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征婚解析中国独有的第三次单身潮
爱征婚解析中国独有的第三次单身潮
摘要: 当专家宣告中国正进入第三个单身高峰时, 部分沿海城市已经迎来了第四次单
身高峰, 一个庞大的单身体已经在社会累积形成一股单身潮流。这次单身浪潮有着区别于前两次单身流潮的特点小名女, 也有着形成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原因。
第三次单身潮的具体情况
据爱征婚提供的数据显示,新中国上个世纪出现过两次“ 单身潮” , 第一波是在19505, 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形成了一股波及全国的离婚风潮。很多人因为这部法律, 解除了父母之命的形式婚姻。那个时期的离婚率至今都是最高的, 1953年全国离结率在53%左右。这次单身危机中单身男性居多。通过组织帮助等手段,1953, 单身危机基本得到了解决。
上世纪70年代末, 第二次单身潮来袭: 大批“ 知识青年”返城, 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其中主要的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 恋爱成家, 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 宁肯单身也不愿“ 下嫁”。通过组织介绍, 以及每隔一段时间就搞的联谊活动, 人们的交友圈子逐渐扩大, 大约持续至1985, 这次危机基本解决。
这两次“ 单身潮”, 只是局部的震荡, 集中在一些特定人。在这次新一轮的单身潮中, 传统的因为离婚和丧偶而单身的情形正在减少, 大量增加的是因为晚婚、独身或者性取向多元化而导致的。即便在离婚的体中, 之前的政治和历史因素大为减少, 更多的人是因为婚姻生活不协调而离婚, 闪电离婚和走高的离婚率, 正在冲击着婚姻本位的价值观。“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加上人们把婚姻的神圣性的祛除, 导致了一场真正的单身潮的兴起。”
这次单身潮还出现了“ 未婚人口老龄化”与“ 离婚人口年轻化”并存、未婚率和离婚率逐渐上升的现象。上个世纪对单身的定义还仅限于那些适婚大龄未婚者, 称谓里充满了对独身境况的焦虑和对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向往; 现在“ 单身”一词已经与“ 贵族”挂上了钩, 自信、优雅、不羁成了这种生存状况的形象特性, 其优势, 在于无牵无挂, 在于无所羁绊, 放开手脚就可拼。于是在职场上, 单身身份成为更专注投入工作的前提魔兽字体怎么改; 在生活方式上, 单身亦成为自由奔放的代称。有人活得潇洒, 旁人往往判断他是单身, 事实上人们把单身视作一种挥洒的生活姿态的替代, 在这种语境下, 单身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从中折射出一个信息, 人们对婚姻身份的持有态度正在日渐改变。
第三次单身潮的特点
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
与以往主要由社会客观因素造成的单身危机相比, 如今的单身最大特点在于, 很多人是“ 主动单身”。随着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许多人是出于对情感婚姻质量更加看重, 不愿意轻易凑合, 所以选择单身。
不婚族、晚婚族的增多, 也令青年人对适婚年龄的焦虑感逐渐减少。”现在的青年解决单身问题形式也更加多样、时尚。如单身俱乐部、酒吧交友、单身旅游团等都是时下流行的方法。
表达父爱最感人的短句爱征婚情感专家吴振琳认为: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很多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必需的, 单身已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选择。”很多青年人不是不着对象, 而是不想婚恋, 所以才出现了父母着急、子女不以为然的状况,个人的危机程度很轻, 周边乃至社会的危机感更重。如今的单身与其说是危机, 不如说是婚姻观念的进步。如果非要说是“ 危机”, 其实也是旁观者———父母长辈的心理危机。这种旁观者单身危机的实质其实是: 在社会转型、个性张扬的大背景下集成测试, 面对诸如单身增加这类前所未有的现代性景观, 社会应对乏术、心理过于慌张。
完美主义者及“ 三高女”现象
完美主义者一般自身条件都比较好, 先天带来的优势让她们对身边的人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期望达不到就宁缺毋滥, 这点主要体现在“ 三高女” (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 身上。据东莞各大婚介机构登记显示, 单身贵族”男女比例竟然高达23甚至12,位居“ 难嫁榜”榜首的是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的教师、律师、外企白领等七种职业的女性。
三高女”为什么难嫁? 她们受传统“ 男高女低”观念的影响, 希望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性作伴侣, 所以一般择偶眼光高, 挑学历、挑人品、挑经济、挑地域、挑相貌。而大多男性对这种三高女士望而却步。“ 三高女”所喜欢的人, 往往因为自己学历太高而被拒之门外, 喜欢她们的人自己又看不上, 于是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另外,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高女”为了能在主流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得不全力以赴, 经常加班加点, 缺少与社会交往的机会, 尤其是和同年龄层交往的机会。
宁缺勿滥”是“ 三高女”的爱情观, 既然不到合适的, 那还谈什么婚姻? 要就最好的”,这是一句标语, 一句格言, 也是一个咒语, 围棋棋盘共有几个交叉点一个魔戒, 将她们拦截在婚姻的门外。
六成人无适婚对象
对于保持单身的最主要原因, 爱征婚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人表示是“ 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 看来大多数单身女性并不是不想结婚, 而是仍然在“ 挑剔选择”中。值得注意的是, 有接近4%的人表示单身是因为“ 性取向”, 或许女同性恋在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从中粗略看出。
第三次单身潮出现的原因
爱情观的变化
现代人的爱情观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只求曾经拥有, 不在乎天长地久, 缠得太紧会扼杀爱情, 朝朝暮暮都守不住, 何况相隔遥遥呢, 不要让爱情经受考验, 爱过就抛在身后, 追不到, 就赶快放弃, 爱情也需要竟争, 情感的付出应该对等, 为了前途放弃爱情可以理解, 爱情在一生中随时都可能发生, 请给彼此自由发展的空间, 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 爱情需要物质基础。眼下还流行一句话: 好女人独身, 好男人结婚。试婚不结婚, 独身不独居, 风流不下流, 喜新不厌旧。这些爱情观与过去的“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观相差甚远, 而正是这些观念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神圣的婚姻。
性观念的转变
随着人类的进步及社会的开放, 传统的性观念正受到西方性自由文化的撞击而被削弱。今年在广州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性文化节。性文化节的举办, 表明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国人, 精神上也有了多元化人性化的追求, 开始关注自身感受。这是人本思想的回归, 也是性文明、性道德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性观念不再是中国人道德上的规范。上海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是69%, 而广州是中国最为开放的城市, 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达86%“。非婚内”的交往也可以达到过去人们对于婚姻的需要, 如婚前性行为等, 婚姻的必要性对于现在的人们已大大降低。
结婚成本太高
婚姻成本的的大幅上升, 是单身潮出现的一个直接原因。在看得见的经济成本方面, 最早的“ 三大件”可能只是人们几个月的收入, 而现在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多倍到几十倍。以广东为例,2002年全省的平均房价还只是3500元每平方米左右,而最近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该省加权平均房价为上万元每平方米。至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房价大幅增长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还有装修、汽车、家电, 如果决定要小孩, 培养成本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些都只是看得见的成本, 还有看不见的成本———没有家庭的束缚。
离婚率上升
离婚率的高涨也警示着还未跨入婚姻城堡的人们: 婚姻并不是幸福的源泉。现代人对婚姻的永恒观念变淡, 诱惑也越来越多。在我国, 经济发达地区的离婚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在离婚率如此高的情况下, 许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另外, 琐碎的家庭生活也让一些人害怕。即便是幸福的家庭, 做饭洗衣是做不完的家务活, 孩子从小到大、入学入托、就业结婚是说不完的话题, 这些足以让一些年轻人产生畏惧感, 站在城墙外, 就是不敢进围城。
社会的竞争压力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了家庭价值实现的前头, 也酿成了今天中国的第三次单身危机。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压力增加。很多年轻人忙着求学挣文凭、寻好工作拼命挣钱、发展自己的事业, 等到有时间关注个人的恋爱婚姻问题时, 通常已经进入了事业的稳定期, 也错过了最好的、最有激情、有“互换灵魂 感觉”的年龄段。
单身潮是好是坏
单身潮”不是我国的独特现象, 而是全世界的一个趋势, 国外亦有研究称这种现象为“ 逃避主义”。今天的德国, 6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属于“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类型。喜欢以统计数字作为论据的德国人展开一张图表, 单身家庭的数字这几年来直线上升, 其中三分之一的单身在35岁以下。像柏林、汉堡、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单身家庭高达60%。以柏林为例, 生养孩子的传统式家庭在19912001年间减少了30%, 几乎每两个公民中就有一个在单身过日子。
目前我国单身者有很多不是被迫的, 而是自愿的, 至少是“ 自作自受”的, 单身生活对于这些人自己来说, 不是什么“ 危”, 而是“ 机”, 是更多机会和机遇。因为单身, 有更多的选择和更自由的生活, 正因为不愿意失去这些, 才坚持这种生活方式, 拒绝为结婚而结婚。
至于那些想结婚、却又不到合适对象的“ 单身”们, 也很难说是完全“ 被迫”。爱征婚工作人员说道:“事实上, 择偶标准从来都是相对的, 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接受一个不完美的选择。”那些高素质的未婚男女, 绝对具有足够的智商和理性来理解这个道理, 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将就凑合。这种坚持本身, 一方面是结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强, 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独立的基础和本钱, 有条件才能如此“ 任性”。至于那些真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不到结婚对象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况任何时候都有, 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现象。
不可否认因贫富分化, 中国单身现在出现了剧烈的分层, 高层单身出于主动选择, 认为这是一种新的“ 正常”生活方式; 底层单身则主要是迫于物质和身份限制, 比如疾病、贫穷, 这是永远沉淀在社会底部的现象。无论在中国城市还是农村, 下岗工人、进城民工等正在遭遇新一轮被迫的“ 单身”危机, 远远超过婚龄的青年, 却因无法到愿嫁娶的人而导致了其生活质量的恶化, 这部分人的生存状况不容忽视。
对于社会来说, 大规模的单身, 确实存在某些“ 危险”, 其中最直接的, 是人口结构的危机。中国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年轻人口本来已经呈现骤降趋势, 如果这一代人中结婚率低, 不生儿育女, 下一代人口又会减少, 可能形成人口年龄结构倒置, 年轻人口不足。另一方面, 这种大量单身的存在, 可能导致情业的泛滥, 如果处理不当, 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
时至今日, 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 一般来说, 有家庭的人, 更倾向于稳定的生活, 而单身者可能倾向于随意变换生活内容, 因此, 单身增加, 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 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动摇,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但这种“ 危险”, 也不是不可能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化解。比如发展各种自发社团、兴趣团体等来满足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