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自贸区时代中国_东盟农业合作的困境与转型_胡超
收稿日期:2014-0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障碍及解决机制研究”(71363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研究”(13YJC700043);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研究”
(KT201101-07)。作者简介:胡超(1981-),男,湖北钟祥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国际分工研究。
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困境与转型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
要:农业合作对中国-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目前中国-东盟各国的贸易结构的角度来
看,存在贸易对象和农产品种类集中,初级产品比重高而加工品比重低的非均衡发展等问题。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开始面临“关税削减”等制度红利消耗殆尽,后续制度供给不足诱致非关税壁垒高企的合作困境。在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东盟各国在农业科研、实用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合作是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实现合作困境突围的有效制度安排。
关键词:中国-东盟;后自贸区时代;农业合作;困境;转型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4)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春娇与志明歌曲02-0099-05
一引言
我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东盟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8.1%,农业GDP 占比达到14.7%,如果撇开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二者比重将更高。而我国不仅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且有近7亿的庞大农业人口规模。农业承载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功能,如何发展农业一直是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通过积极吸引外
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东盟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但中国-东盟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之高,农业人口基数之大,短期内依靠工业化、城市化转移的农业人口有限。未来较长时间内,农业对中国-东盟各国而言,无论是在促进经济增长,抑或是维持本国安全稳定等方面其作用都不可小觑。
因此,农业合作一直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2]
。早在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
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 )建设伊始,农产品就被列为首批相互关税减让的主
要项目,如“零关税计划”(又称“早期收获”方案,
“零关税计划”的减免范围以HS1-8章的农产品如畜产品、乳产品、植物产品、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等等为主,共涉及6000多种),以及“零关税计划”框架内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加速取消两国蔬菜和水果关税的协议》等。依靠关税削减的制度红利,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50亿美元。但是,在自贸区建设走过11个年头业已建成的后自贸区时代,关税削减对农产品贸易的激励效应逐渐式微。在已有制度红利消耗殆尽,新的制度红利尚未形成之前,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有陷入后劲乏力、动力不足的征兆。显然,如何在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继续推动农产品市场深度一体化是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自贸区建设以来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特点,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面临的困境,据此提出了突破困境的可能方向。
第45卷第2期2014年3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Vol.45No.2Mar.2014
DOI:10.ds.2014.02.016
二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特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视角
与WTO成员国在农业合作中存在的巨大分歧截然相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伊始农业便被作为双边合作的首选。“零关税计划”的实施带来的是农产品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且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人口规模是决定其需求的主要因素[3]。中国-东盟自贸区总人口近19亿,经济规模7万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东盟各经济体增长迅速,成为世界资本的新宠。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潜力为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巨大市场。2001—2011年东盟与中国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长,进口金额增长近81%,出口增长近2.3倍,中国已成为东盟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的第四大市场。
尽管如此,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仍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一是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以2011年为例,中国从东盟进口SITC0类农产品贸易总额为5635044千美元,其中中国从泰国进口就达到2442737千美元,占中国从东盟农产品进口的43%。除此之外,越南占21%,而东盟其他8个国家才占36%。同样,在中国向东盟出口的8453003千美元的农产品中,泰国占18%,越南占21%,马来西亚占24%,其他东盟7个国家仅占37%,部分国家如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的贸易份额还不足1%(如表1所示)。
表12011年中国-东盟SITC0类农产品贸易情况
五一贺卡图片国别
中国从东盟
进口SITC0类
农产品比重/%
中国向东盟
出口SITC0类
农产品比重/%
菲律宾8.469.69
柬埔寨0.190.21
老挝0.370.03
马来西亚7.2623.41
缅甸2.520.69
泰国43.3518.30
文莱00.15
新加坡7.415.89
印尼10.6320.37
越南19.8121.25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二是农产品贸易中主要集中于水果、蔬菜等少数品种。进口方面,2011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1701421千美元,蔬菜1456266千美元,分别占中国从东盟进口SITC0类的30.19%和25.84%。除此之外,中国从东盟进口份额比较大的还包括大米(6.77%),以及其他食用产品及制品(9.62%)。出口方面,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农产品亦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主要是054类、057类和056类,分别占到中国对东盟SITC0类农产品出口额的23.08%、17.75%和13.69%(见表2)。这说明中国-东盟农产品的确存在较为显著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表22011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
2011年中国从东盟各经济体进口的前三位农产品情况
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第一位03464.0400173.9804440.0403628.0605785.7705439.2109884.1109146.0005637.7409832.63第二位03630.1103623.2605437.5505427.930238.8105730.580726.800368.0305436.1307126.74第三位0981.360571.1104210.3503413.010584.060617.680222.270487.120717.020487.89
2011年中国向东盟各经济体出口的前三位农产品情况
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第一位05425.2105677.2505742.9209843.1103418.2205721.0805415.5105432.1605628.0505425.39第二位05615.070488.5905430.0605616.3705715.3505418.7409811.5305725.0205422.9705713.41第三位01112.870985.6305614.3307413.8505413.480349.4503711.060988.4505716.8203611.10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三是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业加工品尤其是深加工农产品贸易比例甚低。在SITC0类农产品中,中国-东盟农业加工产品以098类所占比重最大,但其进出口份额也仅占中国对东
盟SITC0类进出口贸易额的9.62%和6.02%。以糖类加工品为例,2011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糖、糖浆和蜂蜜(061类)等糖类初级品的贸易额为224 373.647千美元,而糖类加工品糖果(062类)的贸易额仅为22760.594千美元,不足初级产品的10%。同样在出口方面,2011年中国对东盟糖、糖浆和蜂蜜等糖类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284842.443千亿美元,而糖类加工品糖果的贸易额只有107811.442千美元,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糖类加工品的贸易额均远小于其初级产品。
因此,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的非均衡性显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尚处于浅层次阶段,距离
·
00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
全面均衡的农产品贸易,农业直接投资、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等农产品市场一体化仍然具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这一非均衡的农业合作制约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中国-东盟农业的深入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困境:制度红利耗尽与非关税壁垒高企
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又是弱势体,农产品很难像工业品一样实现完全的市场一体化。国际经验表明,政府既是农业合作不遗余力的推动者,也是合作障碍的始作俑者[4]。一方面,由政府主导设计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是激励农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关键,如欧洲自由联盟(EFTA)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特殊安排、中国-东盟“零关税”计划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进步缓慢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农业合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既有的农业合作措施和制度框架的激励效应会随合作的推进逐步减弱。在农业合作仍处于浅层次,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业生产率差距悬殊的背景下,合作制度激励缺失或不足极易导致农业合作的止步,甚至引发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反弹。
因此,国际农业合作的持续推进需要各国政府间的协调创新,应该适时出台新的制度激励措施以保证合作的持续推进。以印度-巴西-南非的农业合作为例,2003年6月三国首次共同发布的《巴西利亚宣言》将农业作为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2006年8月签署了涉及农业研究和能力建设、农业贸易(包括卫生和植物卫生问题)、农村发展及贫困治理的5年有效期的农业合作三方备忘录;2007年在IBSA第三次峰会上,提出了消除长期农业贸易限制,农业生产、出口补贴的贸易壁垒;2009年7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农业工作小组会议;2010年4月发布了《印度、巴西、南非农业合作的未来》报告,等等。正是通过持续、有序的农业合作措施的衔接,才确保了合作激励的延续,三国的农业才得以实现由合作广度向合作深度的稳步推进。
反观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实施,“零关税”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激励作用逐渐式微。2011年中国-东盟在SITC0类农产品贸易额方面的增长率相对2010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率的降幅将更大。而且,在“零关税”这一快速贸易自由化措施之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明显缺乏与之衔接的持续制度激励。随着“零关税”制度红利的消耗殆尽,在农业发展差距尤存,农产品市场仍严重分割的背景下,出于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各国不断博弈的结果是农产品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印尼对大米、轮滑油、含酒精饮料、人工甜味剂等产品实行进口许可,要求进口商只有从农业部取得批文具备“推荐(Recommenda-tion)”资格,才能再申请相关的进口批文,如不执行规定将被禁止进口。此外,印尼还规定进口只能从苏加诺-哈达机场、棉兰市勿拉湾港口、望加锡港口、泗水市丹戎佩拉克港口等4个指定关口通关。马来西亚则实行了国家稻米公司(BERNAS)对稻米进口的垄断,对芒果、龙眼、榴莲、芥蓝菜等产品实行进口许可。菲律宾则对冷冻冷藏水产海鲜进口实行标签要求。新加坡大米实行进口许可,且规定进口大米要在政府的仓库储藏。文莱对蔬菜进口的检验流程,以及大米与糖果的进口则要通过政府间谈判。柬埔寨对农产品与药物进口许可及标签亦有特殊要求,等等。
为将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与关税进行比较,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NTBI)被运用于各类非关税壁垒保护强度的测定之中[5]。如表3所示,在所有贸易产品中,除武器弹药等国际禁止贸易产品外,中国-东盟在农产品方面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最高,如HS01章、02章和04章等非关税壁垒强
度指数均超过2,这进一步说明非关税壁垒已成为阻碍中国-东盟农业深入合作的主要障碍。显然,在农业合作仍处于浅层次、“零关税”制度红利消耗殆尽的后自贸区时代,后续制度激励缺乏所诱发的非关税壁垒势必会持续存在,最终导致中国-东盟农业陷入合作的困境。因此,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迫切需要在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合作困境的突围。
四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转型: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合作
四月简短美句作为政策的决策者,是否出台新的制度安排,政府会根据前期的合作进展权衡农业合作的收益与成本。若收益大于成本,则政府推进农业合作的积极性较高,非关税壁垒会较少;若收益小于成本,则政府会设置各种障碍阻碍农业合作的深入推进,进而减少对本国的影响[6]。尽管决定农业合作的成本与收益的因素很多,但最直接的还是由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所决定的农业竞争力大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的国家,表现为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品质的市场
·
101
·
第2期胡超: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困境与转型
表31996—2005年中国-东盟各类产品
非关税壁垒强度指数情况
HS章号商品描述NTBI指数01(1-5)活动物2.6996 02(6-14)植物产品2.6656 03(15)动植物油脂0
04(16-24)食品、饮料、酒、烟草及其制品2.2774 05(25-27)矿产品0.7969 06(28-38)化学品0.5569 07(39-40)塑料橡胶制品0.4698 08(41-43)皮、革、毛织品0
09(44-46)木及木制品0.2049 10(47-49)纸及纸制品0.0858 11(50-6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0131 12(64-67)鞋类0.9417 13(68-70)矿物材料制品0.1595 14(71)珠宝贵金属1.3676 15(72-83)贱金属及其制品0.6240 16(84-85)机电及音响设备1.5377 17(86-89)运输设备1.5689 18(90-92)光学及医疗设备0.1768 19(93)武器弹药3.7690 20(94-96)杂项制品1.7661 21(97)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1.0917资料来源:汤海滨,王颖.非关税壁垒的强度测定及其在东盟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7(7)。
竞争力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则能更大程度的享受市场范围扩大带来的收益,减少合作冲击带来的成本,并表现为积极推动农业合作。反之,则相反。
你的柔情似水
然而,在中国-东盟已有的合作进程中,各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并非一致,这也意味着由农业技术进步差异导致农业合作给各国带来的收益不一样。一些国家可能从合作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而另一些国家可能获益甚微。根据胡超、王新哲(2012)的测算,1991年至2007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东盟整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一定进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2%,对缓解该区域的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7]。但是,尽管中国-东盟各国农业区全要素生产率在1991—2007年间均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但各国增长的速率参差不齐。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9.2%,最慢的国家———泰国的年均增速仅为1.3%,其他国家则大多保持在4%左右的增速(如表4所示)。同整体情况一致,中国-东盟各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仍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大的国家———印尼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5.1%,其次是中国(年均4.5%),最小的是菲律宾(年均3.2%)。技术效率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不大,除中国和柬埔寨的正增长外,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保持不变外,而印尼、老挝和泰国则出现了技术效率的负增长。因此,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缘何在“零关税”实施下仍存在形形的非关税壁垒的原因。
表4中国-东盟各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及其构成的变化:1991—2007
技术
效率
技术
进步
纯技术
效率
规模
效率
全要素
生产率柬埔寨1.0071.0351.0001.0071.042
中国1.0441.0451.0001.0441.092
印尼0.9941.0510.9861.0081.045
老挝0.9991.0321.0000.9991.031
马来西亚1.0001.0431.0001.0001.043
菲律宾1.0001.0321.0001.0001.032
泰国0.9801.0341.0000.9801.013
资料来源:胡超,王新哲.中国-东盟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J]市场论坛:智库版,2012(24)。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比如新技术的应用;二是组织意义上的广义技术进步,如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技术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最根本的因素。各国政府主要依据本国农业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竞争力强弱,在为获取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重复博弈中寻求农业合作的制度安排。因此,促进中国-东盟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深化农业合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尤其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尽管中国-东盟农业生产的历史较为长久,但农业生产仍表现为粹片化、自组织的形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农产品竞争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撇开组织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中国-东盟各国在农业科研、实用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东盟一些国家在亚热带水果品
种改良、种植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在水稻种植技术尤其是实用技术等方面落后于中国。这种技术上的差距恰好为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一体化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因此,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基于农业技术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引进,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不断拓展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结论与启示
农业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
·
20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
分,总体上,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且农产品贸易在经历了自贸区建设的“蜜月期”尤其是“零关税”政策刺激之下的大幅增长后,开始面临优惠政策激励效应递减、制度红利消耗殆尽的问题。在中国-东盟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尚未真正步入良性循环之前,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接续政策安排的缺失极易引发非关税壁垒的出现,甚至是贸易自由化的倒退。溯根求源,农业生产技术的差异是引致农业生产效率差异,农业竞争力悬殊,进而导致形形非关税壁垒高企,农业合作
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东盟农业生产技术各有所长,因此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深入推进乃至市场一体化,需要把农业技术合作作为障碍的突破口。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迫切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沟通,认清农业合作的动态效益,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的谈判。农业在中国-东盟各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农业消费弹性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有利于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沟通,认清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通过积极参与谈判以及持续有序合作措施的激励逐步消除以邻为壑的非关税壁垒,稳步推进农产品市场一体化。
二是构建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消费等市场信息的共享。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又是弱势体,是导致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和非关税壁垒高企的直接原因。因此,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通过搭建农业信息共享平台,
及时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类风险,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三是加强技术交流,基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以技术合作带动农业合作的深化。技术差异带来的农业生产率差距是导致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和非关税壁垒高企的根本原因。因此,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需要以技术作为消融合作障碍的突破口,加强技术交流,在基于比较
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以技术合作带动农业合作的深化。参考文献:
[1]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
的思考[
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4-8.[2]许庆,范英,吴方卫.零关税政策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
区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11):81-86.[3]张英,刘渝琳.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预测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的贸易前景[
J ].国际经贸探索,2007(9):59-63.[4]孔庆峰,杨亚男.多边贸易体制中农业谈判的政治经济
异想天开的异是什么意思学分析—
——基于双层互动进化博弈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1(6):76-82.[5]汤海滨,王颖.非关税壁垒的强度测定及其在东盟的应
用[
J ].对外经贸实务,2007(7):37-40.[6]谢新明,谢宝朝,卓妍.经济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中
国的应对策略———以“两反一保”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为对象[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73-77.
[7]胡超,王新哲.中国-东盟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
效率变化[
J ].市场论坛:智库版,2012(24):86-91.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China -ASE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 the Post -FTA Era
HU Chao
(School of Busines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 )
Abstract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oth China and Thai-land.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ina -ASEAN agricultural trade structure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has high
trade focus ,agricultural trade products and primary products high proportion problems.In the Post -FTA era espe-cially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CAFTA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zero tariffs ”institutional dividend is exhausted and follow -up institution lack ,which leads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failing into dilemma and non -tariff barriers high.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sh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dilemma in the Post -FTA era.
Key words :CAFTA ;Post -FTA era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dilemma ;breakthrough
(责任编辑
刘雪斌)
·
301·第2期胡超:后自贸区时代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困境与转型
>dnf抉择之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