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公司寄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有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明显波动上升的状态,气候变化会引起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不带脏字的骂人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圈的影响
1.降水:气候变暖对降水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就全球讲,降水量总量将增加,但各纬度变化不一。从总的来讲,高纬度应变暖而降水增加,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增强,因此降水增加。
2.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继而导致沿海岛国面临可能被淹没的危险,还会造成沿海地区洪水泛滥、海岸线被侵蚀、海水污染淡水等严重的问题。
3. 水源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情况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光遇霞谷所有先祖位置
(二)对生物圈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会使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的生物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灭绝。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也使得它们无法移居到其他地方,这自然而然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山东健康通行码2.  粮食减产: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份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的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
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三)对土壤圈的影响
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带动土壤盐分向上移动,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增加,导致土壤盐渍化危害加剧。
以我国为例:全球盐碱土壤面积约为9.6亿公顷,我国约有1.0亿公顷。黄河河套地区有灌溉农田100万公顷,但三分之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宁夏引黄灌溉区有耕地42.21万公顷,其中盐化土壤面积20.9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9.7%。土壤盐渍化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对大气圈的影响水滴筹申请条件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2007年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暴雨明显变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灾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几年,罕见而强烈的旱灾侵袭许多南方省份,桑美、圣帕等台风频频重创东南沿海省份,警钟不断敲响。近年来,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的粮食有4300万吨,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程度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媒体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雷州半岛台风等肆虐的灾害。
二、酸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大体可分为煤炭型和石油型两类。煤炭型是燃煤引起,因此污染强度以对流最强的夏季和白天为最轻,而以逆温最强、对流最弱的冬季和夜间为最重。伦敦烟雾事件就属于这种类型。石油型是石油和石油化学产品和汽车尾气所产生,由于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生成光化学烟雾时需要较高气温和强烈阳光,因此污染强度变化规律和煤炭型刚刚相反,即以夏季午后发生频率最高,冬季和夜间少或不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就属于这个类型。
  2.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城市中烟尘粒子增多的结果,使大气透明度变差,所以有人称城市为“烟霾岛”或“混浊岛”。烟尘大量削弱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部分(在太阳高度较低时甚至可减少30%一50%),这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3.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
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4.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为 “黑壳"”效应。
三、臭氧层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许多危害,会增加皮肤癌的得病几率。
总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环境,营造一个绿的地球家园。 
法人代表变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