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的“青春经济”之路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张岩的“青春经济”之路
张岩个人简历:
   
    1987-1989年,攻读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1989-1991年,攻读美国史密斯学院经济学学士
   
    1991-1993年,攻读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3-1995年,任职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投资银行金融分析员
   
    1995-1997年,攻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1997-1999年,任职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咨询专家
   
    2000年,任职易趣网副总裁
   
    2001-至今,任职《青春一族》杂志总策划
   
   
    看到张岩的这份简历,常常会让人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单凭这样一份简历,我们几乎很难和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张岩正在进入的,是她以前从未涉足的传媒产业,而且是中国的一个远未成熟的传媒产业。放弃一个企业的副总裁不做,而去担任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青春时尚杂志——《青春一族》的总策划,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从做经济到做杂志从做杂志到做经济
   
    透过张岩的简历不难发现,其实她一直都是做经济的。而在中国,电脑老是卡屏做杂志做经济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所以从没有人把杂志社社长当成企业家来看待,也没有人把编辑记者们视为打工一族。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化还处于萌芽阶段,传媒一直以来都处于政
府的喉舌地位,所以大家往往忽视了传媒产业其实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张岩在担任《青春一族》杂志总策划时,并不认为自己离开了经济圈,做杂志同样也是做经济。在张岩看来,《青春一族》做的就是青春经济,所谓青春经济指的是围绕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而构成的一个产业经济圈。《青春一族》其实也是一种产品,一种满足年轻人精神和时尚消费需求的产品。
   
    有人说,今年是杂志年。仔细想一想,这还颇有道理。四大媒体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杂志广告营业额以30%的增幅名列榜首。再去报摊转转,发现杂志装帧越来越精,美人越来越美,新面孔越来越多,老面孔也越来越厚。杂志的日子似乎过得很红火。几十种内容风格类似的时尚期刊在一个碗里抢饭吃,几家欢乐几家愁。而张岩偏偏要进入的就是这个中国传媒产业竞争最白热化的领域。
   
    在传媒圈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爱她,就让她去做杂志;如果你恨她,就让她去做杂志。在谈及做杂志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时,张岩笑着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
海水。从《青春一族》到青春经济,那么张岩靠什么来打通两者之间的路径呢?
   
    离开是为了进入
   
    19岁起,张岩就开始在美国学习、生活和工作。在美国,给张岩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高度发达的传媒产业。从《福布斯》到《商业周刊》,从CNNESPN……美国传媒业者个个都是嗅觉灵敏的经营高手,以女性杂志为例,美国的女性杂志对读者的细分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无孔不入。像《SEVENTEEN》主打1520岁的年轻人,《好主妇》主打30新学期致辞40岁的职业女性……可以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美国女性,从她开始读书识字的那天起,就会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求的杂志一直陪伴她到老。而在中国,90年代初,能看到的女性杂志还屈指可数,从最早的《中国妇女》到后来的《女友》,发展到今天,尽管女性杂志已经不下几十种。但是,如果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把中国所有的女性杂志年收入加起来,都不及美国《SEVENTEEN》一本杂志的年营业额。
   
    回到中国,张岩先是在麦肯锡工作了两年时间,随后就投身到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产业
中。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互联网深深地吸引了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张岩,于是她去做了国内最大的拍卖网站易趣网的副总裁。但是到了2000年底,在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张岩却忽然急流勇退,离开易趣,决定去做一本不知名的青春时尚杂志——《青春一族》的总策划。这在常人眼中简直就是非常态之举,当那些还在经济圈里春风得意的哈佛同学问起她为什么要学非所用时,张岩却笑着回答:做杂志和做经济有区别吗?
   
    不断的离开和不断的进入,张岩就是在这样的离开和进入之间,不断挑战着自我。
   
    传媒进入产业”“青春成为经济
   
    在中国,传媒产业曾一度被视为继互联网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经济,成为资本最想瓜分的一块大蛋糕,于是就有很多人大喊:传媒产业的春天来了!但是,中国的传媒产业化、传媒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把传媒产业做好,一定要先学会做经济。所以张岩并没有把《青春一族》仅仅当成一本杂志来做,而是把它放到整个青春经济大环境中,成为青春经济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数据查询
   
    张岩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进入传媒圈,作为学经济出身的她,做起事来更喜欢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张岩从来没有把传媒看得很神秘,传媒如同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一样,产品首先必须吸引用户,才能带来盈利。
   
    要做好传媒产业化,还要先从做好媒体自身开始。一直以来,面向青年的时尚类杂志总把自己凌驾于年轻的读者之上,视自己为老师”——“我给你编什么,你就看什么无线网密码修改,对于读者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张岩在策划《青春一族》时,却恰恰相反。她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就是消费者,就是《青春一族》的上帝”——“你想看什么,我就编什么。
   
    今天,年轻人不仅需要时装、美食、手机、MP3等物质上的享受,同时还需要像《青春一族》、《时尚》等青春时尚读物提供的精神食粮。面向年轻人的传媒,在青春经济这一范畴中,扮演着精神食粮制造商的角,所谓的媒介功能也只是其若干功能的一部分,而更多的功能体现于在青春产业链大循环中的传导作用和助推器作用。所以说,像
《青春一族》这类面向年轻人的媒体在青春经济这个大经济生态圈中,不是附属品,而是核心。所以在张岩的策划下,《青春一族》不仅在杂志内容上注重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推出了国内第一条青春设计师热线和第一个青春论坛,举办了青春校园行青春商场秀“17评审团等一系列与读者零距离的活动。中国女装品牌
   
    在时尚杂志中,《青春一族》还只能算是小字辈,但是在传媒产业化与青春经济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上,张岩希望《青春一族》能够成为开路先锋。而开拓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自力更生。张岩不反对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才有了《青春一族》和美国《SEVENTEEN》杂志的合作。
   
    青春经济不做经济学家
   
    张岩虽然一直最喜欢做经济,但却最不希望自己成为经济学家。她觉得,一旦成为“XX,举手投足,就都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而不能为所欲为地青春了。所以她本来到哈佛是要读经济学博士的,但读到硕士就不读了,乃至后来的深造改学MBA。即便这样,张
岩的高学历、海归背景和令人羡慕的从业经历,还是令很多人以为她是大材小用。但张岩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眼里,《青春一族》不仅仅是一本时尚杂志,而是一个产品,一个既属于传媒经济又属于青春经济的商品,她所要做的是打通从传媒经济青春经济的路径。
   
    在哈佛大学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张岩的导师对她说: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但是今天的张岩却辜负了导师的一片期望。所以当有朋友向她说起百万年薪聘哈佛博士当校长的来龙去脉时,她会哈哈大笑:原来哈佛博士这么值钱,真后悔当初自己没把博士读完。这就是张岩的性格,从来不为名利所累。正如《青春一族》的那句广告语——年轻的喝彩,尽情地生活!
   
    小荷才露尖尖脚,早有蜻蜓立上头。不管怎样,对于中国的传媒产业,乃至青春经济,张岩和她的《青春一族》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通往棒球规则教学青春经济的路径上,张岩——这个已经33岁的女博士却依然要将青春进行到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