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日本“多余人”是东方文学的独特风景。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塑造了苦沙弥、迷亭等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自视是精神上的贵族,思想上的先知,但他们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让他们成为“逃遁者”。这就是日本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他们最大的特点是“逃遁”,被称为“东方隐士”,明显地表现为回避矛盾,避免激化,减少正面对抗;其次是“清谈”,被视为“名士风流”。再次是远离众,尽管表现不明显,还是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游离其间的态度。日本“多余人”的产生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可以说日本“多余人”是应明治维新的时代而生的,但由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得急促,而导致发育得不成熟。同时,日本“多余人”的出现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东方文化中儒释道的消极影响,又有日本民族传统的“大和”精神的深沉影响。当然,日本“多余人”形象的产生具有普遍的世界文化意义。
关键词:
多余人 形象特征 逃遁 清谈
Abstract:
Japanese"surplus person" is the special scenery of eastern literature.Natsume Soseki modeled some intellectuals in << I am a cat >>,such as Coldmoon and Medonna. These intellectuals regarded themselves as the nobility on the spirit. But they were Lazy on actions. These made them become "escapers". This is"surplus person" image 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Their biggest characteristics is to"escape", which called "eastern recluse scholar", They expressed clearly in order to get around an antinomy, avoid arousing to turn, reduce the resists on front sides. It is "empty talk" secondly, which is seen as "The well-known scholar is romantic".Thirdly they kept off masses, though the performance isn't obvious, still expressing a kind of attitude which swims to leave in the interval morely.The creation of "surplus person" in Japan included its particular history condition, We can say "surplus person" in Japan was the inevitable overcome of the ages emerge with the tide of the times. But the capitalism developed hurriedly, so it caused to develop in early days and not to mature. In the meantime, the emergence of "surplus person" in Japan is also the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 cooperates, the Confucian release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aoism, and then has Japanese race traditional "big with" spirit t
o sink influence deeply in the current oriental culture.Certainly, the creation of"surplus person" in Japan image has widespread world cultural meaning.
Key words:
Surplus person Image characteristic Escape Empty talk
目 清单计算规则录
引言 我家小孩有点倔……………………………………………………………………………………… 4
一、解读文本《我是猫》 ……………………………………………………………… 4
二、日本“多余人”的形象特征 ……………………………………………………… 4
(一)最大特征:逃遁 ………………………………………………………………… 5
(二)鲜明特征:清谈 ………………………………………………………………… 5
(三)隐性特征:远离众 …………………………………………………………… 5
三、日本“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原因 ………………………………………………… 5
(一)、日本的“多余人”是应运而生………………………………………………… 5
(二)、日本的“多余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小时代 青木时代 6
四、日本“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意义上海周边 ………………………………………………… 7
参考文献 ………………………………………………………………………………… 7
从《我是猫》看日本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特征
引言
日本社会进入近代,由于它深受西方文明的激荡,日本文学呈现出了彩纷呈的特。它有启蒙阶段逐步过渡到繁荣阶段,出现了一批以中下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角的作品。如日本国内最早的现实主义作品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森欧外的《舞姬》等等。这其中有一部作品特别引人注目,是1905年陆陆续续地发表在《写生文》杂志上的《我是猫》。它自一问世,就备受称赞。在“二十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评选中,《我是猫》
名列前茅。它塑造的苦沙弥等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日本文学中“多余人”的代名词。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图来分析近代日本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特征及这一特殊体的原因,以及它出现的整体意义和对文艺创作理论的影响。
一、解读文本《我是猫》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江户(今东京)人。少时熟读和汉经典,具有深厚的汉文学功底,又自幼浸润于江户发达的市民文学中,尔后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堪称是一位学贯和、汉、洋的大家。他走过的路,与明治维新后许多的知识分子相类似。但他也有自己的曲折的生活历程,这就使他认识了很多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在《我是猫》中,夏目漱石塑造了苦沙弥等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对明治改革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社会风气的日下与这场改革不无关系,夏目漱石通过这人的口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这些生活在明转型期的知识分子面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冲突碰撞既异常敏感十分关注,又无法削除内心的迷惘不安,结果便以一幅插科打诨的自我解嘲的神态出现,滑稽之下透露出无奈与辛酸。
“关于主人的任性与狭隘,咱家早有耳闻……一言以蔽之,不论是主人,寒月还是迷亭,都是些太平万世的逸民。尽管他们像没用的丝瓜随风摇曳,却又装作超然物外的样子。其实,他们既有俗念,又有贪欲。即使在日常谈笑中,也隐约可见其争胜之意、斗魁之心。进而言之,他们自己与其平时所痛骂的俗骨凡胎,原是一丘之貉。”
两厢三厢区别作品以一落千丈只猫为故事的叙述和见证者,通过猫眼看到的知识分子形象却是一帮“没用”的“逸民”。他们不满现实的黑暗,努力揭露社会的时弊,不遗余力地挖苦社会的世俗。在他们尖刻,嘲讽的语言中。却也表达了处在黑暗之中的人民忿懑的情绪。他们似乎在充任着社会的“良心”,他们自视是精神上的贵族、思想上的先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社会的“英雄”。然而,他们也有着种种弱点,甚至不良倾向。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叛逆者。 这也是他们最大的缺陷。贫寒书生苦沙弥愚直,软弱、无能,不谙“世道”,他与金田的斗争中,虽有“雄壮”的“架势”,但一交锋就成了“银样的蜡”。迷亭轻浮说谎、玩世不恭,还往往故弄玄虚,。哲学家独仙宣扬“心的修行”,用“大彻大悟”教诲大家,实则是一戕害人们身心的毒剂。他们胸无大志,无所事事。虽然自命清高,但却过着无聊、庸俗的生活。他们为了寻求精神刺激,填补生活的空虚,卖弄知识,故作风雅,嘲笑世俗。各种矛盾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正是当时一种既不满
上层统治,又不与人民为伍的处在社会中间状态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写照。他们被视为是明治社会所创造的“多余人”。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不分,但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多余人”的形象,最早的也是最初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首先存在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画廊里,然而综观漫长而广阔的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我们发现“多余人”的形象已不是某一国文学的专利,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二、日本“多余人”的形象特征
(一)最大特征:逃遁
不同民族的“多余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气质。从《我是猫》中可以看出,日本苦沙弥式的“多余人”,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远遁高逸的故作达观”,可以称之为“东方隐士式”的气质。他们在抗争过程及结局中,都明显地表现出回避矛盾,避免激化,减少正面对抗。同西方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忍耐性和承受力”,这也是他们一种抗争方式。常言说:“惹不起,
躲得起。”“隐士式”的“多余人”从不正面地“惹”,却要正面“躲”。日本的“多余人”,不管是“惹”,还是“躲”,都很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超越和冒险精神。由此,称他们为“逃遁者”,正是恰如其分。躲避和逃遁都是不肯与丑恶社会同流合污的抗争,这也是由环境导致的无奈的消极被动的抗争。
(二)鲜明特征:清谈
如果说日本“多余人”最大的特征是“逃遁”的话,那么“清谈”也是这帮“文化闲化人”的鲜明特征。“清谈”之风起于中国的三国两晋,以后历代以下,都有继承者。它是知识分子通过言论举止来表达志趣、理想的活动。它更被视为一种“名士风流”。在《我是猫》中,这人常以苦沙弥的居所为据点,高谈阔论地“侃大山”,嬉笑怒骂地泄私愤,以冷眼旁观、随波逐流的表现对待生活。他们谈的是社会时弊,议的是种种生活琐事,但往往引经据典、天马行空地乱发一通。事实证明,他们的“清谈”,还只能局限于个人行为,不能成为社会的体行为,因而不能成为一种扭转乾坤的重大力量。
合肥小吃(三)隐性特征:远离众
“多余人”的通病莫过于脱离人民众。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多余人”不具有人民性,因此也就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近年来,这些观点遭到反驳。其实,正因为“多余人”严重脱离人民,才导致他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处境。日本“多余人”在采取“逃遁”和“达观”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远离了众。尽管这一点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游离其间的态度。这与日本“多余人”的出身也不无关系。日本“多余人”大多出身于贫穷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们基本上没有显赫的势力,没有与上层统治阶级有着休戚相关的紧密的关系。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针对社会,大而言之,是针对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言的。因此日本“多余人”有着这样的特点,他们自觉地保持着统治阶级之间的距离,与普通民众也存在隔膜,因此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中间的人士。他们人数不多,力量单薄,似乎是多余的,但发出的声音却是震耳发聩的。
三、日本“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原因
(一)、日本的“多余人”是应运而生
文学发展的实践表明,各国的“多余人”几乎都产生在历史新旧嬗变的转型期。生活中的“多余人”大批出现,乃是在近代社会的初级阶段,即新生的资本主义和衰亡的封建主义交接点
的断层或是社会发展中的大动荡灾难时期。日本的“多余人”现象,毫不例外是一种规律性反映。但由此可以得知,日本的“多余人”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中的特殊性,这就是它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得急促,发育得不成熟的结果。
“锁国”的日本于19世纪中期被列强撞开了大门,目光转向西方世界,遂有明治维新一系列巨大变革,迅速翻开近代史的扉页,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里程。欧洲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顽强的资产阶级前仆后继,革命五百年才掌握了政权。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为迎接政权革命的决战,造了几百年舆论准备,以创造理性王国的神像。即便这样,当资产阶级大革命到来时,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激烈,扫荡封建幽灵的阴影直到19世纪末还在进行,可见民主自由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欧洲的近代历史发展不能说是各国前进的“范本”,但至少说明消灭封建政权及清除封建文化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艰难的人类革命。日本也是个千年的封建古国,长期封闭,在明治维新前只与荷兰和中国交往,再说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它的社会改良运动总是在与天皇狼狈为奸中进行,要彻底结束日本千年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保留的传统、以及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习俗的心理惯性,谈何容易!日本是在摧毁封建结构的制约下展开的,直接遭到国家权力残酷压迫。所以日本近
代史的开始,较之西方同样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化要更复杂、更激烈、更艰难;而且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的力量,不是在日本社会自身自然地发展中成熟的,而是在屈辱痛苦奋进抗争中拼命吸收外来文化,即在外界的强力冲击下展开的,明显地表现出先天不足的弱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