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
1、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
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比较管理理论中最有代表性是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他把美国企业组织形式称为A型组织,把日本企业组织称为J型组织。他认为美国的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实行革新,形成一种既能有高生产率、又能有高度职工满足的民主的企业组织。他把这种新型组织称为Z型组织。Z理论的核心强调信任和关心员工。他认为,美国的管理界要理解和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有特的美国管理方法,要运用独创性去出新的组织和新的管理方法。
比较管理理论学派也是我国主要管理理论学派之一。由于我国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是后进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有比较地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加上大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介绍西方管理思想,因此,目前我国大量的管理著述都具有比较管理理论的彩。一些发达国家运用成功的管理方法搬到中国企业未必就能成功,要最终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既先进又独具特的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比较管理理论的学习、对比、消化、创新的方法显然是最有效的。
2.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又称公司文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中,企业文化理论是首先向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提出挑战的。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提倡管理实务和企业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管理理论的一股新的潮流。
“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概念,首先由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美国最佳公司成功的经验说明,公司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靠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不是靠科学技术,关键是靠“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和信条。这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1)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并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体的共同价值观。(3)企业文化虽属精神文明范畴,但它又不等同于精神文明,而是企业一系列精神文明成果的抽象、升华和规范,它是企业体共同价值的反映,又要求每个企业职工接受、传播和遵从。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直接意义上来说,主要包括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民主、企业风俗习惯、企业道德规范等企业的纯精神、纯观念因素,也可称隐性文化。(2)从间接意义上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企业制度、企业规章、企业形象、企业典礼仪式、企业组织领导方式及其他一
交通违章投诉切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可称为行为精神因素,也可称半显性文化;另一种是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
技术和设备、企业外貌和标志形象、企业教育与文化活动等一切有形物质因素中体现的精神因素,即物化精神因素,也称显性文化。
与企业文化理论相联系的是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艾德佳·沙因,哈佛大学斯隆学院教授,代表作是《组织文化研究》( 1985年)。在组织文化领域中,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同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文化则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而且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他认为文化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1)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2)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3)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暗自默认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目前的文化研究大多停止在物质层和支持性价值观的层面,对于更加深层的事物挖掘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组织的文化,沙因建议利用体面谈和体讨论的方法,从五个文化维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解释组织文化的生成过程要综合使用体力学理论、领导理论和学习理论。沙因在提出以上的理论框架后分别应用这些理论对小体中文化的出现、组织的创始者是如何创造文化的、领导者是如何根植和传达文化的等进行了论述。
黑陶美国戴维斯的《企业文化的评估与管理》、德国海能的《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美国科特和赫斯克特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美国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是这一潮流的主要代表作。目前,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文化管理的实践,当前也已经在我国成为时尚。所谓文化管理是指建立在企业文化理论基础上的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软件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手段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海尔文化”的创建过程提供了先进经验。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文化管理结合起来,吸取美国、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的有益经验,追求一种刚柔相济,软硬结合,融情、理、法为一体的管理风格,可以说是我国企业文化的走向。
3、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管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逐步发展,先在日本付诸实践,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管理理论。
本部分主要从理论基础角度,介绍被称为“质量管理理论双子星座”的戴明和朱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被公认为当代质量管理理论最新发展的“6σ理论”。
(一)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
自我鉴定范文 毕业生
戴明为公认的20世纪十大经营管理大师,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被称为“品质之神”。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成为20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为“质量管理14要点”:1、树立坚定不移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恒久目标,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方向的正确方向,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2、采用新的哲学思想,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3、停止依靠检查来保证质量的方法,依靠大批量的检验已经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率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4、停止仅用价格作为报偿企业的方法。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质量。5、坚持不懈地改善计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都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6、推行岗位培训。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7、建立领导关系。8、驱除畏惧心理。9、消除员工之间的壁垒障碍。10、废除针对员工的口号、训词和目标。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11、废除针对工人的数字定额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目标。12、清除剥夺员工工作自豪感的障碍。废除年度评比或赏罚体系。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尊严的因素。13、实行普及至每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和自我完善计划。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14、让企业中每一个人都参与实现公司转型的大业中。即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管理结构。
戴明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P、D、C、A分别代表:(1)计划;(2)执行;(3)检查;(4)行动(或处理)。PDCA循环有以下4个明显的特点:1、周而复始。一个循环结束,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大环带小环。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类似行星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4、统计工具。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4个阶段”(P、D、C、
A)、“8个步骤”(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2、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怎样执行?5、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6、检查,把执行的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7、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和“7种工具”(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相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黄焖鸡的做法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了质量管理与改善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层领导的推动才可奏效。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高层管理的决心及参与;策力的
团队精神;通过教育来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改良的技术训练;制定衡量质量的尺度标准;对质量成本的认识及分析;不断改进活动;各级员工的参与。
端午祝福短语十字之内(二)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
朱兰作为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所倡导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始终影响着世界企业界以及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他提出:“质量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事实证明,TQM带给企业一个强烈的呼声,一个新的工作动力,一种机关报的管理方法。他最早把帕累托原理引入质量管理。《质量计划》和《管理突破》两书是他的经典之作,由他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兰主张,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位一体。这被称为“朱兰三部曲”。为了简化和便于通过一览表进行检查,朱兰提出了“质量计划路径图”,提倡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的9个步骤:1、识别出谁是顾客。2、确定这些顾客的需求。3、把这些需求转化成我们的语言来表达。4、开发出一种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5、尽可能完善产品的功能,以满足我们和顾客的需求。6、开发出可生产该产品的过程。7、尽可能完善该生产过程。8、证明在操作条件下,该过程可以生产出该产品。9、把生产过程转变成经营过程。
朱兰所提出的“突破历程”,综合了他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以下是“突破历程”的7个环节:1、突破的势态。管理层必须证明突破的急切性,然后创造环境使这个突破能实现。2、突出关键的少数项目。利用帕累托法分析,突出关键的少数,再集中力量优先处理。
3、寻求知识上的突破。成立两个不同的组织去领导和推动变革——一个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高层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另一个是由质量管理专业人士及部门经理组成的“诊断小组”。
4、进行分析。诊断小组研究问题的表症、提出假设,以及通过试验来出真正原因。
>宁波中考查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