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起源和演变
简介: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起源:
起源:
何姓的起源有很多,其中何姓出现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何韩同根同源,何氏自韩姓所出,这一点古今无异议。氏的根源在哪?一般说来,何氏既从韩姓所出,当初韩的第一个封国所在地也应是何氏的根源所在。可是,那时毕竟尚无何氏,何氏的诞生是在秦灭韩,韩人的一支逃亡至江淮一带之后,何氏得姓于庐江,发迹于庐江。因此,寻根问祖,应该是“天下何氏归庐江”,何氏族人的“根”在庐江。
说何氏族人的“根”在庐江,恐怕与东汉、西汉及魏晋时期庐江、东海、陈郡是何氏的三大郡望有关。庐江何氏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文化、人口方面都位居三郡之首,从而形成了天下何氏归庐江的格局。但是,庐江郡历代所在地不同:西汉设在今庐江县的西方,东汉在今潜山县,三国魏时在今六安县之北,晋代在今霍丘县以西,南朝宋在今霍山县东北,南齐在今庐江县,隋朝在今合肥县。当初孕育何氏的那个“庐江”,确切的地点究竟在哪?
1994年菲律宾何氏宗亲会秘书长何罗文先生最先到何氏发源地。他到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权威机构一路查典问籍,并经过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何氏的“根”就在庐江县白湖镇何坟冈,并且得到国内外各何氏宗亲会的认同。
何氏起源的一些传说和记载也与何氏的“根”在庐江有关。
据传秦朝统一、韩国灭亡后,韩国后裔韩瑊偕妻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探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秦探登舟问姓,韩瑊不知为探,适天寒地冻,固戏指水以应:“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探不能悟,复问曰:“若是怎为‘河’姓耶?”复曰:“姓氏必人,岂从水耶?”探乃弃何而去。韩瑊后闻为秦探,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免刀锯者,‘何’字也,岂非天启后耶?”遂以何为姓。“韩何同血统”、“韩何不通婚”正是这个缘故。此说很可能是何氏姓源“韩何谐音”说的附会,但何氏后代子孙对此深信不疑。
韩瑊为何姓始祖,似乎也有据可查。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
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
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
三年级环保作文
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
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
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何坟冈方圆三里以内没有一户何姓人家。当地老人介绍说,何坟冈的何姓人家明末清初陆续迁走了。但是,何姓在庐江县仍是一个大姓,何姓人口约有三万多。
关于何氏源流,历代各地何氏族人记载和说法略有不同。综合安徽、江西、广东、福建、广西、台湾各地的何氏族谱来看,何氏由韩氏转成,主要有二个记载:一为韩厘王之次子韩瑊,改称何瑊,死后葬于安徽庐江县何坟岗;二为战国末,韩国亡国之君韩王安之次子韩允,改称何允,闽、粤、赣、桂何氏子孙多认同此祖。
演变:
1、何氏迁徙概述
择地而居,适则居,不适则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法则。何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此,流徙迁移是生存发展的必然现象。四种气质类型
何姓形成后,两汉时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魏晋以后,何氏繁衍中心南移,逐渐形成了东海(今山东境内)、齐郡(今山东境内)、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等郡望。唐以前黄河流域是何氏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宋朝时期,何氏主要集中于今天的四川,其次分布于今河南和陕西。明朝时期,何氏主要向东南和南方迁移。
据《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
安徽何氏——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何氏——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何氏——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何氏——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何氏——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何氏——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如:
安徽怀宁县何氏——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何氏——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何氏——外迁245支次;
湖北蕲春县何氏——外迁157支次;
安徽太湖县何氏——外迁109支次;
安徽桐城县何氏——外迁89支次;
安徽霍山县何氏——外迁86支次;
安徽望江县何氏——外迁80支次;
福建武平县何氏——外迁60支次;
安徽宿松县何氏——外迁41支次。
在何氏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氏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氏族人有170支次,其余有柏台的111支次;安徽迁往河南的何氏族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氏族人92支次(其中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安徽、湖北两省共133支次。
托物言志的古诗在外迁的何氏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何氏族人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吉。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成书于1921年,其统计数据也仅为152支何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如何统计,数据准确与否,都值得我们思考。但就其粗略统计来说,也可看出何氏族人迁徙分布的几个特点:一是支系繁杂,人口众多;二是迁徙频繁,流远布广;三是举族迁移,居地集中。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但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例如:
迁入陕西。陕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长安也曾是十四朝国都。迁入陕西的何氏族人大体上因如下几种情况入陕。
一是“官迁”。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
《后汉书.何敞传》云:“敞,字文高,扶凤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其先家于汝阴(今安徽阜阳),六世祖比干徙居平陵。”关于何比干在《陕西通志》中有记载。又据《汉书·何并传》载:“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今河南平舆县) 徙平陵。”从何比干和何并祖父迁徙情况看,在西汉时期,由于国都在长安,何氏西迁,向政治,经济中心的国都靠近是很正常的,也是一般迁徙的原因之一。
二是“灾迁”。严日煜在《三
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
携幼,千百万,到处络不绝。”直至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人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河南人”,他们仍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当然这些“河南人”中不乏何氏移民。
迁入川渝。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氏大规模入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川郫县何氏多为汉朝何武的后代。据《四川总志·氏族谱》记载:“郫县何氏,汉何武后。武死,子况载武丧如北邙山瘗焉。庐其下公孙述诛蜀,平,况以丧归,葬郫县东南。(按《史》:武兄霸,弟显,兄弟五人皆有名;按《志》:武后曰随,显后曰包,兄弟五人。包子攀,又皆有名,曰英、曰宗、曰祗,虽见之志第,曰郫人尔,莫知为武后否也;按《谱》:武二世孙曰英,五世孙曰宗,宗子攀,然英见之志第在武兄弟前,攀父曰包,又与谱异,或者谱为未详,不然何氏世世有谱,当为蜀氏族第一矣。然自汉至晋武弟显之后犹传如志云,亦盛也,谱远不可考。或居长安,或徙江南。)”
这一记述虽然过于混乱,但证明郫县何姓为何武之后却是事实,并且何武的后代多为名流。另外,这一记述也道出了何武后裔演变与迁徙的情况。
其实你还爱着我迁入江苏。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教师节画画大全简单又漂亮迁入广西。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迁入福建。何氏族人的向南发展,比发源于中原的其它姓氏来得早些。何氏的南迁大概比其它姓氏要早到两百多年。何氏南迁福建始于晋代,晋代由中原入闽的八大姓族中有何姓。唐朝及五代时,也有不少何氏族人由中原入闽。根据台北县何氏族谱的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年),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人何嗣韩,跟随经略使陈元光到福建来,后来便将家眷在此定居。这位何嗣韩,就是何氏在福建的开基祖。人称安抚公。到了唐代末年,中原人王潮入闽。王潮死后,其弟王审之僭称闽王。何安抚由螺阳迁居到温陵浔江(皆在漳州境内)。宋朝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均在漳州)。何逖基的五个儿子
再次迁徙,三子元钲为诏安何氏始祖。长子元镇为和地何氏始祖。这是何姓在南繁衍的第一支。据《何氏族谱》记载,何氏还有迁至南京,江西的。
(6)迁入广东。广东兴宁何氏族谱对于这一支有十分详尽的记载。该谱指出,他们的开基始祖是唐末的何旦,他最初出任宁化县尹,任满后到了潮州,后来就在武平置产定居。到了宋末元初,何旦的后代继续向各地繁衍,一部份由武平经过江西的寻邬、定南和龙南,进入广东的翁源地区;另一部份则直接由武平进入广东的蕉岭,大埔和梅县,再分支于其它各县。
(7)迁徙海外。这些何氏族人的后代又有不少人于明清时移居台湾及海外。在台湾省通志上,何斌就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到台
湾来赶走荷兰人,并且据以为跟清廷周旋的根据地。此后,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目前文献有确实资料可稽的,计有永历五年到台南的漳州人何光瀚,永历十六年到盐水开垦的泉州人何积善,以及入垦太子官堡的何替仔等。
到了清朝,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氏族人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现在,台湾的何氏族人遍布于全省各地,犹以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地为多。
2、何氏的历史变迁
先秦时期
韩原:韩、何氏的故里
春秋战国时期,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一说在今山西省境内)。该地西南面和东面分别有“西少梁”和“东少梁”两个村子,人称古少梁地,是春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不远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其身处丘顶,回首北眺,东、西少梁村和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尽收眼底。这就是整个韩原,是韩姓人的故里,也是何姓人的故里。
雅安地震是哪一年韩国:国都几经变迁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载:“宣子徙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国的都城迁到了“州”。这个“州”在何处?有注释和辞书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40公里”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今天河南涓县的武德镇。这里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古时它是西周的畿内之邑。《左传》昭公七年,郑国子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宣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韩宣子的传人贞子,又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有汾河流过,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上古时代帝尧曾看中此地并建都,附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