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传承
作者:张 雁
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8期
张
雁
枣梆,因其以“枣木”做梆击节伴奏而得名,是鲁西南地区独具特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山东菏泽、郓城、梁山、巨野等地以及河北、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区,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高亢激昂、委婉活泼,板式丰富多变,剧目中的人物充满了扶正惩恶、清正爱民、侠胆义肠、尊老等传统美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一、枣梆的历史渊源
枣梆,原名“本地(zhao)”( 为人造合体字,意为“山西人”,旧时山东人称山西人为“(zhao)子”,山西人称山东人为“侉(kua)子”,都含有讽刺、不敬之意。)系山西上党梆子流入山东菏泽后,受当地方言及音乐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是山西上党梆子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与山西商人有着重要
的关系。
早在同治、光绪年间山西的梆子腔即随着山西商人而名扬全国了,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地山西梆子盛极一时,可以说有山西商人的地方就有山西梆子的表演,当地的会馆、戏院、茶楼都是山西梆子上演的良好舞台。山西商人在山西梆子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戏曲志· 山东卷》中记载:“山西上党梆子传人山东,是通过晋商在山东做生意时携带戏班为媒介促成的。据说约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山西典当商人将他们家乡流行的地方戏曲,传到了鲁西南的郓城一带,但当时只有清唱,没有化妆演出。光绪初年(1875)晋东南有个上党梆子‘十万班’,在郓城、菏泽等地流动演出一年之久,才返回山西,在这一带留下深刻的影响。十万班离去不久,上党梆子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来到方庙(原属郓城县,现划属梁山县)与南旺(位于汶上运河畔,与嘉祥县接近)之间,正式收徒传艺,这里便成了枣梆的发祥地”。由此可以推断:山西商人在枣梆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另有史料记载,亦印证了这一推断。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枣梆”一节说:“‘本地’系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简称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 山西省卷》前言中论述:“山东有一种戏,是上党梆子发展过去的。它不仅
传统剧目与上党梆子相同,其唱腔也几乎完全一样,而且过去有些上党梆子名艺人,如:州底老不香(艺名。阳城郎山人)就是在山东戏中出的师”。
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1979年)中详细记录了山西上党梆子传入鲁西南的情况:清代光绪初年(1875年至1884年),山西遭到灾荒,一些职业戏班多往外省谋生。有一个上党梆子的十万班(山西壶关县的戏班)来到了鲁西南的郓城、南旺一带演出了一年多,给这一带的观众留下了好的印象。不久,便有山西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到郓城、南旺之间的双庙、邬官屯来传艺,成立了梆的第一戏班,名义盛班。其所授生徒,多为山东本籍,而所唱声调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上党宫调”、“泽州调”, 因其产生于古上党郡(今晋东南地区)而得名,是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独具特的一个声腔剧种,过去兼演“昆梆罗卷黄”, 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以梆子戏为主,有些剧团兼唱些皮黄。1934年,泽州艺人赴太原演出,曾被称作“上党宫调”,上世纪50年代左右更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分为潞府派和州底派,潞府派豪迈奔放,以十万班为代表,州底派则稳健委婉,以鸣凤班最富盛名。后两派逐渐融合。唱法上男女同腔同调,男腔用假声。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的表现手法,侧重唱念工夫。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
二、枣梆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上党梆子“十万班”的到来,上党梆子这个外来剧种便在鲁西南生根发芽了。1871年左右郓城县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义盛班”成立,从此,“围鼓清唱”搬上了舞台。1915年,艺人吴凤珠(旦,艺名小板)创办科班,培养了许多演员。1925年,随着河北大名等地一批上党梆子演员加入班社,枣梆的表演及剧目都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枣梆剧种也得到新的发展。之后,科班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其活动以鲁西南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抗战时期,很多戏班被迫解散,直到1946年,以郓城于庙村“游击剧团”为标志的专业枣梆剧团建立,至此,枣梆的发展进入了专业剧团的发展时期。1956年,已有“菏泽人民剧社二组、郓城县文娱剧社、梁山县大众剧团”三个专业枣梆演出团体。期间,枣梆剧团被迫改唱“京剧”,易名“菏泽地区京剧团”,直到1975年才又重新恢复,1980年正式更名为“枣梆”。八十年代左右,由于戏曲市场的低迷,枣梆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各地的枣梆专业剧团相继撤销,业余剧团也越来越少,目前,全国仅存“菏泽市戏剧院枣梆剧团”这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号称“天下第一团”。枣梆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当地音乐特征及人文特征的声腔剧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有其母体上党梆子的某些特征,但已差别较大。
霍金斯的死亡过程30秒吓人 三、枣梆的艺术特征
唱腔
枣梆的唱腔既粗犷健壮、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与其它剧种的显著区别在于“拖腔”。枣梆男女都用真假嗓结合的方法,真嗓吐字、假嗓拖腔,拖腔可翻至八度或十一度(有时达到十五度)形成假嗓的“立嗓”。拖腔可在句中也可在句尾。旦角和小生用“咿呀”,老生先“哎”后“啊”,黑、花脸则先“呀”后“讴”,故当地人称枣梆为“咿呀”腔。枣梆的行当唱腔主要分为三种:小生和旦角是一种唱腔,老生、花脸则各为一种唱腔。
曲牌板式
枣梆属于板腔体唱腔结构,有较为丰富的曲牌,丝弦曲牌有[降香牌]、[拾番子]、[肚里痛]等十四、五个,唢呐曲牌有[倒春联]、[滴溜子]、[唢呐皮]等近二十个。由于受当地民间音乐及戏曲的影响,有些曲牌与上党梆子曲牌虽在旋律骨干音上仍保持一致,但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枣梆是梆子系统板腔变化体的剧种,有丰富的唱腔板式。主要板式有:[流水板]、[二板]、[尖板]四大类,另外,还有一些专戏专用的板式,如[奉曲调]、[娃娃调]等。
音乐
枣梆音乐一般采用七声雅乐音阶,第IV级音“1”音出现较多。主音为“5”,大多数唱段多为徵调式(偶尔出现宫调式),中结音常为“1”、“6”或“3”,最后的主音则必须落在“5”上。受现代作曲技法等影响,枣梆的一些新创剧目如《走出大山》、《鸳鸯歌》等唱段都以1音结束,具有宫调式性质。
枣梆的旋律以跳进和递降为主,往往在八度以上的大跳或直接唱出较高音以后,旋律即平稳递降下行。这种大跳与小跳、级进的间插进行,使唱腔呈现出高亢奔放、跌宕起伏的特点;枣梆唱段的调高以C调为主,偶见D调(新创现代剧目),常根据角行当常用的音域音区来选择合适的调高进行演唱。
剧目
枣梆今存传统剧目仅有七八十出,经常上演的仅有四十余出。基本剧目通称“老八本”,包括《彩仙桥》。枣梆的剧目大部分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有《荐诸葛》、《连环计》、《骂曹》等;取材于杨家将的有《天波楼》、《董家岭》、《提寇》等;取材于梁山英雄故事的有《坐北楼》、《时迁打铁》、《翠屏山》等;还有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剧目,如《珍珠塔》、《五花马》和神话剧《无底洞》、《雷峰塔》等。另外,还有一些生活小喜剧,如《打城隍》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还有一些褒贬社会生活的现代戏,如《白毛女》、《牡丹向阳开》、《生儿容易养子难》等。
角行当与表演程式
枣梆的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艺术特点,生、旦、净、末、丑各行,表演程式互不相同。旦行讲究:“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风摆柳”。各行当出手的具体要求是:花脸过顶,红脸齐眼,武生齐
眉,小生齐口,老生齐肩,旦角齐胸,武丑齐腹。表演上颇为讲究。枣梆早期的行当分工并不严格,无专门的丑角演员,后不断发展完善,已具备完整的行当分工,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生行有“大红脸、架子生、武生、秀生”;旦行有“青衫子(青衣)、红衫子(花旦)、二小旦(闺门旦)、老旦、彩旦”;净行有“大花脸、二花脸”;末行有“白胡老外,或称‘外脚’”;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小丑”。
伴奏乐器及乐队编制
枣梆的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最初的伴奏乐器为:头把(锯琴,亦称唧唧唧)、二把、三把,俗称“老三把”,都为丝弦乐器。头把、二把音较为尖锐明亮,以演奏主旋律为主,三把音则较低沉暗淡,在演奏中处于低音伴奏位置,衬托主旋律。建国以后,文场里增添了二胡、琵琶、笛、笙、板胡、三弦、扬琴、唢呐等来弥补“老三把”表现力之不足;武场打击乐器增加了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小钹等,与京剧及山东梆子等兄弟剧种大致相同。蜻蜓的蜻组词
四、枣梆的传承及其发展
随着现代化娱乐媒体技术的冲击,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国家对于这些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加紧保护、加快传承”的呼吁,并制定了相关法律约束和一定资金扶持,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然整个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这些传统艺术面临着灭亡、失传的窘境。
什么跑步机好枣梆目前仅存“菏泽市戏剧院枣梆剧团”这唯一一个专业演出团体,而且近年来观众数量急剧萎缩,一些演出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表演技艺无法传承,演员青黄不接,剧团运作经费困难等等。
为了保护好枣梆这一全国稀有剧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加大对枣梆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剧团各项设施条件,并为枣梆的发展提供平台,在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中,给枣梆表演一席之地。其次,应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大力培养枣梆接班人,使枣梆艺术后继有人。再次,做好枣梆录音、影像资料的挖掘、整理、保存工作,使经典及新作传承下去。另外,还应注意剧目创作的时代性,任何艺术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枣梆亦不例外。应多创作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的应时剧目,以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唯有这样,枣梆这一稀缺剧种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此文系2011年度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枣梆与上党梆子的渊源关系及发展状况考”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056。
参考文献:
患得患失怎么办 1.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栗守田主编:《上党梆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牛玉新主编:《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年。
好听的古风名字 张 雁: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李 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