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承诺书范文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部级精品课品赏
凡人亦有微光
摘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一篇人物通讯。我们需要掌握从文章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等方面入手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体会人物通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本文作者 文章中运用的细节描写,理解“凡人亦有微光”的含义。正是千千万万个具有“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他们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其辛勤劳动与创造,一路引领我们无私奉献,锐意进取!
关键词:人物通讯;细节描写;“一团火”精神
【教学设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旨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并服务社会的能力。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
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了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它是人物通讯,通过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语言简练准确,采用生动细节描写去展现人物风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等方面入手阅读通讯,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尝试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拨冗就简,挖掘出典型事例,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品立场,让文字背后的典型人物逐渐清晰丰满起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召。
【课堂实录】
一、兴趣导入,激发热情
师:燕京,也就是北京,有著名的八景,有同学知道吗?生(摇头):不知道。
师:它们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
月,居庸叠翠。八地八景,各具特,堪称绝妙呀!但是,后来燕京出现了第九景,有一个人,他的售货艺术竞被喻为“燕京第九景”。当时,为了看他的售货表演,顾客曾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都挤碎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想不想也去看看这“燕京第九景”呢?
生(齐):想!
二、明确目标,回溯提问
师:好,大家少安勿躁。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生齐读。)
(PPT展示)
学习目标:
1.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2.掌握从文章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等方面入手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3.能够鉴赏文章中运用的细节描写。
4.体会人物通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特点。
师:好。大家都知道人物通讯是新闻的一种,上节课我们也学习过有关新闻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对“新闻的分类”“消息与通讯的不同”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凭感觉说说什么是“人物通讯”?
生:我知道!新闻包含消息和通讯。通讯内容侧重于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报道内容比较生动,时效性较弱;而消息侧重记事,以记叙为主,语言简洁而准确,时效性较强。
生:准确来说,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来说,新闻可以分为消息、通讯和言论三部分。其中通讯又可以分为人物或事件通讯和特写两类,但是人物通讯具体指什么不太清楚。
师:不错。综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的答案就完美了。我们借助表格的形式在PPT上展示出来(略)。另外,人物通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顾名思义,人物通讯,它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是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
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历史是个人的历史,而个人是历史的个人”。它很好地诠释了个人和历史的关系,通过某个人的行为和相关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时代。
三、明确任务,交流讨论
师:终于到了我们齐赏“燕京第九景”的时候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我们用七到八分钟的时间,带着这样几个学习任务去阅读。
学会欣赏 作文(PPT展示)
1.总结概括有关张秉贵的新闻事实,并梳理其新闻结构。
2.选择几处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思考文字能触动你的原因,旁批自己的感受。
3.随手圈画记录阅读时的疑问。
陵(八分钟后,生阅读结束。)
师:好,阅读结束。下面让我们带着学习成果交流讨论一下,这“燕京第九景”张秉贵,何许人也?
生: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10岁做了资本家工厂的童工,17岁当了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的学徒,是受尽了剥削阶级压迫和凌辱的底层劳动人民。
生: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张秉贵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55年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1977年还收到全国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呢。
师:是的,张秉贵的一生,前期和后期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2009年,国家评选出了“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秉贵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年的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一个普通劳动者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让我们再次梳理文本,走近张秉贵,理一理,看看关于他的新闻事实有哪些。
生:很多。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为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
9月你好的朋友圈说说生:其实,还有一些很小的事:女儿生病,他强忍焦虑,不降低自己的服务态度;收到女顾客表示感谢的水果,他感慨今昔不同;还有努力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师:补充得很好。新闻事件不分大小,重在典型。张秉贵的事迹还有很多,每一件都可以展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品格,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生:用糖哄哭闹的小孩,体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体现了他的体贴入微、急人所急;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体现了他的热情大度、温暖细心;女儿生病,却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生:被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体现了他善于自我反省;回忆往昔与今朝顾客对待自己态度的差异,体现了他懂得感恩;不断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体现了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生:去吃夜宵,由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体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售货员。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精辟了!老师用表格(略)将它们直观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发现,有
关张秉贵的新闻事件繁多, 结但并不杂乱。这些事件将文章自然分成了三块:第一块是张秉贵品格的表现,第二块是张秉贵品格的成因,第三块是张秉贵构.品格的影响。这些事件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精心的新闻结构安排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蕴藏于文章中的对张秉贵的大力肯定与赞扬。但问题又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扬他!
师:没错,但仅仅如此吗?让我们再结合当时的新闻背景来看一看。张秉贵是北京百货大楼的一位普通的售货员,但是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及“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本文发表于1977年,当时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张秉贵身上的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符合时代的要求。
生:明白了。那就是说,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新闻作品,目的就是号召全国人民向张秉贵学习,这是有深远的时代意义的!
师:很好。我们小结一下。新闻通讯的陈述是理性的,基于此,阅读新闻通讯,我们就要
抓住新闻事实并梳理新闻事实内部间的逻辑关系,以探求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真相。同时,要关注新闻背景,因为新闻背景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如果我们忽略了背景,那么新闻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最后,还要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立场。从这三方面下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新闻通讯。
师:这篇通讯中有很多地方能深深打动读者,同学们交流一下让自己很有感触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几句:“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张秉贵为顾客服务时的娴熟、用心。他从货柜里拿出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给顾客称好后,他又从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样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张秉贵做事的公平、公正、严谨。
生:我觉得这段不错:“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这段
多处使用了心理、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将张秉贵热情周到、耐心体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生:我的这句很短小,但觉得很经典:“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作者将张秉贵上班时和下班后的状态进行对比,让我感觉到张秉贵很真实,他舍己为公、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品质特征就跃然纸上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这让我想到一个人,她就是《“探界者”钟扬》的作者叶雨婷。她说:“我们不希望把典型人物捧到脱离众,也不会用记者的话直接引导读者。报社前辈说,我们要把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要做真正能在大家心中产生触动的报道。”那么,如何让人产生触动呢?那自然缺少不了描写人物时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因此,我们也说“人物是活在细节中的”。希望大家在新闻阅读中把握其理性特点的时候,也要细心感受其感性的表达方式,一篇好的新闻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四、勇于质疑,答疑提升
伯乐相马生: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结尾?是他很有名,还是他的诗歌写得很棒?恐怖极度小说
师:很明显都不是。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正是这个无名的青年农民,仅仅只是路过北京,却也要为张秉贵写下诗歌,这就恰好更能证明,劳模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一团火”精神的感人至深。这种写法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新闻通讯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标题太普通,感觉不出它有什么好。
师:首先看,“一团火”是比喻,比喻的是张秉贵的服务精神;它还是全文的线索,以彩线连珠的结构方式叙写出张秉贵的平凡事迹,凸显其如火的精神面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同时,它能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形式上也很工整醒目。再多读一读,还可以发现首尾还能“心心相印”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