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翻译: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翻译:梦到耳朵流血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
(三)表示承接关系。情人节对爱人说的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翻译:我刚刚想返回,就听到水上传出巨大的声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翻译:青是用蓝调成的,但比起蓝来却更悦目)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翻译:我曾经整天思索)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翻译: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翻译: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翻译:(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翻译: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翻译: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翻译: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翻译: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翻译: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翻译:当时凭2020元旦祝福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结果秦国也没把城割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翻译:当时曹操的军队又由于饥荒和瘟疫,死去的人有一多半。)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翻译:学化妆专业学校 我uj好人卡
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翻译:现在从长沙豫章出发 。水道密密麻麻,很难行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翻译:天下局势动荡难测 大王可以割让汉中一求与楚国和平共处)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公子)于是请求宾客们凑集了车骑一百多乘,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与赵国共存亡。)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翻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翻译: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翻译:写《师说》用来送给他。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翻译:募集钱财用来送他起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翻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教师节儿童画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诸侯各国因魏公子贤德,宾客众多(食客三千说的就是他),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邃并且无处不在。)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因此别人都很愿意借书给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翻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翻译: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因此别人都很愿意借书给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翻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翻译: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翻译:不值得对外人讲)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翻译:(周瑜劝孙权)应当率领部队在天下范围内出击,为东汉皇室去除残秽势力(曹操)。)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翻译:请你(指项羽)代我献给他吧。)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翻译: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翻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都是为利而往。)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翻译: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翻译:有疏调水道的人,会被汤、武时期的人所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翻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翻译: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了先)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如刀和砧板,而我们像鱼和肉,还辞谢什么呢?)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翻译:他的同乡说:“位高禄厚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翻译:(知识)浅薄的人,却用斧头去敲击(湖岸边水下有空穴的石头)去考证石钟的来由)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翻译: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翻译: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翻译: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那是天意啊)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