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理分科利弊分析及未来展望
【导语】⾼考作为联结基础教育与⾼等教育的桥梁与枢纽,对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具有重⼤的导向功能,需要进⾏更深⼊的研究。本⽂从我国⾼考源起⼊⼿,针对⾼考⽂理分科的利弊进⾏了深⼊的分析和探讨以下内容是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才的竞争。加强国家⼈才培养体系建设,是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参与国际⼈才竞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发展⽅式转变的进程中,对⼈才的需求已发⽣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普通劳动者转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素质劳动者的重⼤变化,迫切需要对⾼等教育发展模式和⼈才培养机制进⾏改⾰创新。
  我国⾼考⽂、理分科这⼀政策的推⾏始于1977年,⾄今历30余年[1]。⾼中教学在分分合合中⾛向了分科教学,并随着新世纪以来⾼考制度的3+X改⾰⽽逐渐固化为⽂、理分科教学。这种做法究竟是符合中学⽣的个性发展还是割裂了知识的基础性?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纳要》⼯作⼩组办公室把⾼中⽂、理分科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影响教育改⾰发展全局”的20个重⼤问题之⼀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后,⾼中阶段是否实⾏⽂、理分科,成为了不仅是教育界,⽽且是社会各界⼴泛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我国⾼考⽂、理分科的利弊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民情、社情和国情,特别是要从⼗⼋⼤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着⼒培养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复合型⼈才长远发展战略来思考我国的⾼考制度改⾰与创新。
  ⼀、我国⾼考⽂、理分科利与弊
  (⼀)⽂、理分科的合理性
  1、从学⽣学习压⼒⾓度来看:分科有助于减轻学业负担。
  我国学⽣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直以来都是社会关⼼、家长焦⼼、学⽣苦⼼的问题之⼀。特别是⾼中⽣,在⾼考的指挥棒下,过重的学业负担损害了⾝⼼健康,不少⼈⾼考后都患上了神经衰弱、视⼒迅速下降等疾病。⽂、理分科后,学⽣的课业负担相对减轻,就笔者所在的⼴东省⽽⾔,⾼⼆年级⽂、理分科后,主要就修六门课,如果不分科,那就主修九门课。分科后,减少了三门课,学⽣所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所承担的压⼒都将随之降低。
  2、从学⽣成长⾓度来看:分科有利于满⾜学⽣的个性需求和潜能开发。
  ⼼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规律或者特征表现为: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性与综合性以及相互依赖性[2]。⽂、理分科满⾜了学⽣差异化的个性需求,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的个性特长;个性化培养,也有利于学⽣的个性化发展。
  3、从⾼考选拔⼈才⾓度来看:分科更有利于与⼤学专业教育接轨。
  ⽬前,我国⼤学招⽣的专业、培养模式都是基本按照⽂、理分科的模式进⾏的,⾼中阶段实⾏⽂、理分科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与⼤学教育进⾏接轨。学⽣在⾼中阶段择其优势和擅长⽅向进⾏学习,也为进⼊⼤学进⾏深度的专业学习打下更好的思维和理论基础,更有利于学⽣在专业上脱颖⽽出。
  4、从社会⾓度来看:分科是知识深度分化和社会分⼯细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化⼤⽣产程度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结构愈发分化,社会分⼯越来越细。在相当长的⼀段时间内,社会需要各⾏各业的专门⼈才和有⼀定技术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教育的⽬的不仅是培养⼈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才,更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才。⽂、理分科有利于专业⼈才的培养,满⾜社会的需要[3]。同时实⾏分科教育,也可以提⾼⼈才的培养效率,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节约、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理分科存在的弊端
  1、不利于优秀⼈才的选拔。
  近20年来,尽管素质教育被叫的震天响,⾼考分数始终是硬道理。学⽣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乃⾄全社会⽆不将升学率,甚⾄是重点⼤学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所学校教育教学⼯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在层层重压之下,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和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政绩观主导和⽀配着学校的发展,素质教育被置之脑后,许多⾼等学校也只能招到⼀些素质⽚⾯发展的学⽣。
  2、不利于知识的整体学习。
  ⽂、理分科易导致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思维发展。⽂、理分科培养出来的学⽣,在知识结构上相对⽚⾯,⽂科⽣缺乏物理、化学、⽣物等知识,不熟悉基本的⾃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底蕴不够;理科⽣则疏远历史、地理,不爱阅读经典,造成知识⾯狭窄,缺乏⼈⽂精神[4]。这些都容易造成学⽣进⼊⼤学后在知识结构上“短⽄缺两”。
  3、不利于素质的平衡发展。
  全国⼈⼤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多次谈到,“⾼中⽂、理分科,⾸先削弱了⽂科的⽔平,其次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使⼈的全⾯发展,综合素质的提⾼,成了⼀句空话”。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没有充⾜的⼈⽂素养,在学⽣⾯对未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的挑战,,难以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跨学科型的⾼级⼈才。
  ⼆、部分国家⾼考⽂理科设置经验
交易性金融资产
  (⼀)美国:分科、学分制培养体系[5]
  美国的普通⾼中绝⼤部分是综合中学,在学制上并不统⼀,不存在明显的⽂、理分科,但是存在不同的发展⽅向,学校课程分为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三种类型,学⽣可根据⾃⼰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选择发展⽅向,学校提供了⼤量的选修课程。
  (⼆)俄罗斯:升学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培养体系[6]
  为了“适应劳动⼒市场的现实需求,满⾜实施个别化、专业化教学的需要,以及在计划中形成⾼中与初等、中等和⾼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系统”,其在普通教育学校⾼年级实⾏侧重专业式的教学,并建⽴相应的侧重专业式教学的培养体系。侧重专业式的教学不同于我们通常了解的⾼中⽂、理分科教学,它不以参加升学考试为单纯⽬的,⽽是为⾼中⽣的毕业出路作全盘考虑,为实现⾼中学⽣教学内容的区别化创造条件;在保证全体学⽣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尽可能满⾜他们不同的爱好、要求和个性倾向性;保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性,拓宽学⽣社会化的可能性,提⾼中学毕业⽣⽇后掌握⾼等职业教育⼤纲的有效性。(三)法国:“⾼等教育”+“职业”⼈才的培养体系[7]
  法国⾼中阶段的学校类型有普通⾼中、技术⾼中和职业⾼中,前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主要是为⾼等教育输送⼈才。法国的普通⾼中学制为三年,在⾼三年级时,实⾏分科教学,进⾏专业定向,普通教育类分为⽂学专业、理科专业和经济社会专业。这也与法国的⾼考制度相联系,法国的⾼考也实⾏分⽂、理的考试制度。
  (四)⽇本:“按需”对层次分科培养体系[8]
  ⽇本⾼中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选科型和分科型两种。从1956年起,⽇本正式确定⾼中实⾏分科,最初是“原则上”实⾏分科,1970年改为“根据需要”实⾏分科,即可以分科也可以不分科。分科型的⾼中多数在⼆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分科,也有从⼀年级就开始分科的。普通⾼中⼀般可以设⽂、理、⽂理并重、艺术、体育、外语、职业、信息和信息处理等科。从⼆年级开始分科的,⼀般先只分为⽂科班和理科班,到三年级⼜进⼀步细分为上私⽴⼤学的、上国⽴公共⼤学的、上短期⼤学的⽂科班和理科班等。可见,⽇本的⾼中教育受升学影响很⼤,分科的设置与⾼考制度紧密相关,这点与我国情况类似。
  三、推陈出新,⼤⼒培养担当中国梦的复合型⼈才
卡塔尔时差与北京时间
  ⽂、理分科与⽂、理合科是建⽴在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两种不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判定⼆者在中国基础教育存在和发展合理性的标准是适合中国教育改⾰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前中国教育改⾰发展的现实来看,这是⼀个庞⼤的系统⼯程,“牵⼀发⽽动全⾝”,要实⾏渐进式改⾰,重点是如何改进、改⾰和完善“⽂理分科”,⾛⽂、理兼容的路径,推陈出新,培养出勇于担当中国梦的复合型⼈才。
  (⼀)跳出学科限制,优化⽂理兼容。猎头公司怎么收费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理论指出,正常⼈拥有知道⼋种智能(语⾔-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
觉智能,⾝体-运动智能,⾳乐智能,⼈际关系智能,⾃我认识智能和⾃然观察智能)[9]。因此,可以避免⼆元论的思维局限,跳出⽂、理学科的限制,课程类型实现多样化、层次化,为学⽣提供丰富的课程结构与体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研究性学习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在课程管理上实⾏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实现多层次、综合性、⽂理兼容的⼈才培养的⽬的。
  就从我本⾝的学习⽽⾔,⾼⼀年级分科时我选择了⽂科,更多的是因为从⾼考需求来选择的,但实际上我从⼩就⽐较喜欢偏向理⼯类的知识,因此进⼊⼤学后,我会⾛⼀条⽂理兼容的路⼦,不会被⽂科或理科哪单⼀⽅⾯知识束缚⼿脚和思维。
  (⼆)不搞⼀考定终⽣,兼顾升学与就业。
  ⾼中阶段兼容了按层次分的“中等教育”与按类型分的“普通教育”两重性质,是基础教育的⾼级阶段与⾼等教育的基⽯。因此,可以借鉴俄罗斯实⾏的“侧重专业式教育”将结构分为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式课程和可选课程。其中侧重专业式教学⽅向划分为:⾃然-数学类,社会-经济类,⼈⽂类和⼯艺学类。这种课程结构划分不仅是升学考虑,通过课程分流,兼顾了学⽣的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为继续升学的学⽣提供了⾼校专业设置或学术性知识⽽分的⽂科、理科、经济社会等⽅⾯深造,也为不打算升学的学⽣提供职业的教学与训练,使其具备⼀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从我国现阶段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实际情况看,必要的⽂理兼容和分层次的教育内容设置是适合我国
国情的,⽽不是“单打⼀”,“单打⼀”不利于孩⼦的成长,更为直接的就是关系到孩⼦的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学理⼯科的动⼿能⼒差,学⽂科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差,这给就业增加了难度。据我平时了解,我的同学的家长还是左邻右舍的家长们,他们⼀讲到孩⼦的⾼考,紧张与焦虑情绪交集,接着就担⼼起⼤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家长们的潜台词就是孩⼦们要尽量多地学习些知识,有利于就业。这些民情都会反映在⾼考的学科设置上。
教师思想汇报  (三)系统推进改⾰,提供多元选择。
  ⾼中阶段通过分流,使学⽣朝着不同的⽅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选修课制度,使学⽣发展进⼀步明朗化、具体化[10]。⾼中选修课可分为两⼤部分⼀选修Ⅰ和选修Ⅱ。其中选修I是国家根据社会对⼈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选修模块,供学⽣选择;选修II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的兴趣,开设若⼲选修模块,供学⽣选择。就⽬前⽽⾔,我们应当积极让学⽣尝试着按⾃
⼰的意愿选课,积极探索有利于学⽣选课的“⾛班制”教学模式。⽽课程知识的选择依据应该是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者形成的三维系统。
  从我国教育制度改⾰⽽⾔,它是⼀件民⽣⼤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涉及⼦孙后代、中华民族崛起的根本性、基础性的⼤事,需审慎前⾏。⾃设科举以来,我国历朝历代管理机构都重视⼈才的选拔和培养,
尤其注重选拔⼈才⽅式的设定和调整,因时制宜。今天的⾼考制度改⾰更不例外,难度之⼤、影响⾯之⼴前所未有,要顾及学⽣、家长、国家等各个层⾯的利益调整,不是说改就改、⼀⼝吃成个⼤胖⼦,⽽是需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四)设⽴课题,研究适应社会发展新考核体系。
  现在⽼百姓都认为,⽬前我国选拔⼈才最公平的⽅式⾮⾼考莫属,问题是能否参考欧美亚等现代科技进步的国家,研究⼀套既有中国传统优秀⽂化烙印,适合民情、国情,且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基础教育内容和相应考试考核体系,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考试科⽬的设置,是个指挥棒,不但关乎学⽣的努⼒⽅向,⽽且影响中学师资的配备,是⼀个系统⼯程问题,不可⼀蹴⽽就。这是⼀个影响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长远的重⼤问题,不单单是教育⼯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四、⼩结
  我国⾼考⽂、理分科这⼀政策历时30余年,关于其改⾰,不仅是教育界,⽽且是社会各界⼴泛关注的焦点,在研究⾼考⽂、理分科问题时,应该⽴⾜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化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新的课程改⾰的⼤背景,对⾼中⽂、理分科问题进⾏更深⼊的研究,做出更全⾯、更严谨的论证,为⾼中教育提供切实可⾏的参考建议。
  本⽂对我国⾼考⽂、理分科的合理性、存在的不⾜等⽅⾯进⾏了初步探讨,同时对部分发达国家的⾼考科⽬设置的经验进⾏了简要分析。总的认为,我国的⾼考⽂、理分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跳出学科限制,优化课程结构,兼顾升学与就业,实⾏课程分流,推进选修课制度,等等,以培养具有⽂理兼备,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复合型⼈才。谨以此⽂抛砖引⽟。
  五、参考⽂献
  1、杨明,应试与素质-中国中等教育60年[M].浙江⼤学出版社.2009(86)
  2、⾼中⽂理分科:问题实质,利弊分析及改⾰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9(09)
  3、除了“选择”别⽆选择--关于加强我国普通⾼中课程结构选择性的思考[D].湖南师范⼤学.2001(02)
bin文件怎么打开  4、从现象看本质--对⾼中⽂理分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5、超越⽂理分合的争论--美国⾼中课程设置与“⾼考”对我国的启⽰[J].教育学术⽉刊.2011(01)
  6、俄罗斯⾼考改⾰与我国⾼考的⽐较评价.教学与管理.2014(04)
  7、法国“新⾼中”教育改⾰评析.基础教育参考.2010(01)
  8、⽂理分科:美国、⽇本和俄罗斯的做法.2009(04)
  9、从分科施教到分类育⼈--⾼中⽂理分科问题的纠结与转换[J].2011(08)
  10、从⾼考改⾰新⽅案透视⾼中⽂理分科[J].教育学术⽉刊.2011(02)
>桂林景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