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老子曾向孔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古人有临别写赠文,表达祝愿或劝勉的习惯,这些临别时的赠文称为赠序,有许多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篇经典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二、解题并了解背景资料
1.思考并交流: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
预设:
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青年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生,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2.学生交流课前所查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序”的相关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宋濂(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并替太子讲经。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写作这篇序文时作者69岁。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正在太学学习的东阳马生前来拜访他,并说
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本文是一篇赠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类赠序体散文,在古代一直与诗书的序跋体合为一类。宋以后,赠序才逐渐成为单独的赠别文体。赠序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朗读文章,初步感知
1.齐读文章,读完后老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强调难读字的字音。蒸蛋糕的家常做法
设计意图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原文大意,并在断句练习中加深理解。
明确:怠(dài)叩问(kòu)被绮绣(pīqǐ)负箧(qiè)
容臭(xiù)缀(zhuì)缪称(miù)
2.出示去标点原文,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断句是否正确。
预设:
笔记本电脑开机蓝屏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教师节感谢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小结:断句时,要考虑逻辑是否正确,语意是否完整,形式是否一致等诸多因素。
3.教师范读或播放音视频。
4.出示带标点原文,分小组朗读。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概括之后,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勉励同乡后学马君则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四、疏通文意,讨论释疑。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1)辨析“即”与“既”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既.加冠
解析:“即”,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一个人面对食器准备吃饭,意为靠近。
“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坐在食器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意为完成。
炯(2)辨析“以”的用法。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解析:①中的“以”表目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②中的“以”是介词,第一个“以”表原因,相当于“因为”,第二个“以”介绍动作“借”的对象,解释为“把”。
设计意图
增强同学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古汉语实词的内涵和虚词的用法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自读时标记的疑难点,小组内整理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进行个别答疑,并收集好各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
3.学生口译文句,并由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4.学生整理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和特殊句式,教师小结。
明确
(1)通假字。
被绮绣:“被”同“披”,披着。
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与之论辨:“辨”同“辩”,辩驳。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形容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3)一词多义。
努力学习的成语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以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4)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右备容臭: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5)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如“弗之怠”中“之”是“怠”的宾语,前置了,应该是“弗怠之”。
状语后置句。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于”引导的状语应该在谓语“假借”之前,应该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如“既加冠”前省略了主语“余”。
设计意图
在反复朗读、利用工具书、相互讨论中尝试解决翻译问题,在整理归纳文言特殊词语和句式中提升文言翻译能力。
五、小结
云南民族文化学习文言文,须培养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背诵课文前两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