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背景与视角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 体制转轨的视角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会改变学校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下,学校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市场经济下,学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下,学校和社会是通过政府发生关系;在市场经济下,学校是直接和社会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加上市场机制对教育运行的影响,会引起学校智能结构的变化。所有这些体制、机制的变化,必将要求或早或迟地引起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变革。 教育体系变化的视角 教育体系的变化主要是我们正在由单一的学校系统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演变为终身教育制度,也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必将要经历一种制度性的变革。 技术变革的视角 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也将会改变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教育各种要素的组合和运行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学校制度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21世纪教育的影响现在还刚刚开始,不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关注,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且深入到教与学的方式,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至于深入到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所以,技术变革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制度性变革。 教育模式转换的视角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由标准化、学历型向个性化、能力型的模式转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学校制度也将会由封闭型科层制向开放型网络状的制度变化。 学校制度正面临着变革的挑战与压力 学校是一种组织形式,相对来讲是比较传统、保守的。1996年,华裔学者中惟一一位担任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钱唐民教授讲到,21世纪教育发展的几个变化中,有一个组织机动化的问题。企业组织变化很快,而学校组织机动化比较慢,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动的主动适应性比较差净水器什么牌子好,惯性力量容易使学校变化速度变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种学校消亡论、反学校运动的思潮,认为随着未来的变化,学校 组织机构会逐渐消亡。针对这种思潮,OECD鹿特丹会议主席、荷兰教育部长Yiva Johansson肯定了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说:“总体上看,学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机构。它们从在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在我们的国家进一步从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向今天或明天的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们体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投资。但是,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又必须具有新的活力和动力。” 学校制度的六种方案,法国“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 OECD提出学校制度的六种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状的,二是现在正在改变的,三是反学校运动的。现状有两种:一种叫强大的课程学习系统,即课程制是很严重的、成绩是很明显的学校,另一种叫拓展市场模式。加强学校教育有两种:一种是作为重要社会中心的学校,另一种是作为学习组织中心的学校。第五种是学制型网络和网络社会,也就是用网络代替学校。第六种是教师流失解体方案。中国应向第三、第四种方向努力。 2003年11月份到2005年5、6月份,法国要用将近两年时间在全国进行一场关于“学校未来帮派的名字”的整个社会大讨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确定学校的使命。包括学校具有哪些价值?如何使社会认识这些价值?欧洲时代,学校在未来几十年中要肩负哪些使命?学校要为哪一种平等而努力?是否应该以其他方式使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分享教育,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学校应如何适应学生的多样化? 五一国家规定放几天假第二个方面,让学生成功。包括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努力学习?如何改进评价考试的功能和方式?教育共同体之间,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师生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如何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第三个方面,学校运行的改进。包括如何明确国家和地方在教育各方面各自的角和作用?是否应该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和评估的权利?学校如何更好地使用其拥有的资金?是否重新明确学校职责?如何培养、聘任和评估教师,更好地安排其职业生涯? 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学校制度 体制转轨对学校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到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学校与市场的关系。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首先是学校的性质定位和分类。学校的定位首先涉及到要区分政府是行政机构,学校是教学机构。因为,过去学校是作为行政机构、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机构来对待的,把学校等同于政府机关,就是官本位。把行政机构和教学机构、学术机构,与政府加以区分,就要确立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校就要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的实体。与此相联系,要明确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要明确提供者和生产者的区别,要明确政府不是服务提供者,政府要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管者。这是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那么,既然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换挡步骤它必须建立一些相应的服务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我们过去认为公共服务必须通过公共机构来提供。现在国际上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政府可以采购,政府可以委托,而不是政府通过公共机构来提供。所以,学校不是单一的公办学校,应该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混合型学校。 政府如何管理教育?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应如何区别,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政府是举办者,但学校管理经营应由学校自己管理。政府作为宏观的管理者,对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应是一视同仁的。政府管理的实现形式,多数是行政管理。过去的行政管理,政府通过拨款(一般是公办)来提供公共服务。过去是供给型的财政拨款,政府直接把钱拨给学校;现在是通过教育券合作需求型的财政拨款制度,政府把给教育的钱给受教育者,然后由受教育者来选择学校。这样就打破了公办与民办的界限。有了这种选择,学校就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得到这笔拨款经费,收入怎么样。另一种学校管理方式是委托管理。政府对公办学校不是直接管理而是委托民营公司管理,改变公办学校效率低下的现象。学校宏观管理制度下办学,要制定学校法、教育投资法,使学校和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政府意志的权利基础之上的,主导权完全在政府手里。因此,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应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法律程序来保证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学校和政府关系的第三点就是学校的经营问题。既然在市场经济下,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就成为新关系。首先,原则上教育不能市场化,不能把学校笼统地推向市场,学校和企业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把学校办成企业。但是,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受市场的影响和调节,可以也应当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的供求关系和提高办学效益;学校也可以合理地借鉴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经验,提高学校运行和管理效率。两者的界限在于企业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学校遵循的是教学规律。 学校经营中的几个问题:公办学校中间的民办机制、名校办民校、改制问题(国有民办型改制、产权转移型改制)、中外合作办学,由市场供求调节的收费行为,学校发展中的产业运作,比如校办产业、后勤企业化,用人制度的市场机制等等。总之,在现代的公办学校中间有经营问题、民办技术的应用问题等。 三、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 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既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具体体现,又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环境下,学校制度变革和创新的一种组织形态。按照世界银行有关基本内涵的表述,内部治理结构,大体上包含组织、规章、文化这三个层面。 组织层面 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其他相互关系,要建立在学校运行中几种力量和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制衡的基础上。在学校运行中大致有三种力量: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目前,从中国来看,行政力量是主导的。不仅政府对学校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学校内部组织中间也起着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对学校中的运行正在增强。现在在学校力量中最弱的是学术力量。所以,如何加强学术力量,实现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制衡,这就是我们要在组织层面上做出制度安排。 制度(规章)层面 规章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办事规则。有了规则,才能有秩序。学校规章既包括基本组织,也包括实施的程序。民主制度必然要讲程序。没有程序,就没有民主。程序在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要,学校必须具有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执行的权限和责任(校长和教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问责制,以及财务、人事、学生与物资方面的管理。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精神体现,也是学校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制度渗透着文化,制度的形成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更应该注意文化层面的建设。学校的文化层面既包括教育制度,宏观层面上的文化转变——学生观、质量观、竞争观、服务观,也包括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学校制度建设中要注意文化层面,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 四、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社会学习中心 “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考虑到未来的教育是在一个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设计未来的学校制度。这里包括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它包括学校教育系统、 在职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系统更多的是承担学历教育,在职教育系统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社会教育系统包括社区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我们现在的培训市场很不完善。美国国家培训的经费相当于高等教育的经费。因此,现在学习和教育决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考虑不仅要为对应的适龄人口提供教育服务,而且要尽可能多地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 我国的学校开放制度不够。在国外,大学图书馆和体育中心都向社会开放,因为这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纳税人是有权利的。国外的纳税人观念很强。另外,整个学校教育更要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很封闭。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学校要成为社会学习的中心;教育服务与学校制度里,学校教育环境中要有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身边的科学作文学校要成为学习组织的中心;网络社会中的学校制度、学校技术基础的变革涉及到网络社会中的学校和虚拟的学习两者之间怎么建立合作关系。 五、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性变革,应面对这么几个问题,包括:1.学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的问题。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如果学历离开了能力,这样的学历对于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见效是不明显的。2.培养公民和精英的问题。我们应该培养合格的公民,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我们更要精英。3.教育公平和追求卓越的问题。这里涉及到教育制度问题,OECD在《教育政策分析报告》中指出:“如果能在学校之外有普遍的机会去获得继续教育和各种能力证书,那么,这对于将学校从沉重的学历主义负担中解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现在我们的学校受到学历主义的沉重压力,但是这种问题没有制度安排,学校很难从学历负担中解放出来。 革命 人才培养模式中,面临着知识革命。知识革命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其广度与影响超过了前几次革命。正是由于知识革命才产生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知识社会。从总体上讲,发达国家在知识革命中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国家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抢占制高点,因此,教育要关注这场革命对我们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我们的教育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那么学校就很难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要强调能力。 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上的变革有几点:一是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二是学校效能考核制度。在学校效能考核制度方面,对学校的评价,现在只是最终结果的评价,仅仅是产出评价而没有考虑投入。效能评价就是把产出和投入结合起来,政府要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一个对中小学来说非常重要的导向制度。高考选才制度的改革,不仅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关键,而且对我们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真正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和创造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四是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我们要在制度上探索出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的有利制度,学校制度建设最终要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最后,教师(校长)队伍建设也是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教师队伍建设,应在教师角转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的主要内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方面,做出不断努力和实践探索。这样,学校才有出路,才能在新形势下长久立足和发展。【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摘自《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原文约6500字) 摘自:《新华文摘》2005年13期 作者:谈松华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