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企业公派留学工作实践探索
32
作者简介:蹇玥(1990- ),女,汉族,重庆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近年来,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应大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培养造就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公派留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通道,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拓宽了国际化视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也是我单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本文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对公派留学人员的选拔、派遣、在外管理和回国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梳理总结实施成效,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一、广开宣传渠道,加强对公派留学工作重视
出国留学人员开阔了国际化视野,接触了新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留学回国人员还可促进单位与国外大学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模式,应加大对公派留学人员的政策倾斜
与支持。自2010年起,我单位已开展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近年来更是加大对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保持平均每年2名公派出国人员规模,提出加强公派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统筹考虑选拔、派出、管理、回国等各环节,做到派出前有指导和要求,派出后有跟踪和检查,回国后有考核和鉴定。充分利用单位内部技术讲座等平台,宣贯单位公派留学政策,同时积极邀请公派留学回国人员讲学授课,交流国外相关领域技术经验,也分享公派出国留学生活体验,助力于青年科技人员与国外高校的积极连接,对单位公派出国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建立公派出国留学渠道信息库,资源共享,加强与国际高校的连接。
二、建立公派留学候选人库,提高选派质量
我不配周杰伦结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统筹规划未来3-5年内需派出培养的重点专业、重要人员类别、拟建立相关联系的国外重点学校及研究机构等,围绕重点学科、核心专业和中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重点科研任务、重点工程领域的需求,提前规划,精准控制,建立公派出国留学候选人库,并进行滚动更新。纳入所预备库的后备人选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外语学习与考核,并提前申请外方邀请函。
公派人员后备人选由基层选送经所综合评定形成,各基层单位上报人选及研修方向,所成立考核评定小组对上报人选进行打分和排序,打分标准将涵盖个人资质、综合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出国学习进修方向、发展潜力、学习计划可行性、品德修养
等多方面,最终确定预备库人选。结合所技术发展,对预备库人选每两年进行重新核定与排序。
三、科学制定任务目标,确保留学工作成效
为落实项目推进成效,切实提高留学人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单位技术创新目标,应围绕单位主营业务发展规划,聚焦科研生产任务需求,结合重点选派专业领域,明确出国留学目标,科学制定学习任务。对留学人员学习计划与单位发展需求的契合性进行审查和把关,同时加强对候选人拟赴的国外留学单位、导师/合作者资质和水平的审核。加强与留学人员及其所在部门的沟通,提前部署,合理安排工作,协调工学矛盾。协助公派留学候选人及时获取信息、完成英语培训及考试、顺利办取签证,积极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及时进行检查和督促。同时与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签订《出国留学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出国留学目标,并规定每3个月向单位提交研修报告及国外合作者鉴定、回国后的考核标准等事项,由管理责任人对留学人员提交的研修报告及鉴定意见进行认真审核。
四、加强留学期间海外监管工作,以人为本
加强海外留学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尤其是思想管理。公派出国人员代表着国家和单位的形象,并且是国外间谍组织紧密追踪的对象,应严格管理,杜绝泄密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每年在公派留学人员出国前,人力资源部门都将组织专门的外事纪律培训及领导谈话,强调出国留学人员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性,认真做好形势任务教育、安全保密教育和外事纪律教育等,履行好安全保密的相关管理程序。
台风级别
在外学习期间应建立出国留学人员研修考核制度,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深入研究,切实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为回国后更好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加强单位管理部门的关心,单位不仅要加强留学人员的研修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留学人员的生活及家庭等情况的关心,使之在国外能安心的学习。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作为管理责任人可通过、邮件等方式,定期与留学人员联系沟通,及时关注和了解其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督促其按时完成留学学习计划中的各项内容,提醒其做好保密教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对留学人员的学习计划、内容等进行调整,并对后续的学习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五、严格留学考核评估,促进学习成果转化
为更好促进留学人员完成学习计划,应对其(下转第34页)
摘 要:本文对公派留学人员的选拔、派遣、在外管理和回国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结合本单位管理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以期通过抓住现阶段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契机,做好本单位公派留学工作,提高公派留学效益,吸引留学人员回所工作,从而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关键词:公派出国;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
航天企业公派留学工作实践探索
蹇 玥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74)
34
(上接第32页)
2022年放假留学成果进行严格考核评估,留学人员回国后30天内,应向单位提交一份详细的留学情况总结报告,单位对照派出前制定的留学计划,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鉴定,同时安排留学回国人员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或前沿知识分享。留学人员回国后的一年内,会同留学人员的工作部门领导,跟踪考察留学人员的工作、学习情况,主要考察留学人员的知识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及工作绩效等。同时留学回国人员在第一个履职年度结束后填写履职情况总结。
留学人员在外学习期间增强了国际意识、拓展了国际视野,并且了解了国外在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因此应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作用。单位应为留学回国人员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安排其开展和国外所学相关的科研任务、项目和课题,促进所学知识的转化。其次制定有关向优
学霸隐藏式骂人秀留学回国人员倾斜的政策,在科研基地建设、设施和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资助,为留学归国人员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开发、成果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培养他们在科研技术领域的带头作用,让他们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六、结语
经过十年来的工作实践探索,我单位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队伍,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具备国际化视野,是我单位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其中多已成为研发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技术职务,对单位相关技术领域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推动作用。公派出国人员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周期管理,我单位在多年管理实践中总结了一定经验,助推我所高层次人才培育,为单位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为什么教师节定在九月十日[1]娄玉英.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的管理与收益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26): 26-27.
[2]陈昌贵.1978-2006: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走向[J].高教探索,2007(05):30-34.
[3]张秀敏.我国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
[4]费克文,吴俊文.我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政策现状与特点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5,26(05):55-59.
会正能量。
最后,短视频引导,营造良好传播氛围。抖音、vlog成为新媒体的宠儿,利用短视频的优势传播中国精神,丰富中国精神的传播形式,符合受众口味,促进中国精神的传播氛围。
(三)创新传播机制,打造中国精神传播的良性互动
新媒体传播中国精神日渐趋于普遍,为了在现阶段扩宽中国精神的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机制。坚守新媒体传播中国精神的规范,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传播手段,打造良性的互动机制。
可以借助平台传播的过程中设置“参与中国精神话题讨论,为你的爱豆助力”或“参与中国精神话题讨论,就有机会以你的名义为贫困山区送爱心”,迎合受众的口味,例如湖南卫视热播的综艺《快乐大本营》正在实施爱心脸盆计划,利用综艺节目玩游戏的形式,获胜的一方将作为爱心人士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爱心脸盆。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兴国强国之魂,因此,传播中国精神是重要的一环。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中国精神,对于切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由灌输式到启发式,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
中国精神的传播由理论的灌输转向启发式的思考,有利于将传播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媒体发布典型事例或者中国精神话题后,会引发不同受众的讨论,也会有不发表评论的受众在评论区观望,中国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
中国精神的内涵不仅具有中国特,其中许多价值观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中国精神的内涵在受众的讨论中不断丰富,也更加贴切。
(二)由单向到互动,增强众参与性
纸媒传播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得不到众的反馈,而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针对性的反馈,有利于更好的改善中国精神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新媒体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够超时空地把人们连结成一个交互沟通的网络,使得每一个人从作为个体的存在,经由互
联网与其他无数个体的人聚合从而扩展为体或共同体。[7]
向传递到立体互动,由众的低参与度到众之间交流、众与媒体的交流、媒体之间的交流。使中国精神的传播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了众参与中国精神讨论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互动模式。
(三)由媒体呼吁到众共鸣,切实凝聚中国力量王昌龄
没有众的凝聚力,就没有中国精神的有效传播。中国精神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呼吁和众参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媒体呼吁中国精神内化于众的自发传播心理,将传播心理外化于行动,中国精神的传播才是有效的。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效传播中国精神有利于切实凝聚中国力量。得到受众认可的新闻消息,受众才想要有传播的欲望,单纯的媒体呼吁不能到传播的效果,受众自发传播,自发讨论,才能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网络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中国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效传播中国精神,凝聚社会力量,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邹诗鹏.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N].光明日报,2012,11.[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3]胡昱晖.新媒体的泡沫经济[J].广告人,2007(12):145.[4]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5]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
出版社,2004:112.[6]周凯.新媒体的晒起与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J].青年记者,2012(30):86.[7]金民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方向[J].党建,2011(12):3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