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班级 | 高一6、7、9、10、12、14 | ||
课题 | 名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课型:新授课 | |
执教 | 莫玉兰 | ||
概 述 | |||
使用教材 | 《高中历史》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学科领域 | 历史 | ||
适用年级 | 高一 | ||
教材分析 | 从汉到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叙,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此,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脉络进行梳理,同时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从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组矛盾来把握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
教学对象分析: | |||
三维学习目标 | |||
知识与能力 | 1、 知道汉到元中央集权演变的史实。2、了解汉元期间宰相职能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及其标准的变化。3、把握科举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4、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阅读归纳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在学习汉元期间采取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过程中,体会每种制度的产生都应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是利弊并存的。 | ||
教学重难点 | |||
重点 |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 ||
难点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
教学环境资源 | |||
印刷资料 | 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 ||
信息化资源 | 无 | ||
实验 | 无 | ||
其他 | 正、附板书 | ||
手提电脑怎么调亮度教学过程 | 教学策略 | ||
【环节一】导入 [策略]: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提出两组矛盾 [详案]: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那这两组矛盾从汉到元又有怎样的发展呢?围绕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探索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板书)。 【环节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承秦制”和郡国并行局面 [策略]:楚汉之争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 [详案]:秦灭亡之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脱颖而出,建立西汉。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等制度为汉继承,史称“汉承秦制”(板书)。但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又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在产出韩信等异姓王的基础上,大封9个“同姓王”,作为朝廷依靠的力量。这种制度成为郡国并行制(板书)。通过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分封制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所以,在刘邦死后不过18年,即汉景帝在位时,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板书)。 课本的12页导言有对七国之乱的介绍。叛乱最终被平定下去了,汉景帝也采取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措施,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国的问题。Q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失败了而继任者汉武帝却取得了成功呢?他采取推恩令。Q那什么是推恩令呢?规定诸侯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首先,先保障嫡长子的政治权力,而得到土地的列侯对他感恩戴德,汉武帝“欲取之必先予之”,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封国的问题,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2、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策略]:“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藩镇来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详案]: 唐中期,睿宗为了加强边防,开始在西部和北部设置节度使,建立藩镇。同学们请看书本12页的《《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起兵驱逐吐蕃,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因此被唐宣宗敕封为河西节度使,这幅图是他被敕封后统军出行的写照。Q同学们张议潮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头戴幞帽,穿大红袍,腰束皮带,扬鞭骑白马的才是张议潮。他前面的这些都是仪仗队,他后面是出行将士的队伍。从图中节度使的排场,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权力大。Q那唐朝的节度使有哪些权力呢?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大的武装,总揽一区的军事、政治、财政、法事(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甲兵,又有财赋)。Q这样会对中央集权产生什么影响呢?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肯定削弱中央集权。安史之乱胜利,并不是在决定性战役下取得的胜利,而是答应只要叛军首领投降,仍可以在原地任职,继续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因此,安史之乱胜利的实质,与其说是中央镇压叛乱,不如说是以妥协方式结束叛乱。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 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策略]: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财、兵、政权~特点~积贫积弱 [详案]: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Q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导致国家分裂!那么,通过陈桥兵变而龙袍加身后的赵匡胤,Q从哪几个方面来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重演?第一步就是整顿禁军,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剥夺了为他打天下的主要将领的兵权;为防止其他武将也龙袍加身,在行政上中央直接下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此外,地方税收机构全部归中央,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日常开支,其余全部上缴中央。 同学们请看13页的【历史纵横】,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他们做到了,但代价却是牺牲军事实力,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使得宋受到西夏、辽、金的进攻时,不断妥协,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一送就将近半个世纪,靖康之难更是让宋徽宗和宋钦宗北漂。 4、元朝行政制度的创立和意义 A、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它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同学们请看“元朝行省图”。今天的东北、内外蒙古、西藏、台湾都处在元朝的疆域之下。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叫?行省制度。 B、行省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派官员往地方执政,这就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设有十个行省,省下面设置有路、府、州、县;而河北、山西、山东等大都附近地区“腹里”,中央直接管理;宣政院管哪里的呢?西藏。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的军民事务。 C、行省制度有何作用? 由此,行省确立为地方行政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 继分封制、郡县制后,行省成为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历经明清,到今天省依然是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小结 汉朝的推恩令、宋太祖从钱、权、兵三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的开创,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加强。那君主专制在这几个朝代的发展走向怎样呢? 【环节三】君主专制的演进 1、 屈原绝笔汉朝的“内朝”和“外朝” 汉初的丞相都是开过功臣,皇帝给他们很高的礼遇。商朝与皇帝坐着议事,生病了皇帝要亲自探望探望。此外,他们有一个秘书处,下属十三个部门,分管刑法、兵役、财政等,也就是说决策权、司法权、行政大权掌握在丞相一人手中,丞相位高权重。Q那汉武帝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重用左右亲信,担任侍从、尚书令。这些人和皇帝,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叫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行机构成为外朝。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判死刑的占了一半,活着也只能装聋作哑。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用亲信、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加强皇权。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那到了唐朝,建立了什么制度来处理相权和皇权的呢?三省六部制。Q这里的三省六部分别指的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分别是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人事部)、户(民政部)、礼(管理典章制度和外交)、兵(国防部)、刑(司法部)、工(建设部)。其实,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形成,握有实权的最先是尚书省(左右仆射),继而又有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隋朝时候三省作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承隋制,进一步完善。Q那这一套制度是怎样运行的呢?比如遇到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干事)拟写意见(五花判事),再由宰相(头头)裁决,送给皇帝审批画敕侯,再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有否决权,如果门下省同意,则交给尚书省相关部门执行。通过对它运行模式的了解.Q同学们想想,在三省六部制之下,皇权是加强了还是被削弱了呢? 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又有合作,皇帝的诏令要得以颁行,必须得到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共同认可。因此,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政府是宰相领袖制,而唐朝是宰相委员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避免个别宰相专权,皇权得到加强。所以,唐朝中央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权以集权。 3、 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宋承唐制,宋代以前,宰相上朝有椅子坐、有茶有水喝,但宋太祖登基后,椅子撤掉,宰相站着议事,朝堂上就只有宋太祖一个人坐着。一个座椅的撤销,反映一个实质性问题,相权被分割,副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当时范仲淹、王安石变法,都是参知政事的身份,正宰相这样,皇权加强。(而且宋朝的官制很奇怪,官名和职务分开的,比如尚书省的老大仆射,仆射这个官名决定你工资的高低,并你不管仆役的事务。游戏王朝日版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已转移到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了。宋朝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4、元朝中书省的特点。 到了元朝,三省减为一省,中书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直辖腹里地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皇太子还没确定的时候,实际的头头是右丞相、左丞相。 4、 小结 汉朝的内朝、唐代三省六部、宋朝的参知政事,皇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如何?皇权逐渐加强,相权被削弱。但到了元朝后期,相权出现反弹,宰相有时候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除了元朝没有制约相权的制度外,还和游牧民族的观念有关,他们认为大臣是君主的家臣,大臣的权力是君主权力的外化和延伸,对皇位构不成威胁,而最大的威胁是宗室贵族。 【环节四】选官、用官制度 我们国家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规模都很大,考碗族数量惊人,通过考试成为国家工作人员。Q那从汉到元,历代王朝通过什么制度选官的?每种制度选官的标准是什么?同学们请阅读书本,我们请同学归纳一下。 汉朝的察举制,由郡国每年自下而上举荐,标准是孝和廉,各一人。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中正是评定人才优劣的品官,他把人才按优劣分为九等,然后授官。标准是门第。上辈子投胎好,落在世家大族家,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依靠你的家世就可以做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官二代。 隋唐呢?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学而优则仕,标准是才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官,隋炀帝的时候,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在宋朝更加完善,建立“锁院”、“糊名法”、“誊录”等一套防止作弊的措施。从现在的高考很容易理解,每年出高考题的专家确定后,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防止他们向亲朋好友漏题。这就是“锁院”。考试结束后,由专门的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考证号、籍贯等等密封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此外,为了防止有某些考生在试卷上做诸如“我爸是李刚”等记号,于是,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一批誊抄能手将试卷重新誊录一边。可见,在宋朝,状元不是蒙混出来的,选出来的都是真才实学的人。但到了明清之后,科举制就变质了,八股文成为答题的统一模式。 探究五:科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 梦到掉牙齿 | ||
教学材料 | |||
板书设计 |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郡国并行制 经济类考研七国之乱 推恩令(内容、作用) 2、唐中期:藩镇 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 3、北宋初:a、军事;b、行政;c、财政 中书省:腹里 4、元:行省 行省—路—府—州—县(作用、影响) 二、 君主专制的演变 1、 汉:重用亲信担任侍从、尚书令,形成内朝(决策机构),相权一分为二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一分为三 |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 北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一分为三 4、 元:三省减为一省,太子兼任,实政委以左右丞相,后期相权扩大。 三、 选官、用官制度 梦见硕果累累1、 汉:察举制,孝廉 2、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缺点) 3、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形成过程、标准、作用) | ||
教学反思 | 这个教案上到第三次的时候,已经很有感觉。1、思路清晰;2、板书明朗;3、学生的参与度高;4、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书本上的练习没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将放在本单元完之后来总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没有培养他们的阅读总结能力。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