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王  甲
(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心理;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
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 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 7 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
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在长期的岁月中,这些心理特征逐渐内化成了日本人自觉意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克服危机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日本人不知疲劳地工作,不断进取,而被世人称之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经济动物。”即使在“经济上名列世界第二的今天,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1]89
因此,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虽然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日本很早的时候,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但长时间以来,日本本土居民处在一种与大自然相斗争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状态。因而在文化上缺少自身不断进步的创造性条件,是日本的民族和语言都比较单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许多小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争先意识的人际关系。
正是这样,才使日本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并因此形成了密切的等级化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时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日本学者圆了源指出“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完成任务的训练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2]183 同样地,“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2]143 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
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勤俭持家,日本人的储蓄率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高储蓄率除了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据统计,储蓄率达16 % ,民间设备投资在战后日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率。根据下村治著《经济大国日本的选择》,在1950 年到1957 年,民间设备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平均达到11. 9 % ,而在1960 年到1970 年期间(除1965 年15. 4 % ,1966 年16. 5 %以外) 一直保持在18 % —2
0 %的水平。而民间设备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3]261这对于改善战后初期日本资金匮乏的情况是极其有利的,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和对外部事物细微的观察力。这使得日本人不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重视实际利益。“日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同日本人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的。”[2]90日本签证办理这种“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利益。例如,20 世纪60 年代,日本人在《人民画报》上发现,北京街头公共汽车上瓦斯大气包消失,过了不久,又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王进喜肩扛钻机行进在大雪中的照片。从这些信息中,日本人推断出中国一定在东北高寒地带到了大油气田,于是他们很快设计出在上述气候条件下开发油田的设备和技术,当中国对外招标时,而一举中标。但日本人长期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的严谨国民性格注定日本的文化只能是继承和发展的文化,是滞后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人很少有什么大的发明壮举,即便有创造,也是在集成了别人的基础上,
之后加以发挥和完善,做成了日本风格,再推向世界。据说,100%的日本人的发明只有干电池了。4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诚然,日本国土狭小,自然灾害频发,多地震火山等破坏性的灾害,但,相反的,日本这个民族没有退缩,而是与之奋斗,以其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展国内经济,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国内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仅仅几十年的功夫,便从二战的废墟中走了出来,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世界为之侧目!
二、团结合作的体意识精神
团结合作的体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集团、体对于日本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兼有生活共体、生产经营体、命运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等多种职能,可以说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
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念上,形成民族团结方面产生过巨大的威力。日本人的家实际上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因此,尽管日本是个“开化”的国家,但是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是日本人减少了“内耗”,得
以实现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从而做到“后来居上”。而一旦国家受到外来民族威胁时(如元朝时曾对日本用兵,西方武力叩关等),全体国民就表现的高度的团结和统一,自觉做出现身式的贡献。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意识到“同乘一个小舟,而漂泊在惊涛骇浪之中”。[7]5为了克服这一切的灾害和困难,就必须去发挥日本人体的力量去抗衡,单个人是无法与这些灾害相抗衡的。若不能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则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除了境内阿伊努族两万多人,全都是大和民族,这也极易形成合意识,不存在民族或部族的冲突或战争,这也加强了日本人共患难、同甘苦、齐奋斗的团结合作的体意识。由此,诸多的学者曾从这一方面来探索日本经济奇迹之谜,这确实也是日本崛起的内在因素之一。“很遗憾,英国人无论怎样努力和仿效,也不能完全学到日本人那种诚挚的忠于集体的思想。这种忠诚精神,在日本这样的国家里是促进增产提高效率的动力。”[6]103日本人对集团的献身精神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对于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们从无怨言,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工作热情高涨乃至达到狂热的程度,是当代集团效忠意识最明显的日常表现。”[7]5据统计,长期以来,日本工人工作时间之长一直居于发达国家之首。
不就是一个人守着黑夜过
1986 年,日本工人全年平均工作时间为2150小时,英国为1938小时,法国为1643小时,至1987年,日本工人全年平均劳动时间又增加到2 168 小时。“大家一起干”的精神已植入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中,而这一精神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生产的粮食尚不足以养活全家人时,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老年人心甘情愿地让儿子把自己送到大雪封山的山林中,无怨无悔地从容死去,从而节约下一个人的口粮,让整个家庭延续下去。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其它民族所少有的。从《十年回忆》这一历史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作为战后新内阁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为了让日本获得复兴的机遇,他个人不得不违心地屈从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付出了个人尊严。
总之,为了家庭和团队、为了民族和国家,从普通百姓到总理大臣都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融入到日本的经济中,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则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日本人这种为了团队、民族、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我们研究日本文化及其影响,要从其文化精神底蕴中去发掘,到支配他们行动的“魂”。日本文化在使日本踏上独
特的、成功的、迅速的经济建设道路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并推动着日本经济继续快速向前发展。
日本人称得上“归属意识极强的民族”,背叛自己所属的集团是有罪的,这是日本人归属意识强的表现,他们对民族、家族、集团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离不开这个集团或体,是“一不会散开的小鱼”。他们对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小集团极端负责,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守纪律,富有敬业精神。“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使自己所属的集团立于不败之地,每个成员都注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企业兴旺发达。”什么防晒霜最好[7]16日本人把工作不仅当做谋生的手段,而且几乎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如果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等于是对自己所属体的不忠,是拆自己集团的台。而集团、体也关心自己的下属,为他们提供再教育、福利等,使他们有一种感,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他们创造发展个人才能的条件、机会。这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相互促进机制和以协调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种亲属式的团结感。这从日本战后罢工的次数和人数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经济恢复以来,由于工人罢工或进行其他政治斗争而造成的物质损失,日本远低于其它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许多年份近乎于零,自从20 世纪60 年代九州三池煤矿工人大罢工以来,已经很少听到日
本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消息了”[8]92 。从而使日本的企业家令其他国家的企业家羡慕不已,因为日本的企业家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忠心、向心力强的职工队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耗费时间去处理劳资纠纷,而致力于生产发展和质量、效率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民对日本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要使自己国家立足于世界,就必须团结一致,提高效率,忠实集团。
在体意识理念的指导下,日本人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每一员工都以集体利益为先,出现纠纷时互谅互让,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他们对体的依从心理和追求团结的集团气氛“使日本人自觉意识到自己在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心甘情愿地在某一位置上扮演相应的角。”[5]苹果手机怎么截图日本人这种从众心理会强化集团或体内部的团结性和稳定性,培养了日本人良好的协作精神。米山俊直在其《日本的国民性》一书中曾说到:“如果我必须撰述日本人的国民性,我想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是存在于‘伙伴’当中,即生活在‘伙伴’社会里的人”。这种“伙伴”社会,是合的集团意识的体现,它使日本人表现的尤为突出,使日本人人能处在和谐与合作的环境中去发展本国的社会经济,这种集团意识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体意识,
许多学者予以赞扬。马克斯·科劳、伊布·休的文章中评价道:“日本人取得成功的秘密,毫无疑问,是全体国民一致形成国家的优秀骨干,发挥了人数、技能、工作热情以及集体主义的力量,这些优秀分子,他们都在战后日本经济界做出了贡献。”
>艾晚的水仙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