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使用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盥洗、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等。这个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领,但当前也存有一些陋习。有些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惯用指令性语言,利用“敲铃”、“拍手”等单一无趣的指令性动作及手势组织活动。虽然幼儿很容易听到这种高分贝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声音刺耳,幼儿的情绪不愉悦,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造成拖延现象,拒绝配合。
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指令性语言过于生硬,也开始使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但在使用时欠妥当。有些教师所有环节选用一种音乐,有些教师随意更换音乐。一日活动的环节有很多,无论只用一种音乐还是随意更换,都会让幼儿无所适从,个别适合水平差的,根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会引起孩子的作息混淆。
3-6岁的幼儿已经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当他们感受到不同性质的乐曲时能随着音乐做出动作反应。我们把这些音乐叫做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和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背景音乐仅仅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需要幼儿学会这些歌曲,只需要持续地熟悉背景音乐,
感受背景音乐带来的美,在不自觉的背景音乐暗示中了解自己该做什么。
一、背景音乐的选择
(一)环节各异,给予状态提示
我们使用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环节中有着不同的功效,能够分为两种类型。
1.提示性背景音乐 提示性背景音乐是指能给予提示作用的,让幼儿听到后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音乐。这种音乐比较适合用于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如:区域整理环节、盥洗环节等。
2.伴随性背景音乐 伴随性背景音乐是指伴随某个活动,烘托氛围的音乐。这种音乐一般在幼儿区域游戏环节、就餐环节、午睡前后环节、某个游戏活动中使用。
(二)风格多样,给予多元选择
音乐的风格多样,有轻快的、优美的、激昂的、舒缓的,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适用于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在能够随机播放音乐的过渡环节,教师能够选择各国各民族经典的曲目,
让幼儿接触多种音乐风格,提升幼儿欣赏音乐美的水平。如:中国的民乐、班德瑞的自然之声、钢琴曲等,并在各个环节中选择使用。
(三)适宜剪辑,给予环节暗示
活动时间的长短不一,背景音乐需要根据活动时间和音乐的长短实行剪辑。也需要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编辑不同风格音乐在一首背景音乐中。医院网上预约怎么弄
1.预留时间,实行长度编辑
各活动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不等,通常一首歌曲长至15-20分钟,短至4-5分钟。如:盥洗环节、区角游戏环节、整理玩具等活动环节需要1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为此教师要预算好活动的时间,根据活动时间来剪辑音乐的长短。把较长的歌曲实行剪切,要把较短的歌曲实行循环。并预留长于活动2-3分钟的时间,等待个别较拖沓的幼儿,也提示其他幼儿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2.区分环节,实行转换剪辑
有些活动历时较长,且环节有转换,为此,需要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提示幼儿活动的进程。做好转换、剪切工作,能够户口所在地详细地址写什么使教师在活动中途无需切换而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以区角游戏为例: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听到这首背景音乐就会去各自喜欢的区角实行游戏。区角游戏的时间是25分钟,25分钟后的背景音乐的风格较之前应有一个过渡,然后转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幼儿听到这个过渡音乐,在风格明显不同的背景音乐开始后幼儿开始自主整理玩具。5分钟后音乐会变得比较舒缓,提醒幼儿要加快收玩具的速度,最后安静音乐播放5分钟后整个区域活动的背景音乐结束。从开始区角游戏到整理区角玩具结束,这35分钟内,教师只需在一旁观察,参与幼儿游戏,无需忙于切换音乐。
二、背景音乐的使用策略
幼儿对音乐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地跟着音乐实行一日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音语同构,辅以肢体
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环境中播放特定的背景音乐。通过教师的讲解、动作示范,逐渐让幼儿了解在该背景音乐中应该做的事情。
1.音乐首播,师幼共赏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幼儿会显得茫然无所从。再详尽的语言说明也及不过花几分钟和幼儿一同欣赏一首背景音乐。
2.音乐再播,指令详尽 播放第二遍音乐的时候,幼儿对这首音乐已经不再陌生。教师能够讲解幼儿具体应该做的事情,同时能够提出一点建议。比如午睡前的准备环节,教师能够待到重阳日的下一句和幼儿说:“现在请大家去解小便,洗手,然后脱鞋子,上楼。大家在这么优美的音乐声中,动作要轻轻的。我们的动作要比音乐声还要轻,还要美。”教师能够示范如何走路,如何轻手轻脚地脱鞋子,上楼。
盗贼开锁攻略3.音乐常播,指令简洁 经过几天的示范,幼儿已经了解了听到该音乐应该如何实行此环节的活动。这时候,教师的指令211 985能够变得更简单。睡前准备活动,教师的指令性语言能够简练成“请大家解小便、洗手、上楼”。
(二)音体同建,语言渐退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熟悉度,部分幼儿明白自己在音乐中该做什么,但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马上养成良好的常规。幼儿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要不断地示范及强调。当然,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不同的。
1.全面指导 大部分的幼儿在一两周内已经了解了在某首特定的背景音乐中该做哪些活动。两周后,教师播放音乐后,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给予提示。语言可以逐渐消失。比如:睡前准备时,教师播放音乐后,走几步,并做出睡觉状,幼儿就知道要做睡前准备了;起床音乐播放后,教师可以揉揉眼睛,伸个懒腰,幼儿就了解了,该起床,自行穿衣了;盥洗音乐播放后,教师做个洗手的动作,幼儿就明白该去解小便,洗手,喝水了。
2.个别提示 啦啦啦啦啦班级里肯定存在个别规则意识薄弱的幼儿,也存在着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不清楚什么背景音乐,该做什么活动,认知上有所混淆。对于这些幼儿,教师还需要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提示。
(三)音占主导,语体皆退
随着幼儿对背景音乐越来越熟悉,对背景音乐的依赖感就越来越强。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幼儿已经对这某一时间,某一场景出现的某一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条件反射,在这样不断地反复强化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无需用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去左右孩子的行为了。到了这个阶段,背景音乐已经起到了让幼儿在美的氛围中愉悦地享受一日活动的作用。离开教师语言和肢体的压抑感,幼儿的一日生活会更加快乐,更加自由,同时自身参与感更强,
自主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四)音乐调整,更替有度
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性”。但是幼儿长期处于听到某首歌曲就出现条件反射地去做某件事情,当然这样的条件反射容易让幼儿厌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