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突出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认识到文化遗产具有的价值,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同时,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的一课。通过了解文化遗产,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能力。但是家国情怀属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不能强加,也不能生搬硬套。2013护士资格证分数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
2.通过史料史料分析,了解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中应该注意的原则。
3.通过学习,了解家乡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人人有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教学设计思路】
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遭遇导入,引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本身遭到不断破坏,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转入第二个问题,如何保护。最后,设计一个活动,为中山文化遗产设计宣传口号,让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片: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图片。请学生讨论一年、十年、一百年神庙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神入历史,创设历史情境,学生明白一年、十年可能发生的是微小的物理变化,一百年可能发生较大的化学变化,如消失等。)
二、教学过程
一座大坝和一座神庙
   1959年,埃及和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威胁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假如阿旺斯水坝的建设者不采取行动,那么,水坝的建成之日,便是神庙灭顶之时。埃及政府被迫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
问题设计:神庙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它?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与导入的衔接,引入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 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的价值
A、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B、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C、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
(设计意图:通过强调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具有不可
再生性,而且本身遭到不断破坏,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二、如何保护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的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在国际社会救阿布辛拜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2003外省大学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法》。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政府和国际组织通过立法等方式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镜头一 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虽花多年时间刚刚修好,但石墙残破如故。实际上修复工作只是新补上了一小块经考证的檐口,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神庙周围环境清洁,游客都与遗迹保持着一定距离欣赏,绝无华噪之声。主持人采访了几位外国游客,他们普遍认为文物应保留原样,越原始越好,使后人对那时的事物有良好的回忆。
镜头二 主持人介绍到,法国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非常严格、明确的古建筑保护法,例如规定古建筑及其方圆五百米内的景物未经政府允许不得变动。
(设计意图:保护意识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1、真实性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红黄蓝绿颜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
2、完整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51个国家参与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迁移项目中。科学家对神庙进行精密的测量后,决定把它切割成近2000块,从最小的10多吨到最大的重达32吨。每块石体逐一编号,把它们搬迁到比原址高60米、深入陆地180米的高地上,像砌积木一样重新组装起来。整个工程花了4年时间,于1968年9月竣工,耗资约4000万美元。由于采用了分块切割再重新组装的办法迁移后的神殿非常完美,显得如同置身于原来的环境之中。
3、世界性
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著名国学家陈寅恪曾这样感慨。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藏经洞的藏品,大约有1.37万件在大英博物馆里,是全世界敦煌经卷的三分之一。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这些经卷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外流,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衰落、列强凌辱、文物保护意识的欠缺导致了国宝外流。另一方面,因为敦煌文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以在研究和保护上也应该持一种世界性的观念,促进其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学习任务三、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人人有责
中山有很多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价值,提升保护意识,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宣传活动的主题。要求:1、中山的某个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2、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口号
           3、派代表上台解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设计,使学生对自己的乡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培养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意识。)今年小年是几月几号
课后探究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你生活的周边有哪些文化遗产?它们的情况怎样?你觉得作为中学生怎样能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试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和传承,人人有责。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东莞邮编学习任务二、如何保护
学习任务三、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文案
    2017年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历史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核心素养比之前的三维目标,更多地强调了历史学科育人的教学内涵,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
叶小兵教授指出: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知识上发力,教师常常纠结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忽略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作用,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只有抓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正确引领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五大核心素养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五位一体的,这应该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接到新教材试教的任务,内心有些忐忑。教材是新的,也就意味着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课是我们以前的教材从来不曾涉及的内容。那这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既能体现当下的历史核心素养,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几经考虑,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决定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入手,整合教材内容,并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大时代背景之下展开,让学生们产生文化传承和保护,人人有责的认识。
键盘按键失灵
课堂的开篇选用了阿布辛拜勒神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也用它串起了我接下来要讲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原则。这个神庙的经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应该说达到了我设计的目的。
学习任务三中,我设计了一个宣传和保护中山文化遗产的活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当场设计了很多有智慧的口号,比如关于中山骑楼的,“骑楼骑楼,下雨不愁。别人有伞,我有骑楼。风雨无阻,日晒无忧。齐护骑楼,你我同舟。”……在参与活动中,既认识到家乡珍贵的文化遗产,由此产生浓烈的爱乡之情,同时,也认识到,这些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大家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课后,有学生和我聊天,她说,老师,上完这节新教材课后,我挺羡慕以后要使用新教材的学弟学妹们。我笑着说,会越来越好。在学生羡慕的话语中,我看到了新教材和历史核心素养美好的明天。
对于这节课,由于自身水平和素材的有限,也还有很多的遗憾。比如说对教材挖得不够深,材料的使用比较有限。其实新一轮课改,对于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做时代的弄潮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