井冈山时期那样,始终相信和依靠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众同甘共苦,才能构筑反腐倡廉的大厦,不断率领全国人民取得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正如总书记2009年春节视察井冈山时所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多年前,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没有以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辛开拓的井冈山道路,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也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井冈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为领导开创这块根据地作出最突出贡献的,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参考文献:
[1]文选(笫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日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
[4]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
[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机动车违章记录查询[8]余伯流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查昆岩
1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