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征与使命
中国朝鲜族舞蹈通过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历经几代舞蹈家的追求及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特征,呈现出系统性的良性发展,对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人类文化意识及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需要更深层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征和使命,这是中国朝鲜族舞蹈在准确把握自身的来龙去脉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家、研究者们需准确认识和把握的首要原则的问题。
一、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再认识
08年奥运会男篮冠军在历史的流逝中,传统的遗传性和时代的创意性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即传统是过去式,它以自己已存的遗传因素为生命源,奠定着时代性的产生和升华。而时代性是现在式,从传统生命源为依据,以自己的变异及创意性为活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源和价值,筑建以时代特征为前提的变异而升华的新的发展系统,从而实现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现存环境和方式引出过去已存的传统遗产的优秀性,注入新的时代营养素,激活它,并赋予时代性的创造过程。因此在继承与发展中,已存的传统遗产固然重要,但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主导作用的把握更为重要,成为其中的核心。
乡村爱情故事演员时代性不仅有着对已存遗产的选择权,而且在新的继承和创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系统性。这意味着富有时代特的新的遗传性。所以时代性的特在历史的角度上体现为已存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象征;但在生态学的角度可以认识为,从已存方式到现存方式的变异过程中派生出新的生命源,它不但孕育着新的遗传因素,而且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筑建富有时代特的新发展系统。新发展系统不仅是新生命源的摇篮,而且是在继承及发展中变异而升华为自传统性的母体,是新传统的开端以及成熟而传承的渠道。
从历史角度回顾中华民族舞蹈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知,不同时代的各地域舞蹈特也是以自己的系统性和遗传性筑成了富有自己特的各自发展系统,并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最终归结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大系统中,对民族传统的丰富和扩大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同样,当前朝鲜民族舞蹈共同体的发展现状也是如此。因历史的各种原因,以古代遗留下来的民族舞蹈传统为基础,现已形成了三个地域性( 中国、韩国、朝鲜) 特,并且因各自系统性的新遗传性构筑着各自
请示格式的舞蹈特,即新发展系统。新发展系统是以历史传统的遗传性为生命源,以历史造成的社会环境差异为条件而呈现的各自发展的状态,是具有变异和创意的时代产物,是继承历史传统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生命源为依据的新的传统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朝鲜民族舞蹈发展“三面格局”的视点,与相互间的肯定与否定无关。以已存的传统为基础,创出新的生命源、筑建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的新发展系统,从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性,并构筑以地域特为基础的时代性传统,乃是当前朝鲜民族舞蹈发
展中应持的姿态。
二、中国朝鲜族舞蹈传统的起源最容易学的乐器是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朝鲜族舞蹈的起点是由朝鲜半岛移住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带入的移居舞蹈,它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①。在迁入过程中有着以下几个生态特征: 首先,迁入初期的大部分移民是朝鲜半岛未具备完善生存条件的穷人和平民百姓而不是卖艺谋生的民间艺人。因此他们带入的舞蹈不是很完整,只是在朝鲜半岛耳闻目睹的具有地域特的自娱性情感表达方式。其次当时移民从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域移住到东北,因此他们把朝鲜半岛各自地域的舞蹈模式和特征带入到中国朝鲜族居住区,这些舞蹈种类多样而且相对集中、混杂。但这些移民在中国定居的过程中,从“由民众以生存的需要而行舞”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哪个系列、哪个模式、哪个地区的舞蹈,都归于以自娱性的民
间意识和开拓生活环境为背景,同时由于当时长期艰难的开荒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包含着为了新的生机而奔波的哀乐,如为了驱赶野兽、克服寒冷,“福实妈妈”( 原宫廷舞伎) 动员人们手里拿着木棒跳起了在宫中跳过的《牙拍舞》的事实和安图县长兴乡新村村民们在伪满洲国建立 10 周年庆典演艺活动中表演的《农乐》,以及当时日本记者对它的评论②等历史资料为典型的证据。
以人类意识的形象性体现为目的的舞蹈,是意识转换成物质形象( 舞蹈形象) 的人体情感的可视形象。因此,环境差异引起的生存意识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以生活情感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进而体现
为以人体表演的物质形象的变异。正如从上述的事实和逻辑所看到的,原先宫中的舞伎手里拿着精制的牙拍,随着预定的缓慢而优雅节奏,有秩有序地表演的《牙拍舞》,在移住民们那里,变异成为手里拿着笨重的木棒驱赶野兽、克服寒冷的强烈的跳舞,以野外演艺方式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性、自娱性的传统农乐,首次在局限的舞台空间内以象帽特技和当时移民的生活气息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舞台表演,让无数人感激的事实③等例证了移住民在适应中国这个新的生活环境过程中,由意识变化引起情感变化,而情感变化则导致了身躯舞动的性格性变异。这是以已存的民族传统意识为基础,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累积和升华了的审美意识的直接的形象性体现,这
不仅是当时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征,而且也形成中国朝鲜族舞蹈地域特的生命源及筑建自身特的起点。
中国朝鲜族舞蹈是以移民的生存意识、主体意识、乡土意识为基础,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中与中国的近代历史发展紧紧相连,并且始终基于自身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同兄弟民族并肩发展。在从民族传统的命脉中摄取养分的同时,合理吸收民族共同体———朝鲜和韩国舞蹈发展趋势的先进性,完善自己,从中发展成今天的中国朝鲜族舞蹈,确立了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以及形成自己的传统系统。
所谓传统意味着传承或继承、形成与过去的历史时期之后世世代代相传。由此来看,中国朝鲜族舞蹈
是以自身地政学的特殊性,及从朝鲜半岛古国接受的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性为底蕴,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适合于自己生存的新生命源,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创出了自己的特,并传承着带有时代特的地域传统。
三、中国朝鲜族舞蹈传统的形成及特征
盛行于朝鲜半岛的传统舞,以宫廷中演艺或寺庙祭祀活动、民间娱乐以及伎女的演艺等系统和方式而流传。因此从动作方式来看,它并不具有具体的内容或含义,而且带有即兴性、自娱性和朴素特征,同时有宗教性的彩和幽默、讽刺、谐谑的因素。
在动作方式上具有以传统的道义、礼仪等审美观念为基础的内向性高尚层面。因此舞蹈动作的特征不是模仿或再现,而是在传统的审美意识中以人体固有的自然姿态美为前提,以“动”的方式体现出内在的情绪。这是朝鲜民族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并成为传统舞蹈方式的精华和审美特征。从这一观点回顾中国朝鲜族舞蹈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性变异及发展,中国朝鲜族舞蹈是在传统舞蹈固有的形式和方式的变异过程中,附加现实意识的显现,以沟通式的情感表演
方式,贯穿着传统舞蹈的本质精华,并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这一传统的形成与特征,在《农乐》和《扇子舞》等众多舞蹈种类中可以看到。
爱不需要理由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中国最早的《农乐》出现在吉林省汪清县,但它只是口传而已,真正盛行于 20世纪 30 年代末,其代表性的事例是吉林省安图
县长兴乡的《新村农乐》。这是中国朝鲜族农乐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的事例。之后到 50 年代,延边歌舞团的赵得贤先生摆脱传统农乐的宗教彩和自娱性模式,以欢乐的气氛为主题,利用象帽特技和手鼓舞、长鼓舞为主要素材,以女舞者①的新形式,将以娱乐为主的传统农乐升华为艺术表演形式,创编了今天的中国朝鲜
族《农乐舞》。后来,随着舞蹈艺术家们不断的革新和创意,又丰富了《农乐舞》的表演性。
《扇子舞》也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传统的形式和动作技法为基础,在裙子和扇子的连贯性中创造出扇子舞的新艺术形象,更深层地展现了扇
子舞的本质特征及美学特征。此外,人们还依据扇子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特征,创意性地开发出它作为舞蹈道具的表演性,刻画描写出生动的舞蹈形象,如花朵、稻谷、波浪、白雪等自然景物,开发了扇子舞的表现力,从而扩大了扇子舞的表演领域。而在扇子的使用技法上,又合理吸收汉族秧歌中扇子的灵活性和
声响节奏技法,在以美丽和华丽为特征的传统扇子舞上,注入了欢快、豁达又热烈的性格及气氛,使《扇子舞》成为充满时代情绪的浪漫舞蹈。
以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为前提的创作意识也推动了其它传统舞蹈形
式的变异和艺术化。如以传统的敲打鼓点为主的长鼓舞、鼓舞、手鼓舞等发展成了以舞性为主的新形式,而在袖舞、假面舞、剑舞、鹤舞、手拍舞等以巫俗与民俗为基础的传统舞蹈中,注入了现实性的形象和时代精神,从而体现出中国朝鲜
族舞蹈的时代性艺术氛围。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的继承、传承和发展,而是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为底蕴开发并创出的新的民俗舞蹈,如《顶水舞》、《碟子舞》、《棒槌舞》、《水瓢舞》、《纱帽舞》、《阳伞舞》、《背架舞》等多样的新型生活民俗舞蹈,这些舞蹈都有带着生活道具和劳动道具而行舞的共同特点。这些现象与开拓生活中引发的生存意识紧紧相连,是新的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体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这充分说明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发展变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及自身文化底蕴的新舞蹈生态现象,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以新的生命源为起点,在系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传统性及其特征。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形象表演艺术,因此中国朝鲜族舞蹈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以及时代性发展具体体现在舞蹈动作的变异及其特征
当中,它也会更加显示和证实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地域性特及传统的形成。如以人体固有动作的自然美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才艺性传统舞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圆、曲、拧、收的动作技法方式上; 从身躯的
情感状态来看,它具有以向下、向内为主要情感方式的内向型特征。这是审美意识在舞蹈动作上的具体体现,是朝鲜民族的传统舞蹈技法的核心。在这里所包含的技法方式是舞蹈动作物理性层面,情感状态则是舞蹈动作意识性层面。从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上来看,人体的物理性运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所完成的,所以人体动作的物理性特征取决于意识性的质和量。因此意识性的变化必然导致舞蹈动作质量的变异。由于缺乏移住初期相关舞蹈活动的证实资料,无法具体陈述移住初期舞蹈动作的形态和模式,但从当时的
舞蹈活动是移住民自发参与而盛行的,而不是因专门的舞蹈者而盛行的,以及后
期发展过程中的书文、图片资料以及当前中国朝鲜族的舞蹈方式和表演特征的连贯性来逆向推理的话,当时的舞蹈动作是以传统的舞蹈方式为基础的兼具乐观性、直述性及朴素性的舞蹈方式,这是民俗舞蹈产生及存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本质。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当前中国朝鲜族的舞蹈动作方式和表演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纳。从舞蹈动作的技法上来看,中国朝鲜族的舞蹈动作不仅包含了传统舞蹈动作的核心技法———圆、曲、拧、收的特征,而且又合理地导入了直立、跳跃等强烈的动作技法,加强了舞蹈动作的浪漫性因素。在舞蹈动作的表演方式上,既保存了传统的向下、向内的本质性特征,同时也适当地导入与之相反的向上、向外的奋发气氛,从而加强了舞动的节律性,实现情感与形象的圆满结合,达到情感状态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使舞动的情绪性韵律能够鲜明而直观地体现出来。
中国朝鲜族舞蹈动作表演方式的变化,是长期以来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乐观、真实而朴素的审美意识转换成内在情绪,从而引发的身体动作形象的变化。如用舞蹈本体论原理来分析的话,情感浓度和彩的变化引起了舞蹈动作力度的变化,它具体反映到舞蹈韵律当中的大小、快慢、强弱、长短等节律要素的变化,而直接体现在舞动当中形成朴素的节律性对比,并产生舞动( 韵律) 的情绪性周波,刺激观者的情绪,唤醒观者的情感兴奋点。这是中国朝鲜族舞蹈特有的直观性情感动作方式。因此,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动作方式是以传统舞蹈动作的自然美和动作技法为基础,升华为情感性动作言语方式; 比起传统舞蹈动作方式的装饰性或巧妙的动作方式更加朴素,大方,豁达; 同时因为力度性强、韵律鲜明,又具有技巧性,因而拥有浓厚的情绪性和形象性的情感表现力。
结语
中国朝鲜族舞蹈在一个多世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原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遗传因素及移民生存意识为双重营养,产生新的生命源,并在中华民族
文化大环境中,跟随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下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历史波动,在革命文艺活动的积极影响下逐渐容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氛围。20 世纪 40 年代末,又紧接着中华
可惜没有如果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受民族自治政策的影响,在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渐渐成熟蓬勃发展,并开创和完善中国特的朝鲜族舞蹈模式。进入 80 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在走向世界的交流与对话
中,又把自身的地域特巩固得更加鲜明。这种自身特的巩固与加强,是中国朝鲜族舞蹈的地域传统的确立以及继承发展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