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哪些好的高中【“⼀带⼀路”上的贵州⾜迹】贵州辣椒的“丝绸之路”
开篇语:通天下利天下
过去的三年," ⼀带⼀路 " 建设,从⽆到有、以点带⾯、从线到⽚,逐渐形成区域乃⾄跨区域合作,取得的进展举世瞩⽬。
" ⼀带⼀路 " 与贵州的⼤融合,定格在 2016 年 12 ⽉ 28 ⽇,沪昆⾼铁全线通车,贵阳到昆明仅两个⼩时。宝贵的两个⼩时,把处在中国⾼铁⼗字路⼝的贵阳,瞬间提速,带进泛亚经济圈。
本报记者李强、⽥坚、黄黔华、王弘扬在中国驻越南⼤使馆前合影留念
此次,我们沿着 " ⼀带⼀路 " 向东南亚进发,在这条新的 " 丝绸之路 " 上寻迹,⽬睹了贵州榕江的⽠农,早在⼏年前就到⽼挝种植西⽠;贵州威宁种植的荷兰⾖,远洋出⼝到新加坡;贵州遵义⽣产的钢绳,在马六甲海峡码头,充当起 " ⼤⼒神 " ⾓⾊;贵州⼤学⽣,到泰国传授汉语,教授中国五千年⽂化;贵州正安出产的茶叶,被茶商制成铁观⾳,出⼝到吉隆坡茶市;贵州建⼯集团的⼯⼈,正在⾦边修建当地最漂亮的⼤厦 ……
2016 年 12 ⽉ 20 ⽇⾄ 2017 年 1 ⽉ 6 ⽇,贵阳晚报采访团以 " 丝路黔潮 " 为主题,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先⾛进越南、柬埔寨、⽼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 ⼀带⼀路 " 中 " ⾛出去 " 的视⾓,寻迹东南亚各国的贵州⼈、贵州事。
贵州辣椒的“丝绸之路”
数百年前,产⾃墨西哥的辣椒,被商贩们装进筐⼦,⼀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但最早只是被作为欣赏的花卉。
贵州省遵义市城郊的海龙屯上,考古学家们在⼟司的厨房⾥,期望发现⾷⽤辣椒的实物证据——约 400 多年前,在附近⼀些地⽅,已有了辣椒市场,⽽且还针对不同辣椒进⾏命名。
现在,辣椒的功能在贵州省被发挥到极致——⼈们从 " 以辣代盐 " 到 " ⽆辣不欢 ",再从传统农经作物,到中国最⼤的辣椒种植地,漂洋过海,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扮演⽂化传播、经济交流的重要⾓⾊。
越南⽶粉的调味品中,⽣辣椒及辣椒酱必不可少王弘扬摄
" ⽆辣不欢 " 的⽂化纽带
" ⽆辣不欢 " 的⽂化纽带
苹果手机怎么投屏到电视上2016 年 12 ⽉底的越南,天⽓依然炎热。餐馆⾥,新鲜的辣椒被切成⼩段,放在⼩碟⼦⾥,供顾客⾃⾏选择加⼊拌菜。
这种个头细长的红辣椒,被称作⼩⽶辣,与产⾃贵州绥阳县黄杨镇的⼀种细指朝天椒同名。只是,它们的个头⼤⼩、辣度有所不同。
四年前,初到越南,杨⼩平在餐馆⾥就见识了这种辣椒。不过,直到今天,他还是不适应当地吃⽣辣椒、⽣菜叶的习惯,依然⽤产⾃⽼家的辣椒做菜,甚⾄⽤油辣椒拌饭。
" ⽣辣椒没什么⾹味。" 他说,这种⼝味习惯已很难改变。
" ⽆辣不欢 ",是绝⼤多数贵州⼈的⼝味习惯。⽽这⼀习惯,正在向更多⼈蔓延,现在包括江浙、两⼴等地,⾷辣⼈还在扩⼤。这种令⼈畅快淋漓的 " 重⼝味 " 饮⾷习惯,正成为新的⽂化纽带。
我们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社区超市⾥,常能看到⽼⼲妈的⾝影——在国外,以油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辣椒、茶叶等农产品,被视为继茅台酒之后,⼜⼀登上国际市场的贵州⽂化符号。
乡⾥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正对黄杨⼩⽶辣进⾏囤堆。王弘扬摄
" 遵义辣椒 " 的越南之旅
杨⼩平的⽼家在遵义绥阳县黄杨镇,这⾥出产的⼩⽶辣,被认为是朝天椒的⼀个优良变种,在市场上⾮常抢⼿。
两年前,冲着⼩⽶辣的名⽓,原本在贵阳做电⽓⼯程的李厚宾,在黄杨镇开办了乡⾥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乡们种植的⼩⽶辣,加⼯成油辣椒、糊辣椒、⼲辣椒,然后销往各地。
他的⽼家,在黄杨镇的⼀个⼭坡上,据称是⼩⽶辣的最适宜种植区。早年离家闯世界,他的路费,是⽗母卖掉⼩⽶辣凑起来的。因此,对于⼩⽶辣,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厚宾的公司虽才起步,但已开始出⼝。
在越南宾阳市的⼀个商业街区⾥,⽣活着不少贵州⼈,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营⽣。这些贵州⼈建⽴了⼀个,有事没事,⼤家都习惯在⾥聊天,传递招⼯、商品供求信息。
20 多岁的杨⼩平也在这个⾥,并且⼩有名⽓——⽼乡们经常他买辣椒。
⼀年前,杨⼩平回家探亲时,看到了李厚宾⽣产的辣椒,决定在越南代理⽼家的辣椒销售。" 很地道,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日子是真正的贵州辣椒味。" 他说,这是⼀种饮⾷习惯,就好像喝酒,有⼈喜欢红酒,有⼈喜欢浓⾹⽩酒,有⼈喜欢兼⾹型⽩酒,⽽多数贵州⼈独爱酱⾹型⽩酒。
两夫妇在地⾥收割⼩⽶辣王弘扬摄
" 漂洋过海 " 的游⼦乡愁
黄杨镇的王登建,去年收获了⼤约 20 吨⼩⽶辣。其中⼀部分,被卖到 100 公⾥外的遵义市新蒲新区虾⼦镇。
这个辣椒市场名⽓很⼤,任何季节,都能见到红艳艳的辣椒堆积如⼭。⽽在这个市场⾥,也有很多来⾃越南的辣椒。
与贵州不同的是,同样盛产辣椒的越南,因为天⽓炎热,⼈们习惯于饮⾷清淡,辣椒的⾷⽤量很少。
⼤多红辣椒被采摘下来后,约有 50% 以鲜红椒的形式,出⼝东南亚国家,还有⼀部分通过边境贸易的⽅式,进⼝到中国。
60 多岁的辣椒商⼈杨秀敏承认,早年,他每年⼏次去中越边境的⼴西凭祥的边贸市场,收购价格更低的越南辣椒,运回虾⼦辣椒市场。" 现在,还有⼈在做这个⽣意。" 他说。
杨秀敏说,越南辣椒、⽼挝辣椒、印度辣椒、韩国辣椒,在虾⼦辣椒市场⾥都有。" 跟国内很多地⽅的辣椒⼀样,它们都来虾⼦‘镀⾦’。" 他说。
据中国辣椒流通协会的数据显⽰,占地⾯积 4.5 万平⽅⽶的虾⼦辣椒市场,年销售⼲辣椒 7.5 万吨,交易额 12 亿元。⽽市场⾥的商贩们,已把辣椒销到国内所有省份,以及东南亚、中亚、欧盟国家。
但在杨⼩平等漂泊国外的贵州⼈看来,任何地⽅的辣椒,都⽆法与贵州辣椒相提并论。这不单是⼝味习惯、乡愁,⽽且是贵州辣椒的⾹辣俱全,确实令⼈骄傲。
杨⼩平代理了乡村妹辣椒公司在越南的销售。不过,现在是以⼝岸边贸的⽅式发货,每批次数量都不⼤,店⾥经常缺货,以⾄他不敢向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伙伴推荐。
" 希望能早点把出⼝贸易的⼿续办好,让贵州辣椒在国际市场上有地位。" 他说,纯正的贵州辣椒在越南卖得不错。" 让贵州辣椒在国际市场上有地位 " 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州辣椒的愿景。
2016 年 8 ⽉,在遵义市举⾏的⾸届国际辣椒博览会上,贵州省农委⼈⼠称,2015 年贵州辣椒种植⾯积 492 万亩,产业综合产值 260 亿元,⽆论种植⾯积、加⼯规模还是效益,市场聚散规模,均排在全国⾸位。
辣椒产业,仍然是贵州 " ⼗三五 " 规划发展的重点主导产业之⼀。这位负责⼈说,贵州将提⾼辣椒规模化、标准化⽔平,构建辣椒产销联合体,打造贵州辣椒品牌,实现贵州辣椒产业裂变式发展。
遵义虾⼦镇中国辣椒城⼀商户正忙于封袋。王弘扬摄
辣椒的传播路线
地处西南的贵州虽偏僻,但它是丝绸之路上的⼗字路⼝——南来的、北往的道路,在这⾥分流,并承接了物种与⽂化的
地处西南的贵州虽偏僻,但它是丝绸之路上的⼗字路⼝——南来的、北往的道路,在这⾥分流,并承接了物种与⽂化的传播、扩散。
顺着丝绸之路进⼊中国的辣椒,最早并⾮⽤于⾷⽤,⽽是当成观赏植物栽培。⼤约 400 年前,缺少盐巴的贵州才逐渐 "以辣代盐 "。
⾦爵奖获得者、贵州省⽂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在他的书中,也提到过 " 以辣代盐 " 的情节。
当时,为了申报世界⽂化遗产,他和同事们在海龙屯上进⾏考古发掘,期间到了可能是⼟司厨房的遗址。他们通过浮选技术,从⼟司厨房遗址上,提取到部分植物的种⼦,有的很像辣椒籽,但因未进⾏科学分析,尚不能下定论。
但是,李飞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些可疑的发现,并有针对性开展过研究,还在有关于⼟司厨房的⽂章中,探讨了辣椒的传播线路。
辣椒原产于南美,1493 年随哥伦布传⼊西班⽛。此前⼀年,哥⽒在抵达美洲⼤陆的航海⽇记中记录了辣椒,他说:" 有⼀种红辣椒,⽐胡椒好,产量很⼤,在伊斯帕尼奥拉(即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 5
0 ⼤船。" 这种⾟辣的⾷品很快被⼴泛接受,于 1548 年传⼊英国,16 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约同⼀时期,辣椒传⼊中国,被冠以 " 番 " 字出现在各种古籍中。
明代⾼濂《遵⽣⼋笺》称," 番椒丛⽣,⽩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红,甚可观 "。⽽《绥阳县志》也称,明万历⼆⼗九年(公元 1601 年),当地已有了辣椒市场。
据称,辣椒最早是从江浙、两⼴⼀带登陆中国。贵州⼈吃辣椒的历史,要早于四川⼈约 20 年,稍晚于湖南⼈。
有意思的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辣椒,今天⼜沿着丝绸之路跨出国门。以 " ⽼⼲妈 " 等为代表的贵州辣椒,被摆上 " ⼀带⼀路 " 沿线国家的超市货架,并成为展⽰贵州⽂化的独特标签。
河内“ 36 街”的中国元素
白底细⼼的中国游客会注意到,越南河内的庙宇、宗祠升起的袅袅青烟,牌坊上模糊不清的中国⽂字,好似在诉说⼏千年来,中华民族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渊源。
36 街,越南⾸都河内的⽼城,建筑差异明显,有法国殖民时期的欧洲⼩洋楼,也有新时期越南 " 集装箱 " 式的长⽅形房屋,当然也有房檐翘起,窗户上刻有 " 寿 " 的中国式建筑。
13 世纪时,各⾏各业汇集于此,总共 36 个⾏业,街道由此得名,成为河内最繁华的区域。
河内街头 " 集装箱 " 式的房屋,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王弘扬摄
在 36 街附近,分布着越南重要的政府机构。⼀街之隔的军事博物馆,⼤街上摆放的⼏尊古炮,上⾯清晰地铸有 " 明名X 年 " 等⽂字,⽆声地诉说这个古⽼国家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与越南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朝,名将赵佗起兵割据岭南,建⽴南越国,这是越南认为的历史上第⼀个独⽴王朝,但此后相当长⼀段时间,南越国仍是中国汉朝的封国。
⼏千年来,断断续续,中国与越南⼀直保持着互通互利的关系,直到今天也能从街景中反映出来。越南的历史学家们也承认,越南的很多⽂化、习俗,来⾃中国。
河内 36 街,写有中⽂字样的祠堂不计其数王弘扬摄
在 36 街做⽣意的中国⼈很多,来⾃全国各地。刘程炳家族来到越南的时间很长,连他⾃⼰也不知道
有多久。在 36 街的43 个年头⾥,他见过太多华⼈出资对祠堂翻新保护,有⼈说这些写满汉字的庙宇祠堂是中国明清时期所建,也有⼈说更早⼀些。
中秋国庆同庆贺词在刘炳坤的印象⾥,2010 年后,在 36 街的中国年轻商⼈多了,在这帮年轻商⼈的⽣活中,刘炳坤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摩托车、空调、玩具 …… 还有中国商⼈的勤劳。
中国驻越⼤使馆:橱窗上的“⼀带⼀路”
河内市巴亭区黄耀⼤街 46 号,有⼏幢法式⼩楼,是中国驻越南⼤使馆的位置。⾯对中国驻越南⼤使馆的右侧墙上,是⼀个长 2.5 ⽶、⾼ 2 ⽶的宣传栏,栏内中央位置的顶部,粉红⾊的 A4 纸⽤中越两国⽂字打印了 " ⼀带⼀路上的中国⼯程 "。
公务员的考试内容⾛进细看,20 余张 10 ⼨照⽚,分别是坦桑尼亚的天然⽓项⽬、巴基斯坦的 " 中巴友谊路 " 喀喇昆仑
路改扩建⼯程、苏丹的⽬前⾮洲在建最⼤的⽔电项⽬麦罗维⼤坝、⼟⽿其的安卡拉 - 伊斯坦布尔⾼铁等,展⽰的都是中国帮助当地建设的项⽬。
中国驻越南⼤使馆,距离巴亭⼴场、胡志明主席陵,步⾏不过 10 分钟。⼤使馆与越共中央驻地、越南主席府、总理府及外交部、中央对外部、国防部等主要党政部门毗邻,南来北往的⼈众多。这个由中国驻越南⼤使馆以及新华社河内分社共同举办的 " ⼀带⼀路上的中国⼯程 " 图⽚展览,意义尤为重⼤。
中国驻越南⼤使馆、新华社河内分社相关⼈⼠介绍,2013 年中国提出 " ⼀带⼀路 " 建设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度关注,中国愿意在⼒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义务。橱窗上展⽰出中国与部分国家合作 " ⼀带⼀路 " 的项⽬,也展⽰了中国为沿线各国⼈民提供⼈⽂交流与⽂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本报记者黄黔华⽥坚李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