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带来的水污染及其防治
城市化带来的水污染及其防治为什么换不了头像
景德镇高专生化系03生教班:章擎钧
            指导老师:朱寿民  时间:2005 年11月 10日
【摘 要】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且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将持续较长时期[1]。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主要发生在城市。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因而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其中有大气污染、燥声污染, 水污染、生态平衡问题。因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这里我主要探究我国城市化带来的水污染的现状及其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关键词:城市化;    水污染;      水生态系统;        平衡      
贷款利率一览表
前言;水生态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实现着动态平衡。但人类社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在开发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水生态系统受到自
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导致变化[2]。在我们今天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重建适合新的形势下的水生态系统,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生态系统是由一切生物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网站制作合同1.1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内涵
昆明景点排行榜
水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由与水有关的各种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系统。水和空气、阳光一样是构成一切生命的要素之一,因此,水生态系统严格意义上包罗了大部分生态系统。而这其中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循环中的平衡。大气中的水通过降雨、降雪,一部分形成径流,进入湖泊或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还有一部分被地表植被和土壤截留,进入湖泊或地表径流的水,通过地表径流排泄,汇入江河、海洋,又通过水面、地面蒸发、植物蒸腾等形式返回大气层再形成降水,如此周而复始。其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平衡,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水通过地面入渗、河道下渗补给地下水,而当河道水位下降时,地下水也可以通过出渗补给河道。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不断的建立各个大中小城市的过程中,人类要维持生存,就必须从有限的自然界取得更多的能量,同时排放废弃物。人们通过砍伐森林建造栖居的住所和能源。这种生存方式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任何自然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随着人口的膨胀和人类自身需求的增长,渐渐的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不足以抵御,生态系统开始从有序和平衡走向无序和混乱。因为水的特殊性质,使它在整个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广泛性,可以认为水生态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所以在环境问题中表现最为敏感最为重要。洪涝灾害发生频发,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河流湖泊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水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主要表现。
1.2 城市化进程中对水生态的影响及破坏表现
城市是工业革命和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的迅猛发展,每一次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都给城市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每一次的城市化进展,又都是人口、资源、环境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从人类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历史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的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数百万年的自然演进带来的影响。
  1.3 对自然水循环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在工业化巨大动力推进下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为缓和人口增加所需要的消耗与供给矛盾。在河流上游开荒造田,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人与水争夺土地,对湖泊、河滩、行蓄洪区进行大规模围垦,挤占了水面积和湿地,改变了整个水的自然循环条件,使得原来平衡的水循环机制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破坏,以至洪涝灾害比以往更加频繁。城市化对自然水循环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或减少了城市的降水强度、减少城市下垫面包气带的水的蒸发。
2 城市化进程中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
城市化虽然没有特定统一的模式,但却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人口的急剧增加和集聚、工业化及其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增大等等,这些都对城市水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 随意填没水面、湿地,蚕食河道、滩地,减少了城市的水面率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首先离不开水源和水运。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幅度加快,城市的人口和占地规模呈倍数增加。。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膨张,客观上要求扩大占地来消化人口增加带来的影响,于是人与水面争地现象突出。尤其是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水面、湿地、河道、滩地往往不属于任何“集体”,开发成本低廉,管理的缺失,人们随意往河道倾倒垃圾,逐渐使河道堵塞、缩窄,这又成为随意被“填没”或“改造”的理由,使那些水面、滩地等逐渐成为建设的“乐土”。近20年来,河道被缩窄、缩短乃至填没、明渠改为暗沟涵洞、池塘水面被填平等情况司空见惯。
一个城市的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并没有规定一定要达到多少才合理。过分强调水面率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协调的原则。北方和南方城市的水面率是无法比较的。但是一个特定地域的城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内河流、湖泊、湿地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演化,必然是和本地的水文等生态资源协调一致的,任何人为的改变必然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城市水面率的下降直接导致调蓄容量的降低,面对较大的城市暴雨,市政排水管网往往难于承担量少峰高的城市短时暴雨产生的洪水,往往造成城市短时间大面积严重积水。水面率的下降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使城市水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之地,破坏了城市的生物
的多样性。
2.2 水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化进程给水体河道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农药化肥残留、生活污水排放和养殖业排放和饲料残留导致的富营养化。其中危害最大的又非工业废水莫属。 水体污染给水生态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过去是河水清澈见底、河滩水草丛生,如今是河水浑浊发臭,河滩草木不生、水中鱼虾绝迹,水面蓝藻泛滥。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直接影响生物食物链的结构,导致水中生物落比例失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涉水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2.3 地下水枯竭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性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水具有水质优良、稳定、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廉、前置处理简单的优点,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大部分城市供水的水源,在干旱少水地区甚至成为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水源。作为一种资源,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已经使这一资源从
苏泊尔维修点丰沛走向枯竭。大部分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入渗补给量远远小于开采抽取量,导致地下水位急剧连续下降,形成了的面积的降落漏斗。 虽然地下水是存在于地层土体的空隙中的可流动物体,但它作为地层土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地层的稳定作用不可忽视。一旦某一层面的地下水消耗殆尽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在上层土的压力胁迫下将发生压缩塌陷,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地质灾害问题,如大面积地面沉降、局部塌陷、地裂、地下水水质恶化等。    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降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场,加剧了地下水系统的水分循环,人为的环境污染物质通过大气、土壤、地表水系统轻易进入地下水环境,使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受到了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污染。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等生态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
3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废水的集中处理率目前不足10%[1]。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废水肆意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因此,加强城市废水的治理是十分重要的。
3.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各城市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不断完善下水道系统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3]。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城市废水厂的建设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3.2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讲,集中建设大型城市废水处理厂与分散建设小型废水处理厂相比,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易于加强管理等优点。但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城市废水厂的服务面积大,废水收集与输送管道敷设费用增加,适当分散治理可以减少废水收集管道和废水厂建设的整体费用。此外,从废水资源化的需要来看,分散处理便于接近用水户,可节省大型管道的建设费用。因此,在进行城市废水处理厂的规划与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确定其建设规模。
3.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特别是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的大城市和超
大城市,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在考虑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时应充分注意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进行废水再生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这对于我国北方缺水城市尤有重要意义。上海的景点
3.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由于大量污水的排放,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应将饮用水源的保护放在首位,以确保城市居民安全饮用水的供给。
3.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但具有基建费大、运行费较高等缺点,往往为我国经济实力所不胜负担。因此,必须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高效低耗的新型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例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天然净化系统等。尽可能地降低基建投资,节省运行费用,以更快地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率,有力地控制水污染
4城市化过程中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新构建[2]
4.1 规划先行
城市的逐步形成、发展与其具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从生态的和可以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城市化的显著特点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尤其在中国,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城市的许多问题诸如环境、交通、住房等也正是因为人口的高度密集引起的。面向未来的生态的城市规划,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位,城市的规划以及发展不应该再局限在摊大饼式的模式上,而尽可能是以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小城镇的形式有机联结为主要形式。在这样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各功能小区之间或小城镇之间的联结通过城市高架或轨道、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纵横交错的光纤通讯实现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各功能小区之间以自然的森林、湖泊、河流、山川、田野相互间隔错落,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与界限不再明显。这种面向生态的多中心城市规划,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维护城市或依山或傍水的整体自然山水格局,避免了城市盲目扩张造成对自然景观基础的破碎化,更主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了自然的河流、湖泊、湿地,对恢复和重新构建水生态环境系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