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49
集成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测算分析
张少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利用1990年~2015年间的Eora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对东盟始终处于碳排放净出口的地位,但自2011年后贸易隐含碳余额有所下降。从分行业结果来看,中国在农业等基础行业上为碳排放净进口,而在纺织业、化工业等加工制造业上为碳排放净输出。在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加工制造业仍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隐含碳
中图分类号:F752.62;F75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3-0049-02
一、引言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早在2007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CO2排放国。2001年~2016年间,中国CO2排放量由35.2亿吨上升至91.2亿吨,其增量占全球CO2排放增量的61.7%(BP,2017)。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曾作出承诺,将于2030年或尽早使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碳排放国,中国的碳减排工作备受国际关注,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加快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和战略上的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被视为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中的重要环节,广受关注。金仁淑(2018)对中日与东盟经济合作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日本,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更明显,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李星等(2018)对中国-东盟贸易结构进行测算,发现二者在出口上相似度较高、双边贸易结合度逐年增加,竞争性明显。已有研究显示,贸易隐含碳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相关度不大,而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更为紧密(齐绍洲,2017)。整理发现,当前学者们对于“中国-东盟”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二者之间的贸易平衡问题和经济效应,鲜有学者对“中国-东盟”贸易隐含碳进行相关测算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更是极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双方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碳排放将值得进一步研究(文中涉及的中国为中国大陆,不包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下同)。
房屋租赁发票税率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从此心里永远有个你歌词(一)投入产出技术
投入产出技术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在1936年先后提出和创立。随着
学者对投入产出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经济、环境等相关研究中。为了能够详尽地描述中国与东盟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采用了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以m各经济体和n个行业为例,同单地区的投入产出模型,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
(1)
列昂惕夫逆矩阵表示如下:长三角城市
(2)
第i个经济体对第j个经济体的出口包含中间产品出口和最终产
学生会面试技巧品出口,如下:
(3)
用
表示第i个经济体各行业产出向量对角化矩阵,则其碳
排放系数可以表示如下:
(4)
第i个经济体出口到第j个经济体产品的隐含碳如下:
(5)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涉及到中国与东盟十国,及这些经济体行业的碳排放,所需要的数据量较大。而由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开发建立的多地区投入产出数据库Eora涵盖了全球189个经济体,并将全球主要生产行业划分为26个,列示了这些经济体各行业之间贸易往来的数据。除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数据,该数据库还提供了全球各经济体能源使用及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年~2015年间Eora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与东盟进出口产品中隐含碳。
三、实证结果
(一)整体贸易碳排放余额
图 1990年~201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
上图列示了1990年~201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的计算结果。在此期间,中国相对于东盟而言始终处于碳净进口国的地位。就整体变化趋势而言,中国出口隐含碳和隐含碳余额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
International trade
| 国际贸易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0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急剧下降,中国对东盟地区出口隐含碳及隐含碳余额也快速下滑,分别由1995年的5.9亿吨和5.2亿吨下降至2000年的4.8亿吨和3.2亿吨。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地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倡议不断落实,双方贸易联系日趋紧密,直接推动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隐含碳、进口隐含碳及隐含碳余额。至2011年时,中国对东盟出口隐含碳和隐含碳余额达到峰值,此后开始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进口隐含碳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自2010年后增速大幅下降。2011年~2015年期间,中国对东盟出口隐含碳下降7.69%,进口隐含碳上升降12.33%,隐含碳余额下降20.78%。
(二)分行业贸易碳排放余额
表1 1990年~2015年间贸易隐含碳余额为负的主要行业(单位:千吨)
1990200020102015农业275.96175.32-332.39-678.95渔业9.5418.88-8.47-31.46开采业318.71-302.73-60.87-792.22食品业453.13429.25-9.73-603.78木材业287.8975.58-382.50-730.16回收业-5.04-24.69-0.63-11.41建筑业41.7944.46-9.94-171.91交通1704.731547.201194.87-1543.57公共行业 1.76-0.98-7.55-11.33私人行业
0.06 1.57-6.46-9.17
表1列示了1990年~201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余额为负的十个行业,除回收业外,其余九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均是由正转为负。整体来看,农业、开采业、食品业、木材业和交通行业对贸易隐含碳余额的贡献较大,其中2015年交通行业贡献值最高,为1543.57千吨。从行业类别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余额为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基础行业。由于东盟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比更加下游的地位,中国在与其贸易时会从东盟地区进口更多基础部门的产品,因此中国与东盟地区在基础行业中存在较大的贸易隐含碳净进口。
从行业贸易隐含碳余额变动趋势来看,表1中所列示的行业均呈现了波动下降的趋势。除私人行业外,
其余行业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均在2000年时呈现了大幅下降,此后经过短暂上升再次进入下降阶段。至2014年时,表中所列示的十个行业均呈现了贸易隐含碳为负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在这十个行业的贸易上也存在着明显的逆差,说明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也在逐渐将一些基础性生产部门向东盟地区转移,以从东盟地区的进口来替代国内的生产,进而导致这些行业贸易隐含碳余额呈现负值状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行业有望为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余额的降低带来进一步贡献。
表2 1990年~2015年间贸易隐含碳余额为正的主要行业(单位:千吨)
1990200020102015纺织业818.681880.962277.692329.19化工业4785.676842.8311572.329553.39金属业1802.772582.328558.579113.68电子设施1178.192877.105433.273785.83交通设施174.25785.431991.411734.21其他制造业235.70260.77437.33407.71能源供应6682.2814052.0159416.5056923.20零售业179.52204.60258.51283.50酒店业140.6989.97187.32192.08金融业199.21180.91383.81334.07教育健康
89.5580.85126.70104.78
表2列示了1990年~201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为正的主
要行业。整体而言,纺织业、化工业、金属业、电子设施、交通设施、其他制造业和能源供应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贡献较大,这些行业贸易隐含碳余额占当年贸易隐含碳余额的80%以上。其中能源供应行业在理念中的贸易隐含碳余额最大,历年占比均在30%以上,且占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行业贸易隐含碳余额在2011年更是达到了66539.01千吨。而零售业、酒店业、金融业和教育健康这四个服务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贡献较小,这四个行业贸易隐含碳余额占当年贸易隐含碳余额不足5%,且占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诸如纺织业、化工业和金属业等加工制造业占比较大,因此由这些行业贸易所拉动的隐含碳排放额度较大,而诸如零售业和酒店业等服务行业占比较小,由此所拉动的隐含碳排放额度也较小。
从变动趋势来看,表2中所列示的十一个行业均呈现出了两次上升和两次下降的趋势。2000年时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所有行业的贸易规模缩小,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由这些行业所带来隐含碳余额也快速减少。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不断增多,由双方贸易所拉动的隐含碳排放也逐渐增加,但2011年后几乎所有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能源供应行业下降额度最大,为9615.82千吨;电子设备行业下降比例最大,为37.40%。
四、结论
本文基于1990年~2015年间Eora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地区贸易隐含碳余额,主要结论如下:
(一)就整体而言,1990年~201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余额经历了两次上升和两次下降,2000年时由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隐含碳余额快速下降。此后步入21世纪以来,关于建立自贸区的倡议不断得以落实,双边贸易额快速增加,因此贸易隐含碳余额在2000年~2011年间高速增长。在2011年后,贸易隐含碳余额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从分行业结果来看,农业、开采业、食品业和木材业等基础性行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为负,而诸如纺织业、化工业、金属业、电子设施等加工制造业的贸易隐含碳余额为正。这些行业将成
为双边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i Y., Hewitt C. N.,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J]. Energy Policy,2018(36).
为什么u盘读不出来[2]Liu X. B., Ishikawa M., Analyse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Japan- China Trade [J]. Energy Policy, 2010, 38(3).
[3]金仁淑.中日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及其经济效应[J].日本学刊,2018(03).
[4]李星,王金波,佟继英.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的测度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8(09).
[5]齐绍洲,张振源.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碳排放的视角[J].环境经济研究,2017(02).
作者简介:
张少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能源经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