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遗产――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精)
先民遗产——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秦始皇兵马俑考察报告
拴的拼音安阳市洹北中学 崔合庆
一、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内,从简介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7.5万件,属国宝级18件(组),一级品近800件(组);其中青铜器、金银器、陶俑最具特,并藏有国内仅有的唐墓壁画400多幅。
由于关中地区历史上有蓝田人的踪迹,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先后定都于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陕博的特:以古为荣,文物以隋唐及之前为主。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六个展馆平时对外展出,限于时间仅参观了其中的四个展馆,按时代划分为先秦、秦汉、隋唐和宋元明清,由此布局即可明显看出其时代特征,尤以原始氏族、汉、唐时期文物为最。
原始氏族的文物从摆放上呈现了先人的发展轨迹。迫于生存的需求,很远古时遗留的多为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基本可以说无生产工具可言,只是利用天然的石块和树枝来狩猎,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锄、石凿、石镰、石锛和带孔石铲,从这些工具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制作工艺的进步,在石凿和石铲的尖端及其它工具的细微之处都打磨地相当精致,如凿尖虽然破损但余部平整可
见,石锄的锄头一端刃口比较锋利。另外这时候从发掘的文物现场看,原始人对于工具的组合使用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在博物馆我见到蓝田人的头骨化石,从讲解中了解是个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壁厚,脑容量为778.4毫升,从外观上看头骨化石额头低平,眉脊粗壮,颌部突出。
陕西的另一处远古遗址是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半坡人处于新石器的中期和晚期,与仰韶文化相比其中期为庙底沟类型,晚期为半坡晚期。这个时期的人类石器作工愈加精美并出现了烧制陶器的典型特征,另外也出现装饰用具,这些都说明了半坡人的进步,由于有专门的半坡遗址博物馆所以陕博内展出的多为其晚期的出土文物。尤以细颈瓶和尖底瓶
爱国 作文的独特的造型为人称道,这两种陶器都为容器,细颈瓶开口大,腹部大而瓶颈细长,从中可品位到古代人对于生活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尖底瓶底部尖尖,作为容器如何竖立呢?经介绍才了解当瓶中的东西盛满或分布均匀时,依据力学原理尖底瓶即可立起,我对先人的聪明佩服之至。在新石器的中晚期,人类生活有明显的改善,出现了缝制用的骨针,装饰用品陶环、玉坠(距今5000——7000年)以及在潼关还出土了束发石饰;在很多陶器上可见人面纹、鱼纹或人面鱼纹,说明鱼作为人类的生存食品当时已经很丰富。另外,这些陶器上的图纹也有可能表示了先人的崇拜。
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长期以来是周人的活动区域,且公元前12、13世纪周文王、武王把丰京、镐京(今沣河中游地区)定为都城随后灭商。在这一范围出土文物中,
青铜器逐步出现,但基于年代不同,青铜器从用途到制作都经历不同的阶段,大体上是年代久远的应用范围小、制作工艺较粗糙,年代靠后的使用范围广、制作工艺精致;从展品可见青铜器大多为祭祀用器(礼器),尤其以鼎为主,例如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饕餮纹鼎、王鼎(公元前1027——771)、最为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但也有一部分是用于烹
饪,反映了中国“吃”文化的源远流长。西周前时,青铜器制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登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在器具上铸出各种想象中的怪物和人类劳作场景的图像,并且出现了乐器,如:柞钟、师丞钟。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兵器增多,主要有乾、戈、斧以及后来的剑,这也说明西周中晚器生产力的发展,冶炼、制作工艺的迅速进步,青铜已不仅用于神器制造,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器物制作中来。在周人及周的时代,陶器起初还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青铜器的普及它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陶器在这时的主要用途还是容器,像陶鬲、陶壶等广泛使用,同时还烧制陶水道、砖等其它建筑材料。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文物还有石謦(公元前1027——771年,乐器);残片丝绸(公元前947——858年)的出现使我国“丝绸之国”的称号提前数百年;在一个展台内我看到刻有石鼓文的大石;更为可贵的这时还出现了金和金币。
西周之后,,政治中心一度东移,然而随着秦的强大及其统一,政治中心有回到西安和关中地区,此时最值得称道的是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可是秦砖的声誉却流传至今,这与关中地区先民酷爱烧制陶器
可能有很大的联系。
重庆风景
秦以后,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近二百年的时间,西安(当时称为长安)作为汉都历经风霜雨雪。西汉的盛世得益于帝王的与民休息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在出土的文物中种类繁多、做工细致、数量巨大的器具也印证了这一点。文物中铁农具令人叹止,有铁辟土、铁镢头、铁铧等。同时西汉的建筑材料在秉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刻,汉代制造的砖质密、量重、体大,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实心砖和空心砖;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如在一空心砖正面多以狩猎图纹,而侧面则满饰几何图案,使砖显得华丽;汉代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材料是瓦当——直到今天还可以在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上看到,其多用于建筑物的椽头上作护椽之用,并有装饰之妙功,大多为圆型也有半圆,图案多是云纹,刻有文字说明。在西汉,手工业也发展到极高的水平,出土的一方皇后玉玺仅有几立方厘米,磨制光滑,刻字清晰;而宣子孔铜镜和连弧纹镜代表着西汉制镜的高超技艺,镜背的花纹无论兽、花均线条凹凸起伏,明晰可辨;再有仿真流金蚕,透过放大镜蚕体上的纹路十分清晰;另外,出土文物中的灞桥纸残片、铜灯、丝绸残片„„均代表着当时手工业劳动的巅峰之作。
两汉后中国社会又经历长达四五百年的动乱,随后又迎来了封建社会的另一盛世——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出土的唐代文物以品种多、
数量巨、做工精而著称。展厅中一个展位向大家显示了唐朝手工业代表作品之一的铜镜,按饰纹有四兽镜、十二辰镜、团花镜、葡萄镜、禽兽镜、宝相镜、盘龙镜等;按形状有圆形、方形、八曲形、八棱形、菱花形等,尤其以孔子问答镜和瑞獸葡萄镜为典型代表。这时陶瓷业的制造工艺又有很大进步,瓷窑遍及各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三彩,唐三彩为低温釉陶器,盛行于唐前期,其釉面黄、绿、白、兰、赫等颜料相互交错、彩绚丽是唐代手工业工人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唐三彩多用来给皇室和高级官僚陪葬,据介绍在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中的隋葬唐三彩都在三百件左右。唐三彩多为人物俑,造型逼真、光彩照人,其中有高髻广袖、珠光宝器的贵妇,也有年轻貌美、亭亭玉立的宫廷侍女;有宽衣博带的百官,也有贴身待侍的宦者,还有容貌各异的胡俑;代表作有三彩载乐骆驼俑、彩绘缩脖俑、说唱俑、三彩女立俑。展厅还展出和介绍了唐丝织也发达的情况,采用先进的印染工具——彩颉。再就是唐代的金银制造业,鎏金飞燕大小数立方厘米,透过放大镜其背上雕刻的羽翅纹理清晰;五条赤金走龙大小如蚕,张牙舞爪,意欲飞升的模样十分逼真;再有如掐丝团花金杯、铰接式铆金白玉镯、舞马街杯皮囊式银壶、鸳
鸯莲瓣纹金碗等,无不体现了唐代手工艺技术的精湛。有一个展台上摆出唐都长安复原模型,城郭长方形,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将全城切割成规整的方块,主次分明,东西对称。展出的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反映了唐代中西文化的友好交流状况,像三彩载乐骆驼俑上的乐手的脸部的胡须、眉毛、鼻子与汉人有很大的差异,
还出土了阿拉伯的金币,波斯的银币,在服饰说明中还多次介绍胡服 在唐代很受人们的欢迎。 大批的出土文物有力的佐证了唐代中国宽宏 广大的气势,使后代如我们既为之羡慕,又为之欢愉,更多的却是一 丝说不出的惆怅。 二、秦始皇兵马俑 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必去之所,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样, 不去兵马俑就谈不上去过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 30 公里 的临潼城区东。1974 年 3 月在打井时发现,轰动全国,震撼世界, 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随后 1976 年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 坑和二号坑都经过人为的火焚,据说是项羽所为,三号坑自然塌陷, 但塌陷前亦有遭人破坏的痕迹。 一号坑最大,为一长方形地下土木建筑,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深 5 米,面积 14260 平方米。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在 坑底每隔三米筑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墙间的空当为“过洞” ,坑 底铺有青砖, 墙两侧约 1.5 米的地方载以稠密的壁柱, 柱头连接木梁, 隔
墙和顺梁上横铺密木行,上覆芦席、细泥土;兵马俑就陈列在过洞 中,坑的最东边横列着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他们身披战甲,每列七 十人,共二百一十人,是坑内军阵的前锋,南、北、西三面各有一排 面向南、北、西的列队,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担任警戒,坑中央是 三十八列纵队,全部面向东,间隔排列在十一个过洞里,纵队之中有 驷马战车,六乘由二十四匹大型陶马拖拉,每辆战车后有三名身穿铠 甲的武士俑, 左持弓, 右持矛, 中间一人御车, 整个阵容是向东攻击,
意在赞誉秦始皇扫平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二号坑以弩兵 方阵、战车方阵、骑兵阵和车徒结合。三号坑发现陶俑 68 件,一辆 四匹马拉的战车。 兵阵内陶俑身高在 1.97 米至 1.78 米之间,重约 300 公斤,腹部以 上空心,下身实心,脚下有踏板,以保持陶俑的重心;陶马与真马大 小相似,通高 1.5 米,体长 2 米,与今天的相比有些小,资料说秦代 的马以西域的品种为主,故体形小。兵俑依据真人烧制,容貌不一, 神态各异,一类身穿交领右衽短褐、勒带、束发、发髻偏于头的右上 方,腿扎行幐,足登方口齐头履;另一类身穿短褐,外披锴甲,足登 短靴或方口齐头履。这些兵俑的共同特征是:中分发型,留须。 陶俑和陶马是泥质灰陶,经过高温烧制,质地坚硬,其烧制时为 彩陶,因俑坑被大火焚过,在加上长期埋于地下,发掘出土后颜料很 快会氧化脱落。 我们去的时候幸运的看到4虎.怎么恢复删除的聊天记录
使用干粉灭火器文物工作者正在清理刚出土 的几个陶俑, 从远处用望远镜可清晰的看到陶俑脸部的原始颜与真 人肤几乎一模一样——可是我们转了一圈再来看时颜已经所剩 无几了。 兵马俑的典型代表有跪射俑,月 1.2 米高,头饰向左偏以保持平 衡,单膝撑地,戴有护膝,着士兵鞋, “左脚搓,右脚横,左手若附 枝,右手若抱儿”——被誉为兵马俑的镇馆之宝;还有军吏俑,又叫 板立俑,是文职,身穿布袍,无铠甲;再有是将军俑,高 1.96 米, 双尾冠,两层战袍,表情严肃,肚子微隆,这或许就是“将军肚”的 由来吧。
出土文物中还有两大精品,一是青石铠甲,它由 612 片磨制的青 石片用青铜丝串缀而成,铠甲高 74 厘米,宽 31 厘米,重 18 千克, 是首次发现的保存较完好的铠甲。再一是 1980 年出土的两乘青铜马 车, 车、 马、 御手均为青铜按实物一半比例制作, 车箱分为前后两室, 御手坐于前,主人乘于后,车后有门,室内有轼,可坐可卧,前面和 两侧开有窗户,这就是史书记载的“辒輬车” ;铜马车构造复杂,由 大小 3400 多个零件组成,车长 3.17 米,高 1.06 米,四匹铜马通耳高 91 厘米至 93 厘米;铜马车的主体用青铜制作,另有 1500 多个零件 用金银制作。这是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结构最复杂、装配 最讲究、形体最壮大的古代青铜车马。 兵马俑以它无穷的魅力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宏 伟,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
办信用卡的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