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
3.体会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预习
1.解决字词障碍
①把课下注释的拼音标注在原文中
②把“读读写写”勾画在原文中,并注音
③识记,自检,明天听写检测
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
二、导入
问:你知道古往今来有哪些勤奋苦读的人物与故事
明确: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
手机游戏公司师总结:古语云: “自古雄才多磨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千百年来,这些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学生倾听、思考、回答
三、文体知识、作者简介
师:文章的标题是《送东阳马生序》,什么叫做序呢?
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序)、后记(跋)。
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为安慰、勉励、祝愿、惜别的话。
马生指的是宋濂的同乡马君则,生是古时候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这篇文章就是宋濂送给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师:那宋濂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赠序呢?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很受朱元璋器重,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属浙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现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师:出身寒门,连温饱都成问题。要想成才,其所忍受的磨难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我们走进宋濂的求学之路。
生跳读、细读,思考、交流、讨论
四、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较长,生难字较多。请同学们用红笔将下列字的读音标注到原文中
学( shì )师(shuò )叱咄( chì duō  )    ( sì )
( qiè)  曳屣(yè  xǐ)    裂( jūn )    人(yìnɡ )
( qīn )  绣( qǐ )    容(xiù )  然( yè)
裘葛( qiú ɡě  )  袍(yùn)    冻( něi )  见(yè )
写( zhuàn )  ( zhì ) 老( mào )      稍( lǐn ) 
师:现在给你们5分钟,同桌互读互听,不能读错别字。
师:我来请几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检验你们自由朗读的结果。读得时候注意字音和停顿。(请4位同学,1人1段)
生读完后,师点评是否有需注意的字音和停顿。
听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读得时候注意刚刚同学们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读懂文意
第一段:同桌合作翻译(讲之前全班读、抽读)
要求:借助注解,把每个句子的意思弄明白
第二段:开始翻译之前抽读,然后全班齐读。翻译时先给重点字词解释,让学生翻译,翻译完又读(可抽读、齐读)
(翻译完概括段意 第一、二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经历。)
第三段:小组借助注解,合作翻译
(第三段: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
第四段:借助注解,独立学习,每一句都翻译出声
(第四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翻译过程中注意要多次朗读(可抽读、个别读、比赛读、齐读),加深文意理解
1.一词多义
(1)以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表修饰)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2)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主谓之间,不译)
(3)至
反义词成语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
(4)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以中有足乐者(动词,值得)
(5)若 
烨然若神人(动词,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动词,如,比得上)
2.词类活用
(1)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主人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4)录(名词作状语,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3.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4.倒装句
(1)弗之怠。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六、文本探究
1.师: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求学的经历有什么特点
明确:艰苦、勤奋
追问:一,文中哪句话可以准确地形容宋濂求学经历的特点?
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师:仔细阅读1、2段,想一想他求学的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师总结时用“无”)
西尼罗河病毒
(1)无从致书以观——无书(知识匮乏)
(2)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师(师资短缺)
(3)未尝稍有降辞(遇其)叱咄——无温和态度
(4)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棉鞋无棉衣,路途艰难
(5)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衣食之享生活艰苦
师: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有一位少年,他有志求学,但是条件艰苦。几百年之后,我们看到这里,也不禁肃然起敬。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左边“无”的原文。
3.追问:求学之路如此艰辛,宋濂是如何克服这些“艰难”的呢?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2)无硕师名人与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未尝稍有降辞(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
(4)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5)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略无慕艳意)
4.师:有“无”的地方就很可能有“有”。刚才我们读了“无,也读了少年宋濂是如何来对应这个“无”的。与此同时,老师从他身上也看到了“有”,他有什么呢?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有毅力、有诚信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决心
(3)愈恭,礼愈至——有礼貌、有诚意 
(4)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有耐力、有坚韧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略无慕艳意)
——有定力、有乐观、有精神上的富足和快乐
5.师:求学之路艰辛且漫长。面对这么多困难,少年宋濂都一一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勤
师:少年宋濂在求学之路上有很多“无”,但是却在人生路上丰盈、充实,有很多“有”。他求学之路虽“艰”,但他的“勤”,让这些困难成为了成功的积淀。孟子曾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6.师:相比少年宋濂的“无”,如今的太学生,我们就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呢?
问:阅读第3段,一,相比于少年宋濂,他们“有”在何处?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有充足供给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有物质无愁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有优越环境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有专职老师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有丰富藏书
男生读右边,女生读左边
师:相比于宋濂,他们的求学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宋濂写自己艰难的学习经历,写如今太学生优渥的学习环境,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想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舍得吃苦,要勤奋(勤且艰),要专心(专),要有恒心。
十大射击网游排行榜7.拓展延伸
师:时间又过了近七百年。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比起当时,又有了巨大的改善。在这里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认真思考后用我们现在有……我们应该……造句。
热狗王我们现在有……我们应该……(排比句,造句)
七、课堂小结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苏轼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能说出一大串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名句,也能讲出很多“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样勤学故事,但是当我们真正经历苍白残酷的现实生活,才会知道主人公成功的背后有多么的不易。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每个人的天资都不一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可能磨蚀一个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个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成功的标准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但是有一天我们应该明白,无论遭遇怎么样的客观环境,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你的借口看上去多么冠冕堂皇。这也许正是宋濂最想送给马生的最殷切的期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