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或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在现行工资率下,整个市场或者某个特定的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所有可能的劳动力供给意愿总和。市场或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梦到被鬼附身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图11-3)
对于任一行业来说,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所提高,便会从其他行业吸引来较多的人到本行业来提供服务;反之,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低于别处,则愿意向本行业提供服务的劳动者便减少,部分人流向其他行业。行业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愿意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必然会有所增加。而工资率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图11-4)
首先可能与某些短期情况有关,在短期内,尽管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某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工资率上升,但由于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者某些职业或技能的培训期较长,在短期内无法提供劳动力供给,因而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能增加。
这时劳动力供给状况是由过去而不是现在的经济刺激所决定的,劳动者适应新的经济刺激需要有一段时滞。
其次,这条曲线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已充分利用了它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在封闭条件下,如果一国的劳动者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那么即使工资率增加也不可能再增加劳动力供给了。
3、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图11-5)
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者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供给;当工资率低于W0时,劳动力供给等于零;当工资率高于W0时,劳动力供给会无限多。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者当然不会出比W0更高的价格来雇请劳动力。
男生爱情网名反映出以下两种不同类型的情况:
首先,它可以反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
这些劳动力就愿意接受自己可以胜任的任何工资率为W0的工作。这种解释对于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它可以反映,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劳动力需求者(即单个企业)所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情况。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条件这表明,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企业只是现行工资率的接受者,它不可能通过改变工资出价水平来改变劳动力供给水平,也不可能通过改变其劳动力需求水平来改变市场工资水平。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
所谓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一般可以用工时变动百分比同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显示。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工资率的上升总是会带来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一般为正。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1,劳动经济学把这种情形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富有弹性;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1,这种情形被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当工时变动百分比与工
资率变动百分比相同时,则称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单位弹性,数值为1。
在某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可能会带来劳动工时的任何变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便可认为劳动力供给弹性为零,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这种情况在图形上表现为垂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如果在某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那么,此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可被视为无穷大,供给曲线具有无限弹性。
三、家庭生产理论与劳动力供给周期
(一)家庭生产理论
家庭生产理论把家庭的可能时间分配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工作时间,另一类是家庭生产时间。家庭需要按照逻辑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家庭需要消费什么样的家庭物品。
第二,家庭希望怎样来生产这些家庭物品。
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即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家庭物品的时候,家庭生产时间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使用购买来的商品或服务的时间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商品密集型的家庭生产方式则相反。
在家庭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在家庭生产时间和商品或服务(即市场工作时间)之间是存在替代性的。家庭一旦决定了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实际上也就决定了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之间的比例。
第三,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分配各自在劳动力市场工作、家庭生产方面的时间。由于家庭成员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市场经验和非劳动力市场经验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他们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中的效率也是存在差异的。
(二)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附加的劳动者效应
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带孩子的女性或年轻人),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这种情况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附加的劳动者效应”。
2、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
在衰退时期出现的,一些本来可以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一些本来可以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的情况,便是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或失望的劳动者)
效应。
正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一样,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与附加的劳动者效应在作用方向上是相反的。
3、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上升,因为附加的劳动者进入将使寻工作的失业人数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灰心丧气的劳动者在失业之后退出了劳动力市场,那么,寻工作的失业者人数减少将会导致失业率的下降。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比较强,并且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因包括:
第一、总的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是成反方向变化的,附加劳动者效应只会影响失业者尤其是唯一的一位获得工资性报酬的人失去了工作的极少数家庭,而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则会影响所有实际或潜在劳动者的家庭。
第二、由于在衰退来临之前就在从事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大,所以在她们身上出
现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第三,随着失业保险福利计划的实施,附加的劳动者效应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削弱。
如果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所谓的隐性失业现象的存在,即有些人本来是愿意工作的,但是由于衰退时期的工作岗位太少、工资水平太低,工作变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不再寻工作了。
(三)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生命周期中的生产率与工时
由于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在市场工作生产率(用市场工资率来代表)和家庭生产率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人们在一生当中是不断调整自己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时间的。
当人在整个一生中的预期工资率变化轨迹是可知的时候,劳动者们就可以预测到自己的终生财富以及在不同年龄上的闲暇或家庭生产时间成本。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市场工资率不同,其劳动力供给水平也不同,市场工资率高时,劳动力供给水平也较高,反之则较低。
上述模型是假设工资率在一生当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劳动者能够预期到的,如果劳动者面对的是未预期到的工资率变化,则他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但是,未预期到的工资率变化却会导致劳动者修订自己对预期终生财富的估计,而这种变化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参与率变动:总体趋势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60年中,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一个最为剧烈的变化就是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大幅度上升。
劳动力参与的第二个变化是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出现了下降。3、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是随着丈夫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但是,这种结论只考虑到了丈夫的收入对妻子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却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会对女性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在导致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大幅度上升方面,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1)女性的相对工资率上升。导致女性工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在总体上有所提高。对于女性来说,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很可能大于收入效应。对于那些原来根本就没有从事市场工作的女性而言,更是根本不存在收入效应。在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情况下,无疑会诱使一些过去不工作的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提高女性的整体劳动力参与率。
(2)女性对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偏好和态度发生了改变。
(3)家庭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提高。
(4)出生率的下降。
(5)离婚率的上升。换言之,出生率下降导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上升,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使孩子的出生率下降。
(6)工作机会的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女性尤其是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是比较高的,近些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相当一批已婚女性在市场生产率正在上升或者处于较高水平的年龄上,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所谓的“全职太太”或“全职妈妈”。
从实践中的情况来看,导致这些母亲放弃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导致子女的教育压力过大。
4.老年人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总的来说,劳动者的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工资率和养老金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老年人的工资率与过去比是在不断提高的,而工资率的上
升既有可能带来收入效应,也有可能带来替代效应。玛瑙石
其次,养老金福利上升对于退休年龄的影响却完全不同。
在实践中,由于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而且社会保障福利的实际提升速度超过了工资,这些都强化了尽快退休的吸引力。
再有,私人养老金计划的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加剧了上述效应,随着参加私人养老金计划的老年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大,对劳动者提前退休的刺激也进一步增强。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理论
一、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对企业来说,增加一个工人是否有利可图,取决于增加的收益是否大于增加的成本。
例如,如果市场工资率是每小时5元,产品市场价格是每单位0.5元,那么只要新增加一个工人能增加10个单位以上的产量,企业就愿意用这个人,反之,则不会增雇工人。
公司法人的责任在经济学中,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被称为劳动力的边际实物产出(MPL),简称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劫怎么玩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将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劳动经济学通常把劳动力视为可变要素,把资本(或土地)视为不变要素,以便用抽象方法研究追加劳动后的经济后果。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边际产出量最终将要下降,并不是因为新增加的工人本身技术较差,而是因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资本变得相对短缺,生产过程本身无法容纳这些多劳动力。(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收益(MRPL)(简称劳动力边际收益)定义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MPL)类似,但它所反映的是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收益增量,而不是劳动力边际产出量所表示的产品增量。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的价值量,即前者是后者的货币转化形式。
在劳动力边际产出和相应的劳动力边际收益之间就有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算术关系,即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或MRPL=MPL·P。如果一个新增加的工人增加了4个单位的产出,单位产品的价格是5元,则此时边际产出量=4个单位产品,劳动力边际收益=4×5=20元,若价格是6元,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就成了24元。
图11-6是一条典型的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同时也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D)。由于实物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必定造成收入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它的形状也同样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它的高度取决于决定边际产出量的所有要素(资本数量、工人的技术和动机)以及产品的价格。如果单位产品的价格较高,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就会成比例地向上移动。企业是否增雇工人主要取决于新增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收益增量能否超过因雇佣他们带来的成本增量。如果劳动力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工资率(W)就是新增加一个工人的雇佣所产生的成本,又称劳动力的边际成本。
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MRPL>W时必然会增雇工人,一直增雇到最后雇佣的一个工人的MRPL=W时为止。
再强调一次,不论工资率如何,利润最大化的雇佣水平都是由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上MRPL=W的那一点所决定的。
两个非常重要的情况:
第一,在短期中,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二,因为工资率与企业愿意雇佣的人数,劳动力需求曲线应是下倾的,即斜率为负,这就
是说,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的下降部分。
二、长期劳动力需求
分析可以看出,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增加。所以,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走向,因此也只能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