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心脏传导系统讲解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01窦房结1位置和形态窦房结(sinuatrial node)多呈长梭形,也可呈椭圆形和半月形,大小为14.1mmx3.6mm×1.1mm。与成人比较,婴幼儿的窦房结相对较大,位置略低。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约距心外膜1mm。窦房结长轴与界沟平行,头部朝向前上方,尾部伸向下腔静脉口。
窦房结的位置与窦房结动脉的行程有关,窦房结动脉顺时针绕上腔静脉时,窦房结常靠近界沟上端;窦房结动脉逆时针绕上腔静脉时,窦房结偏右下方。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产生的冲动经结间束传至心房肌和房室结。手术时应避开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区,以免损伤窦房结和窦房结动脉。
2组织结构 窦房结表面由薄层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包绕,内侧与心房的心肌层相接。窦房结主要由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少量浦肯野纤维构成,这些细胞之间有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支架。窦房结中央有窦房结动脉穿行。窦房结内有丰富的连续型毛细血管和无髓神经纤维。
3特殊分化细胞 在光镜下,窦房结的细胞分布由中心向边缘可分为动脉周围、中央和外周3区。
1. 动脉周围区:由起搏细胞和少量移行细胞构成。起搏细胞围绕窦房结动脉呈环行排列,从头部延续到体部,进入尾部后消失。在窦房结头部,移行细胞与工作心肌相连。
2. 中央区:此区范围最大,主要由起搏细胞构成。起搏细胞体积较小,成团分布。起搏细胞团之间有起搏细胞束相连。起搏细胞团被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分隔成小团,每个小团由多个起搏细胞组成。在中央区的周围可见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相延续,这些移行细胞对起搏细胞起保护作用,并可协助起搏细胞的功能活动。 3. 外周区:主要由移行细胞组成,也可见少量浦肯野纤维。移行细胞呈放射状连接中央区的起搏细胞和周围的工作心肌,或与浦肯野纤维相连。移行细胞大小不一,形成小束或团,伸人工作心肌中。起搏细胞与窦房结动脉内膜下平滑肌接触,起搏细胞与起搏细胞、移行细胞与移行细胞、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移行细胞与浦肯野纤维相互连接。起搏细胞不直接与心房工作心肌接触,但移行细胞可直接与心房工作心肌连接。起搏细胞之间的连接属幼稚的未分化连接,主要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连接。在移行细胞之间和移行细胞与工作心肌之间,偶尔可见到缝隙连接和发育较完善的闰盘结构。
窦房结表达连接蛋白40、连接蛋白43和连接蛋白45等缝隙连接蛋白,其中以连接蛋白43为主。缝隙连接蛋白主要表达于窦房结的外周区。窦房结中央区主要有起搏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呈阴性。在起搏细胞与起搏细胞、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以及移行细胞之间无连接蛋白43表达,只在移行细胞与心房工作心肌之间有表达。这表明,移行细胞与心房工作心肌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烫发技术淘宝运费险4致密纤维支架 窦房结内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致密的纤维支架。在动脉周围区,胶原纤维支架与动脉外膜的纤维组织相连。在中央区,大量较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与窦房结动脉的长轴平行排列,并发出许多细小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胶原纤维网,包绕中央区的起搏细胞。在外周区,胶原纤维和中央区的胶原纤维相延续,呈放射状分隔移行细胞,并与工作心肌间分散的胶原纤维相连。除胶原纤维支架外,纵横交错的移行细胞也构成网架,起搏细胞位于这两种网架中,这是起搏细胞与移行细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的组织细胞学基础。
胎儿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略多于工作心肌间的胶原纤维,但明显少于成人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出生后,窦房结内的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这与窦房结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及生理起
搏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胶原纤维的动态平衡是起搏细胞的起搏活动达到最佳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窦性心律失常的部分原因可能由于窦房结实质细胞失去了纤维支架与其联系和稳定作用。
qq空间的背景音乐怎么弄5年龄变化 胚胎早期的窦房结是由排列紧密的细胞和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起搏细胞和移行细胞不易区分。胚胎发育至第12周后,窦房结的细胞在窦房结动脉周围大量增殖,同时出现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互相连接构成纤维支架。窦房结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工作心肌细胞。在新生儿,起搏细胞和移行细胞散在分布。出生后1~2周,窦房结内各组织成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光镜下可明显区分各部分的特征。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分化,起搏细胞集中分布于窦房结动脉周围,移行细胞多分布于窦房结的外周。在窦房结边缘,移行细胞与少量心房肌混杂。
随着出生后的发育,起搏细胞的生理和生化代谢发生成熟性变化,在功能上发育成起搏细胞。起搏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起搏细胞周围有一些移行细胞网架围绕。移行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变为长梭形,细胞内肌丝束比起搏细胞多,细胞间可出现缝隙连接等。从儿童期开始,起搏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从10~20岁,细胞可减少60%,减少部位主要是在
窦房结动脉周围。20岁以后起搏细胞继续缓慢减少。起搏细胞减少的同时,移行细胞明显增多。窦房结内间质的发育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岁婴儿窦房结内间质很少,从儿童期开始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的纤维支架开始迅速发育,支架随年龄增长而增粗,起搏细胞逐渐被包绕在纤维支架中。
成都好玩吗18岁开始窦房结内间质逐渐增多。40岁后随年龄增长,窦房结细胞逐渐减少,间质相对增多,可开始出现间质纤维化。因此,40岁被认为是间质年龄变化的生理界限。窦房结的脂肪组织从18岁开始出现,脂肪从窦房结的心外膜侧或从窦房结动脉周围向窦房结内延伸,并侵入窦房结的内、外神经和神经节内。窦房结的脂肪浸润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6血管和神经 血管:窦房结由窦房结动脉供应血液,很少见到较大的伴行静脉,有细小静脉和丰富的连续性毛细血管。窦房结的静脉注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 神经:窦房结内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周围。在窦房结周围存在许多神经节细胞,窦房结内也可偶尔见到。按其含神经递质的不同,窦房结主要有肾上腺能神经纤维和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并有肽能神经纤
维。肽能神经纤维主要分泌神经肽Y,并分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神经营养肽等。窦房结区的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周围工作心肌区。
02结间束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如何传至房室结,长期存在着争论。研究资料表明,心房的一些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这些心肌细胞与窦房结和房室结联系,称为结间束(internodal tract)。也有学者认为,在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存在着具有一定构造和功能的传导束。结间束中除含有心肌细胞外,也含有浦肯野纤维和少量混杂的移行细胞。窦房结产生的兴奋通过结间束到达心房肌和房室结。结间柬有以下3条。
1前结间束(anterior internodal tract)又称Bachmann束(Bachmann's tract),起自窦房结前缘,向左分为上结间束(superior internodal tract)和降支(descending branch)。上结间束至左心房,降支经卵圆窝的前方下行至房室结上缘。
2四大名绣中结间束(middle internodal tract)又称Wenchebach束(Wenchebach's tract),起自窦房结的后缘,向右、向后绕上腔静脉,进入房间隔,经卵圆窝稍前方下降至房室结上缘。
3后结间束(posterior internodal tract)又称Thorel束(Thorel's tract),起自窦房结的后缘,经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下行,在冠状窦口稍上方至房室结后缘。 交通事故分类
03房室结1位置和形态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为扁椭圆形结构,大小约6mmx3mm×1mm,呈矢状位,位于Koch三角的心内膜深面,右侧有薄层心房肌覆盖。房室结表面的心房肌内可含有James旁路束,大部分心肌止于三尖瓣隔侧尖的基底部。
房室结距冠状窦口约5mm,距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4mm,向上距Todaro腱附着点约1mm,向前距室间隔后缘约4mm,距右心房侧心内膜约0.5mm。房室结的左侧面与下缘紧贴右纤维三角,房室结形状与右纤维三角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房室结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通过房室束及其分支传至心室肌,从而在心房收缩后引起心室收缩。
在Koch三角深面,房室结、结间束末端和房室束起始部构成房室交界区(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region)。按结构分布,房室交界区可分为房区、结区和束区。房室交界区是窦房结的冲动从心房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并且房室结是次级起搏点,故许多复杂心律失常发生在此区。作心脏瓣膜置换术时,须注意避免损伤此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