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机教程中国英雄故事经典版_中国⾰命英雄⼈物的故事
中国英雄⼈物的事迹以及爱国精神是会让⼈为之震撼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们去尊重、纪念的⼈物,给⼈以⽆穷的⼒量。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中国英雄故事经典版,供⼤家参考。
更多中国英雄故事相关⽂章推荐(↓↓↓)
中国英雄故事1
勇堵槍⼝的黄继光
说到上⽢岭这个名字,⼤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民志愿军和以美国为⾸的联合国军,在这⾥展开了殊死的搏⽃。为了抢占⼀个个阵地,中国⼈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上演了⼀幕幕英雄的壮举。其中,就有黄继光勇堵敌⼈槍⼝这⼀幕。
黄继光,四川中江⼈,1931年出⾝于贫苦农民家庭。从⼩,黄继光就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新中国成⽴后,黄继光积极参与⽃争地主,还加⼊了村⾥的民兵团。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黄继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民志愿军。
怎么去翡翠林虽然在开赴朝鲜战场之前,黄继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在到达朝鲜前线后,断壁残垣、满⽬疮
痍的景象使他⽴刻明⽩了⾃⼰⾝上肩负的使命。黄继光⼼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怒⽕,恨不得马上加⼊战⽃,赶⾛美帝国主义。
然⽽,黄继光却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做了⼀名通讯员。⼼灰意冷的他到副指导员,要求到前沿阵地杀敌。副指导员听了,并没有斥责黄继光,⽽是把⾃⼰的⼿表摘下来,说道:“你看,这只⼿表时针、分针、秒针⽇夜不停地在转动,⼏乎没有误差,为什么呢?”副指导员不等黄继光回答,⼜把表盖打开,继续说道,“你再看看这些⼩零件,这是发条,这是齿轮……如果我拿⾛其中⼀件,⼿表就不会转了。你知道吗,现在我们的军队就像这块⼿表,战⼠就是其中的⼩零件,分⼯不同,但作⽤是⼀样的。”黄继光听完副指导员的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闹情绪了。
1952年10⽉,抗美援朝上⽢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和敌⼈激战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命令,在黎明之前必须夺下敌⼈在上⽢岭西侧的⼀个⾼地。
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占了三个阵地,推进到了零号阵地的半⼭腰,眼看胜利在望。突然,⼭顶上⽕光闪闪,槍声⼤作,敌⼈在⼭顶的⼀个隐蔽⽕⼒点向⼭腰铺天盖地地疯狂扫射,冲击部队被⽕⼒压制在半⼭腰。
营参谋长迅速组织爆破组强攻,结果都被强⼤的⽕⼒挡了回来。眼看天就要亮了,营参谋长⼼急如焚:如果还拿不下这个⾼地,天亮后敌⼈将空中优势和⽕⼒优势集合起来,不仅之前所有的牺牲和努
⼒都⽩费了,还会使部队遭遇更加惨重的伤亡。
眼看着冲上去的战友们⼀个个牺牲,黄继光焦急万分。他快速地爬到营参谋长的⾝边,恳切地说:“参谋长,让我去试试吧!”营参谋长看着黄继光异常坚定的⽬光,沉思⽚刻,命令他带着⼈去完成摧毁敌⼈⽕⼒点的任务。
于是,黄继光同两名战⼠,拿着⼿雷,向敌⼈的⽕⼒点爬去。很快,敌⼈发现了他们,⼦弹如⾬点般扫射过来,⼀个战友牺牲了,另⼀个战友也⾝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受了伤,鲜⾎顺着⼿臂流了下来。他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他忍着伤痛,匍匐前⾏。
离⽕⼒点越来越近,⼆⼗⽶,⼗⽶,五⽶……终于到了⽕⼒点的下⽅,黄继光准位置,对着机槍⼝连投了⼏枚⼿雷。随着“轰”的⼀声,敌⼈的⽕⼒点塌了半边,机槍顿时停⽌了射击。战⼠们见状,赶紧往上冲。不料,⼿雷的威⼒不够,敌⼈的机槍⼜开始往外扫射,冲到半路的战⼠被压了回来。
眼看着天边渐渐露⽩,黄继光知道,只有迅速炸毁敌⼈剩余的⽕⼒点,被压制的战友才能占领⾼地,取得胜利。可是,⼿雷已经⽤完了。突然,黄继光像想到了什么,回头朝营参谋长和战友们看了⼀眼,⼜挥了挥⼿,猛地站起来,奋⼒扑向机槍,⽤⾃⼰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正在喷射⽕⾆的槍⼝……
敌⼈的机槍哑了,世界似乎也跟着平静了下来。但战⼠们很快反应了过来:“冲啊,为黄继光报仇!”战⼠们的喊声惊天动地,如潮⽔般冲了上去,消灭了敌⼈,⼀举将⾼地拿下。
黄继光毅然⽤⾃⼰年轻的⽣命,为胜利开辟了⼀条通道,谱写了⼀曲动⼈的英雄赞歌。
中国英雄故事2
烈⽕中永⽣的邱少云
1950年,以美国为⾸的多国部队悍然越过三⼋线,并多次⼊侵中国领空,将战⽕烧到鸭绿江边。10⽉19⽇,中国⼈民志愿军响应⽑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号召,赴朝作战。
致敬先烈的话邱少云,这个年轻的⼩伙⼦,也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道,雄赳赳、⽓昂昂,跨过鸭绿江,去践⾏那伟⼤的保家卫国
的历史使命。
来到朝鲜后,邱少云亲眼⽬睹了朝鲜⼉童的悲惨遭遇。因为战争,这些孩⼦经历着家破⼈亡的痛苦,幼⼩的⼼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甚⾄连⽣命都受到威胁。邱少云看到这些,⼼⾥愤慨不已,他痛恨战争,更痛恨以美国为⾸的侵略者,他在⼼⾥告诉⾃⼰,⼀定要和朝鲜⼈民⼀起,赶⾛侵略者,让他们过上没有战争的幸福⽣活。
1952年10⽉,志愿军沿三⼋线进⾏反攻作战,敌⼈盘踞在平康和⾦化之间的三九⼀⾼地负隅顽抗。在志愿军阵地和敌⼈的三九⼀⾼地之间,有⼤约三千⽶长的开阔地,狡猾的敌⼈利⽤炮⽕优势封锁了这⼀地区。为了打破被动的僵局,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将战线迅速往南推进,志愿军决定启动“潜伏计划”,在发动总攻的前⼀天夜⾥,派部队潜伏在三九⼀⾼地的阵地前沿,这样可以⼤⼤缩短部队的冲击距离,给敌⼈⼀个措⼿不及,出奇制胜。
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接受了这个光荣⽽艰巨的潜伏任务。临⾏前,部队⾸长表情严肃地对⼤家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这次⾏动⾮常重要,也⼗分艰巨,请⼤家记住,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都不能暴露⾃⼰。”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请⾸长放⼼!”
夜晚,五⼗⼆个战⼠全副武装,他们浑⾝上下插满蒿草,在志愿军炮⽕的掩护下,匍匐前进,神不知⿁不觉地潜伏到了敌⼈的眼⽪底下。
秋夜⾥,空⽓中弥漫着凉凉的秋意,万物萧瑟。阵地前⼤⽚的蒿草已成枯黄,和战⼠们⾝上的蒿草连成⼀⽚,在风中摇曳。战⼠们到了指定地点,排长⼀个⼿势,⼤家按照既定计划分散开,各就各位潜伏起来。⼤家都把脸和⼿贴在地上,⼀动不动地原地待命。
这是⼀个漫长⽽⼜难熬的秋夜,冷、饿、渴⼀齐袭来,但是战⼠们明⽩,距离敌⼈的铁丝⽹只有五⽶的距离,任何⼀点动静都可能暴露⾃⼰,使潜伏任务前功尽弃。林中小屋结局
⼀夜⼀天过去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握紧拳头,兴奋⽽⼜焦急地等待着总攻号⾓的吹响。此时,从远⽅飞来⼏架敌机,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盘旋。忽然,敌⼈投下了数⼗颗,其中⼀颗落在了邱少云⾝边,邱少云⾝上枯黄的蒿草很快就烧着了。
“怎么办呢?就地打个滚,扑灭⾝上的⼤⽕吧。”邱少云的⼤脑中本能地浮现这种想法。可是脑⼦⾥的另⼀个声⾳制⽌了他:这样⼀来,我们就被敌⼈发现了,⼀天⼀夜的潜伏也就前功尽弃了,⽽且还会给战友带来⽣命危险。就在这⼏秒钟的时间⾥,邱少云做出了⼀个惊⼈的决定:任由⼤⽕在⾃⼰⾝上肆虐,绝不发出⼀丁点响声。
就这样,英勇的邱少云同志咬紧⽛关,纹丝不动地伏在那⾥。⼀点点地,烈⽕啃噬着邱少云的⾝体。他艰难地忍受着烈⽕烧⾝的剧烈疼痛,以惊⼈的毅⼒坚韧地潜伏着,直到最后牺牲,都没有发出⼀声呻吟。
邱少云的战友们强忍着悲伤的眼泪和满腔的复仇怒⽕,等待着总攻的到来。
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同志们怀着对敌⼈的刻⾻仇恨,以排⼭倒海之势攻下了三九⼀⾼地,取得了战⽃的胜利。
历史和中朝⼈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在烈⽕中永⽣的中国⼈民志愿军战⼠——邱少云。
中国英雄故事3
“铁⼈”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油战线上捷报⾸传,⼤庆发现了⼤油⽥!这个振奋⼈⼼的消息⽴刻飞向了神州⼤地,也飞进了⼀个⼈的⼼⾥,他正是⽯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王进喜。
王进喜,出⾝于⽢肃⽟门⼀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靠讨饭为⽣,⼗五岁到⽟门油矿做苦⼯。新中国成⽴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批钻井⼯⼈。王进喜异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以巨⼤的热情和精⼒投⼊到钻井⼯作中。他勤劳肯⼲、吃苦耐劳,积极改进钻井技术,由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钻井进尺五千零九点三⽶的全国最⾼纪录,并荣获⽯油⼯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王进喜到北京参加“英会”。他看到⼤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个重重的壳,觉得很奇怪,问道:“车顶上背的是啥呀?”同⾏的⼈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油,没有⽯油就没汽油烧,汽车就只好烧煤⽓了。车顶上背的就是煤⽓包。”听到这⼉,王进喜沉默了。他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虽然新中国成⽴⼗年了,但我们的国家还是那么缺乏⽯油!从此,王进喜经常告诫⾃⼰,也提醒⼯友们:“⽯油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没有⽯油,⼯业⽆法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承受着巨⼤的压⼒和考验,作为国家的主⼈,我们理应为国分忧,这是我们⽯油⼯⼈的责任!”
1960年3⽉15⽇,⼀列破旧的⽕车轰鸣⽽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五钻井队,⽇夜兼程地从⽢肃⽟门油⽥赶到⼤庆,⼀场轰轰烈烈的⽯油⼤会战在此拉开序幕。作为⽯油⼤会战的主⼒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的重任。
⼀下⽕车,王进喜第⼀句话就问:“钻机到了没?我们的井位在哪⾥?”终于,钻机运到了!⼤家欣喜若狂。王进喜等不及天亮,就兴冲冲地带领⼯友们到车站取钻机。⼀到车站,满头⼤汗的⼤伙⼉傻眼了——六⼗多吨重的钻机,沉沉地躺在车厢⾥,挑衅似的冷冷对着⼤家。没有吊车也没有拖拉机,只有⼏辆解放牌汽车,⼤家议论纷纷,焦急地想着办法。王进喜果断地对⼤
伙⼉说:“同志们,眼下我们的困难还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算⽤⼤绳拉,⽤肩膀扛,我们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早开钻!⼤家看⾏不⾏?”“⾏!”⼯友们异⼝同声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家纷纷摩拳擦掌,来能撬、能抬、能扛的⼯具。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钻机被拆成⼏⼤件,⽤⽅⽊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掌被棕绳勒出了⾎,肩膀被压得⼜肿⼜痛,⼤家都没有吭⼀声。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友们硬是把六⼗多吨重的钻机⼀⼨⼀⼨、⼀尺⼀尺地运到⼗五⾥外的井位上,让四⼗多⽶⾼的井架终于在茫茫荒原上矗⽴起来。
1960年4⽉,第⼀⼝油井打好之后,钻井队准备往第⼆⼝井搬家。在⼀次意外中,王进喜的右腿被滚
军事院校录取分数线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就连夜回到了井场。谁知,第⼆⼝油井正发⽣井喷,没有重晶⽯粉,只能⽤⽔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泥沉到泥浆池底,起不到作⽤。紧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双拐,纵⾝跳进泥浆池,⽤⾝体搅拌泥浆。
在他的带动下,⼯友们纷纷跳进泥池。经过三⼩时多的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房东赵⼤娘看到王进喜领着⼯⼈没⽇没夜地⼲,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哪!”
“铁⼈”的名字从此传开了,⽽蕴藏在他⾝上的“铁⼈精神”也传开了,⼀直激励和⿎舞着⼀代⼜⼀代的⽯油⼈奋勇前⾏。
中国英雄故事4
党的好⼲部焦裕禄
⼀提到河南兰考,⼤家便不约⽽同地想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那是他⽣前战⽃并为之献出⽣命的地⽅。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没有⼲部愿意久留的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那时,“三年⾃然灾
害”虽然已经过去,但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分严重,导致农业产量极低,全县粮⾷亩产仅有百来⽄,兰考⼈民⽣活困苦不堪,百姓愁眉紧锁。
⼀踏上兰考的⼟地,展现在焦裕禄⾯前的,是⼀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看不到半点绿⾊;盐碱地⽩茫茫⼀⼤⽚,寒风中摇曳着毫⽆⽣机的枯草。这⾥的⼈告诉他:“今年春天,⼆⼗万亩的麦⼦丰收在望,却被黄沙⼀夜之间摧毁;好不容易到了秋天,本来盼望能有个好收成,结果,连绵的秋⾬,三⼗万亩的稻⽥也打了⽔漂,⼏乎颗粒⽆收。你再看看这盐碱地,就更不⽤说了……唉!”
看到此情此景,焦裕禄默不作声,过了好⼀会⼉,他语⽓坚定地说:“请⼤家放⼼,不改变兰考的⾯貌,我绝不离开这⾥。”
焦裕禄说到做到,上任第⼆天,就深⼊到⽥间地头和农民中间调查访问去了。他⼼⾥⾮常清楚,想除“三害”不是轻⽽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的努⼒和进⾏⼤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作。
1963年2⽉,县委成⽴“三害”调查队,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治碱的⽃争。当时,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基层,等着听汇报就好了。他执意不肯,背着⼲粮和⼤家⼀起⽇夜奔波在兰考的⼟地上。
从此,每当风沙肆虐的时候,总能最先看到焦裕禄的⾝影,他总是带头去查风⼝、探流沙;每当⼤⾬
倾盆的时候,他⼜带头涉⽔查看洪⽔流势。他不辞⾟劳地追寻风沙和洪⽔的去向,他知道,这才是掌握风沙、⽔涝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有⼀次,焦裕禄在回县城时遇到了⼤暴⾬。这场⾬已经不停歇地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县城变成了⼀⽚汪洋⼤海。焦裕禄认为这是查看洪⽔的好时机,就带着县委的三个同志,径直奔向了洪⽔源头。
焦裕禄拄着⽊棍边往前探着⾛,边观察洪⽔的流向,并不时地与同事交流。过了⼀会⼉,他停下来,站在齐腰深的⽔⾥,拿出纸和笔,画起洪⽔的流向图。突然,他的⼿抖了⼀下,笔差点掉进⽔⾥。同事见他的脸⾊有点难看,知道他肝病⼜犯了,恳求他回去休息。焦裕禄摆摆⼿说:“没事,没事!⼀会⼉就好了。”
就这样,焦裕禄边⾛边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等他到洪⽔的源头,见到了当地的⽀部书记,天⾊已经暗了下来。他顾不上休息,马上拿出画好的⼀张张洪⽔流向图,⾼兴地对⽀部书记说:“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你看,从这⾥开⼀条河,再从这⾥挖⼀条沟,就可以把⼏个⼤队的积⽔全都排出去了!”⽀部书记听了也⼗分兴奋,⾼兴地说:“这下我们的好⽇⼦有盼头了。”在得知焦裕禄还没有吃晚饭时,⽀部书记赶紧张罗着给焦裕禄派饭。他连忙摆⼿说:“这么⼤的⾬,众弄吃的不容易,不⿇烦⽼乡啦!”说完,他冒着风⾬往回赶。
榜样的⼒量是⽆穷的,在焦裕禄的带领下,⼀百⼆⼗多个⽇⽇夜夜的⾟苦奔波,调查队摸清了“三害”
的底细,他们把全县⼋⼗四个⼤⼩风⼝、⼀千六百个⼤⼩沙丘、⼤⼩河流⾛向分布都查清、编号、绘图,整理了⼀整套具体翔实的⼀⼿资料,为尽快改变兰考的⾯貌奠定了⼀个良好的基础。
1964年春天,兰考⼈民同“三害”的⽃争胜利推进,⽽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到了晚期。在⽣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死后埋在兰考的沙堆上,他要看着后⼈把沙丘治好。
这就是⼀个⼀⼼为民的好县委书记、党的好⼲部,他以⾃⼰的实际⾏动,铸就了⽆私奉献、艰苦奋⽃、迎难⽽上的焦裕禄
精神,成为⼏代⼈的楷模。
中国英雄故事5
舍⾝救⽕车的欧陽海
桌面图标变了2009年9⽉,欧陽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以来感动中国⼈物”之⼀。虽然距欧陽海壮烈牺牲已近五⼗年,但欧陽海的舍⾝精神和伟⼤光辉仍然激励和影响着⼀代⼜⼀代的中国⼈奋勇前⾏。
欧陽海,1940年冬诞⽣在湖南桂陽县⼀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8年,欧陽海报名参军⼊伍。在部队,他以满腔的热情投⼊⼯作,⼀年后就以出⾊的表现赢得了⼤家的认可和赞同,被提升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苦练军事技能,仅仅⼏个⽉,就成了全师的战术标兵班。
1960年5⽉,欧陽海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员的他,更加努⼒和勤奋。他牢牢记住党的教诲:荣誉是对你的⿎舞和鞭策,不是⾃我欣赏和夸耀的装饰品。
⼀次,欧陽海探亲后回连队,⾛到半路上,忽然看见⼀个⼗多岁的⼩⼥孩连哭带喊地跑过来:“叔叔,救命啊,救救我妹妹……”原来,⼩⼥孩的妹妹不慎掉进了深井⾥,正在井中挣扎。欧陽海⼆话没说,甩掉外⾐就跳下去了。他先把⼩⼥孩托上⽔⾯,然后⼀⼿夹着她,⼀⼿边往上爬。井壁湿滑,好⼏次他都差点没抓住,险些掉下去,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孩被救上来了。等⼩⼥孩的⽗母赶到,还没来得及说感谢的话,欧陽海就拿起外⾐继续赶路了。可有谁知道,井⽔已经湿透了欧陽海的⾐服,他冷得嘴唇发紫,回到连队后就病倒了。
欧陽海就是这样,⼼⾥时刻装着⽼百姓,把⽼百姓看得⽐⾃⼰的⽣命还重要。
1963年11⽉18⽇,部队进⾏野营训练。⼀⼤清早,欧陽海和战友们就出发了。很快,部队进⼊到⼀个⼤峡⾕。这个⼤峡⾕位于两⼭之间,京⼴铁路正好从中穿过。部队沿着铁路旁边的⼀条⼩道⾏进。
欧陽海抬头看了看前⽅,蜿蜒的铁轨在前⽅不远处消失了,前⾯是个急转弯。“嘟——”⼀声⽕车的长鸣打破了⼭⾕的寂静,⽕车疾驰⽽来的轰鸣声从前⽅不远处传来。很快,带着⼤烟囱的⽕车头出现在⼤家的视线⾥。突然,⼀匹驮着沉重物品的战马嘶鸣着冲上了铁轨,它被巨⼤的⽕车吓呆了,喘着粗⽓惊惶地横在铁轨中央,⼀动不动。
这时,⽕车离战马只有四⼗⽶远了。⼤家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千钧⼀发之际,欧陽海不顾⽣命危险,猛然冲上铁轨。只见他双脚蹬住铁轨,以罕见的⼒量把马从轨道上推了出去。
⽕车安全了,车上的乘客安全了,⼀场车毁⼈亡的事故避免了,可是勇敢的欧陽海却⾝负重伤,倒在了⾎泊中。
副班长和战⼠们⼤叫着“班长、班长……”⼤家冲了过去,可欧陽海已经不省⼈事。受到惊吓的⽕车往前冲滑了⼏百⽶后,慢慢地停了下来。还没停稳,⽕车司机就跳下车头,朝着欧陽海倒下的地⽅直奔过来。他急切地说道:“快,快送医院……他救了我们⼏百名乘客的⽣命啊!”此时,副班长和战⼠们已经泣不成声。
欧陽海被送到了衡⼭医院,虽然经过全⼒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三岁。欧陽海⽤⾃⼰舍⾝救⽕车的英雄壮举,实现了⾃⼰为祖国、为⼈民奉献⼀切的⼈⽣理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