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教试讲教学设计
28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的开辟与发展
单位:杨村一中
授课教师:曹玲
好听的劲舞名字论语十则原文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能够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人民众。
2.了解4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与成就,知道每个时期开放的相对应的城市,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素养。
3.通过展示多个史料,让学生对前后史实进行对比与论证,以培养学生的史料论证能力。
4.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探究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的意义,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5.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过程、“一国两制”与的发展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改革的实质
  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图片及相关史料,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进程;采用小组讨论法,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展示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2.展示“两个凡是”及1978年的《光明日报》
引导学生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3.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角度,让学生根据角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内容
4.以表格的形式延伸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及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那什么是改革?
5.展示改革的含义,以此分析改革
6.让学生根据课本时间顺序总结改革的进程
7.展示材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8.展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情况,以它的前后变化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情况及作用
9.展示材料: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经营状况
10.展示材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1.展示对外开放的地图
12.展示具体事例,讲解“走出去”、加入世贸组织
13.展示《文选》的相关材料及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4.相继展示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由来的地图
15.展示材料,分析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
16.展示相关史料及图片,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
以的个人主要功绩为线索开展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问题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思考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带着角度思考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点拓展,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该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概念分析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改革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整体把握我国的改革
通过材料使学生更加了解农村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设置情境,以具体的数字展现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个别农民带头实行,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材料直观感受国有企业的弊端,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以地图的形式讲解开放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根据具体史实讲解,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材料与讨论问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思考,活跃学生思维
以地图的形式讲述问题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根据材料分析原因,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到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必要性
通过阻碍统一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以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电脑内存使用率高
课后反思
本课重点较多,一节课完成本课学习的难度较大;
相关史料比较多,延伸内容相对多;
改革开放进程稍显混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好把握。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
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
天愿结婚庆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
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
点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
3东周列国之战
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同)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节假日值班制度”
——《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
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
——《墨子·非攻下》(注: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
【答案】水平网络连接不可用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参考样例: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
【解析】
【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一对宋楚泓之战的记载,材料二中墨子对战争的描述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进程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社会状况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进而升华为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