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物证在侦查中的应用
微量物证在侦查中的应用
作者:刘  佳
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2期
    刘  佳
    摘 要 微量物证是指与案件有关的遗留在犯罪现场上、被害人身上或犯罪嫌疑人从现场上、被害人身上或犯罪嫌疑人从现场上带走的,能够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线索,能够证实犯罪的各种细微物质。面对日益严重的犯罪形势和狡猾的犯罪分子,微量物证的重要价值和社会效益已逐渐显现出来,已经成为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锐利武器,在揭露犯罪和打击犯罪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受到更高度的重视和更广泛的使用。侦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微量物证的发现、提取工作,充分挖掘微量物证的潜力,为侦查破案服务。
    关键词 微量物证 侦查 破案特点 线索提取
    一、微量物证的概念和存在依据
    微量物证,是指在案件侦查中依法收集到的、与案件有联系,通过专门技术手段对其物理或化学属性
的分析和鉴定以及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附着在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工具、人身以及建筑物表面上的,物小量少甚至用肉眼难以发现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总称。
    埃德蒙·洛卡德互换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犯罪活动都是一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会有痕迹产生,同时有物质间的互换。罪犯可以破坏或毁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如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但却难于彻底清除在犯罪活动中互换的物质,特别是留在犯罪现场、被侵害的客体、嫌疑人及嫌疑工具上的微量物证,如手印上的血迹、灰尘,足迹上结成块的泥土,被撬门锁上的油漆碎片、嫌疑人身上的玻璃碎屑、嫌疑工具上的木屑等。而这些微量物证正是我们用以侦查破案的有力证据。
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东芝服务    二、微量物证的分类
    微量物证种类繁多,从侦查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植物性的微量物证——如苔藓、花粉、种子、杂粮、木屑、鱼鳞、羽毛、贝壳、浮游生物等微小物质。
    第二,化学性的微量物证——如塑料、油漆、人造纤维、矿物、岩石、土壤、玻璃碎片、水泥、灰尘、金属及其合金的微粒等。
    第三,各种固体颗粒以及液体—如化妆品、毒物、药物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微小物质。
    三、微量物证的理论基础和存在方式
    第一,微量物证的理论基础:物质交换原理,也称洛卡德互换原理,即只要两个客体相互接触,在客体间分子引力,静电引力、黏结作用等的作用下在接触面上会发生物质交换现象。
    第二,微量物证存在的方式。微量物证的形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物质的重复出现;另一种是物质的转移。物质的重复出现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相互作用并再现自身特征于其他物体。如印刷品、印章等的形成是其自身特征在印刷或押印过程中在承受客体上的重复再现。物质的转移是指微量物证在形成的过程中,物质的一部分向其他物体转移的现象,通常这种物质的转移存在着物理转移和化学转移两种方式。
    四、微量物证在侦查中的应用
    (一)可以帮助寻案件的原始现场三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在爆炸、纵火、、杀人、分尸及交通肇事案件中,警方接到报案的现场可能是第一现场,也可能是第二现场或第三现场。在该类案件中,通过对现场微量物证检材的分析检验,有助于到案件的原始现场、推断案件发生过程并侦破案件。
    (二)可以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职业或生活环境
    犯罪嫌疑人作案时使用的工具、衣着会反映出其工作环境及居住环境的某些特殊物质,如钳工粘附的铁屑,铆工黏附的电焊颗粒,木匠黏附的木屑,居住地的土壤颗粒等等,这些屑末一旦出现在现场,就能够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特点或生活环境特点,这就为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职业、居住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缩小了侦查范围,为尽早破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为串并案提供依据灭老鼠的方法
    对于系列犯罪案件,可以通过对多个犯罪现场提取的同类微量物证的检验,为串并案侦查提供依据。例如,某辖区连续发生7起入室抢劫、杀人案件,警方在勘查现场时发现其中的5起案件现场留有涂料的粉末,最后查明犯罪嫌疑人在白天作油漆工、在夜间抢劫。
    五、微量物证技术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人们在看到微量物证在侦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过微量物证和微量物证检验技术的运用还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地区受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微量物证检验技术水平较低。为了强化微量物证在公安侦查破案的作用,首先,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和刑事技术人员要强化微量物证意识,充分认识微量物证在侦查破案中的重要作用,在资金投入、人才配备等方面给予适当
倾斜,以提高现场微量物证的发现率和提取率。其次,要加大微量物证分析仪器的投入,不断引进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分析仪器在不断地改进,在灵敏度、更新。国际上新型的分析仪器和检测技术也被引入到国内,扩大微量物证的检验范围。
凯撒空压机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作者简介:刘佳(1997—),男,陕西铜川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刑事侦查。]
    参考文献
梦见人死而复生    [1]    赵长青.中国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3.
    [2]    崔敏.犯罪发展趋势与对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3]    赵秉志.犯罪[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朱京虎.滥用对机体的危害[J].中国药事,2000,14(5):337-338.
    [5]    洪波,马涛.金三角形势的新变化[J].东南亚研究,1999
    (4):12-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