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网红村落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北海市流下村为例
沈洋冬1,梁业章1,2,李升丽1
(1.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文旅产业造成重大影响的背景下,作为乡村旅游重要载体的网红村落,其振兴迫在眉睫。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市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快速上升,网红村落关注度持续上涨,并已成为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重要选择。以北海市流下村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疫情背景下网红村落爆红原因、存在问题,并提出疫情期间的振兴建议及疫情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流下村和其他地区网红村落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网红村落;可持续发展;流下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以迅雷之势在中华大地蔓延,不久又将全球“染红”。旅游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响
应最为敏感,应对公共事件能力最为脆弱,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对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极大。目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阶段,乡村旅游作为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都有休息和休闲的权利”。在人们对精神生活越发重视的今天,休闲旅游活动愈趋频繁,差异化需求凸显,部分特村落因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而爆红。以流下村为例,2020年1月,“流下村打卡”突然流行于北海区域,但在疫情背景下的爆红背后,存在着政府支持及管理不足、旅游吸引力单薄、环境破坏等问题,影响客源的持续性。因此网红村落若想成为“常红”村落,除采取积极措施减轻疫情影响外,还需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流下村现状分析
新年朋友圈文案1.1 流下村概况
流下村位于北海城郊,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脚下,冠岭路旁,距海滩仅500m,区位条件优越,建村历史已超300年,总面积约13.33hm2,现有住户106户。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流下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村庄主干道硬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外来资本在对原生态民居修葺、改造的同时,保留原有特,开办民宿,目前已建成邻·舍、半山半海等民宿,另有三家民宿正在建设中。流下谐音“留下”,村内建筑风貌系较浅,以其日系、小清新的整体风格,吸引了大批北海市民到此拍照打卡,成
为北海区域热门网红村落打卡目的地。
1.2 流下村爆红原因分析1.
2.1 差异化需求的出现。大众旅游时代,传统观光型旅游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并向多元文化体验旅游转变,呈现出差异化、休闲化的特征。在经济发达区域这一转变更为迅猛,北海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休闲旅游需求呈现出旅游需求细分化、出行意愿常态化和旅游资讯数字化等特点。流下村日系、小清新的特质契合了消费者的休闲旅游需求,是其爆红的重要原因之一。
1.2.2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按肖佑兴、明庆忠等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流下村属于城郊型、景区边缘型,区位条件良好,客源充足。流下村地处北海城郊,后靠冠头岭,前倚北海“最热”旅游商圈侨港。2020年五一期间,冠头岭位处北海景区热度榜前列,侨港则是北海旅游商圈热度第一,两者为流下村带来丰厚客源。
1.2.3 社交平台的快速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交平台的普及,形成了以QQ空间、朋友圈为代表的私密分享平台和以抖音、微博和小红书为代表的公共分享平台。公共分享平台流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力高,而私密分享平台传播范围虽小,但说服力强。实地访谈的20名游客中,有7名游客因私密分享平台触发出行意愿,其中有3名游客常住合浦县,有11名游客因公共分享平台触发出
行意愿,其中5名为来北海游玩的游客。流下村正是通过两类平台的快速传播,实现流量、口碑双丰收。
1.3 流下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政府支持、管理不足。政府对企业支持不足,笔者实地访谈了目前在营的邻·舍、半山半海民宿经理及龙小面餐厅经理,三人均称政府缺乏相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疫情冲击文旅产业的重要关口,有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也未见踪影。
[收稿日期]2020-07-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互联网+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组织模式研究”(17BTY063),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洋冬(1997—),男,广西北海人,在读本科生;李升丽(1998—),女,广西南宁人,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梁业章(1980—),男,广西贵港人,桂林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
-287-
民宿相关经营、管理政策缺失,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导致在民宿建设经营过程中,出现民宿侵占村民土地、民宿客人夜晚聚餐噪音影响村民休息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健全,实地考察发现流下村缺少排污设施、停车场、旅游厕所、指示标志、分类垃圾箱等公共基础设施,并有汽车停靠村内干道、垃圾乱扔等现象发生。基础设施的缺失拉低景区承载力和游客满意度。
1.3.2 缺少统一规划。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制定流下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导致空间统筹杂乱,建筑风貌无序。受缺少统一规划、民宿自然发展影响,流下村空间统筹不足,出现“民房孤岛”现象,在不同的民宿边界处存在孤立的村民自住房,影响整体景观形象。流下村民宿多为石墙泥瓦房,由原有民房修缮、改建而来。实地调研发现,民宿业的发展带来流下村的乡村绅士化。大量资本涌入流下村,村民原有民房出租所获资金,被用于修建与村内原有房屋风格差距甚远的“小洋楼”,这极大破坏了整体建筑风貌形象。
1.3.3 环境破坏。突如其来的爆红打破了流下村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生态、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村容美化、民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清理不及时,并堆积于村内;民宿运营所产生的污水排入村旁水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伴生绿藻。民宿发展破坏生活环境,实地访谈中,村民表示民宿客人夜间烧烤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休息,且反应无果。部分不文明游客擅自进入居民内院拍照,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村内干道将流下村割裂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及南部沿路部分已进行旅游开发,但南部更广阔的区域仍保留原有风貌、生产生活方式。部分猎奇游客为满足好奇心进入该区域,
但他们对传统习俗、个人财产缺乏足够的尊重,如:采摘村民家中果实、花卉、拍摄村内麦氏祖祠等,引发村民强烈不满。
1.3.4 旅游吸引物单一。在过去景点模式下,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与之相对立的概念被称为旅游排斥物,旅游吸引物通常情况下是旅游资源的代表名词。在当前全域旅游背景下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要素,例如建筑风格、文化环境等。实地访谈20名游客中的16位是因流下村的整体风格而触发出行意愿,表明流下村日系、小清新的整体风格是其主要旅游吸引物。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流下村除其整体风格较为独特外,缺乏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吸引物。开发过程中对原有的石屋文化、麦氏先祖开发荒村的故事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文化挖掘仍停留在表面,当地的文化挖掘程度还不足以为流下村提供旅游吸引力足够强的旅游吸引物。
1.3.5 旅游形象失实。流下村实际环境与各大网络平台上经滤镜美化、后期处理加工的精修图和短视频有一定的差距。网络上的流下村,给人一种悠闲自在,与世不争的感觉,让人静下来,享受生活。但当游客真正身临其境时会发现各个标志性小景打卡处人满为患,熙熙攘攘,拍照打卡需要排队,破坏了网络所传达的其悠闲自在的旅游形象。游客旅游反馈分享时的过分夸大增强了其他游客的旅游动机,提高其心理预期。但当人们真正来到景区后,发现真实景不如心中所想时,旅游体验感与满意度便会大幅下降,最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3.6 产业层次滞后。流下村目前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旅游设施还不足,旅游业态较为单一。流下村民宿业发展迅速,但附加产业挖掘力度小,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村内建成在营仅半山半海、邻·舍两家民宿酒店,龙小面、邻·舍花园餐厅两家餐饮。在营四家企业消费层次较高,梯度消费供给短缺,缺乏深度消费旅游产品。缺少适合老年消费体的休闲场所、适合儿童玩耍的活动场所、适合家庭体游憩的场所,也是其不足之一。
2 疫情背景下流下村的振兴
2.1 政府帮扶
2.1.1 做好引导工作,树立企业、公众信心。疫情后,居民压抑许久的旅游需求将持续上升,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旅游经济回暖。旅游者会出于安全考虑,不轻易出游或尝试性出游,短时间内长途旅行可能被搁浅,近郊游或将成为新宠,因此疫后市场回暖可能从近程游开始,流下村乡村旅游将迎来发展重大机遇。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引导工作,帮助流下村受创的民宿、餐饮重拾信心,做好防控工作,保障居民旅游安全,消除恐慌心理,重拾出游信心。
2.1.2 加大财政帮扶政策力度。深入调研,依托数据,针对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帮助降低受创企业损失。首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大贷款限额,降低贷款利息、延长还贷年限。为中小型民企提供适当补贴、旅游专项基金等财政扶持。其次,
提倡相关主体降低民宿、餐饮等场地租金,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怎么扫二维码
2.1.3 全面评估民宿,加强监管。目前中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但防控仍不能松懈。做好安全防控,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保障居民出游安全,是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应对复工复产的民宿、餐饮等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卫生标准,确保民宿业、餐饮业的卫生达标。提高相关卫生标准,重点评估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用品卫生。加强对企业的防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对私人空间和公共活动区域按时消杀,落实好防控工作,做到卫生不留死角,环境干净整洁。
2.2 企业积极自救
2.2.1 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给流下村民宿餐饮业带来的损失只是暂时的,伴随旅游业的解冻,居民出游率将大幅上升。出于安全考虑,长途旅游在旅游市场中会暂时“失宠”,城郊旅游路途短、耗时少的特点将使短途旅游成为新宠。流下村迎来发展的关键转折,企业理应坚定旅游回暖的信心。尽管疫情对旅游业造成很大影响,但危中有机,本次疫情的突发也许会成为旅游业进一步改革升级的重要契机。根据2003年非典过后的实践表明,疫情过后居民压抑已久的旅游欲望将
-288-
得到释放,经营者应抓住这个转折的机遇,转危为机。日系小清新风格的流下村优势明显,民宿、餐饮经营者应注意关注政府的支持政策,充分借助政府力量,抓好当前发展机遇。
2.2.2 提高旅游形象。疫情期间,流下村未出现感染病例,经营者要利用防控措施到位这一优点,积极宣传流下村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分享等方式,展示村庄环境、客房环境、餐厅环境等,让游客放心,提升流下村旅游形象。2.2.3 做好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流下村的民宿、餐饮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多聘请当地村民或交由亲戚打理。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经验,对民宿的服务标准、客房的卫生标准、物品的摆放等方面不够专业。在疫情背景下,游客对民宿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民宿工作人员对服务、卫生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民宿的入住率。企业要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专业课程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建议与北海当地高校合作,为当地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或请他们到流下村进行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带入民宿和餐饮,规范相关标准。
2.3 政府企业携手共创未来
疫情期间无数个体积极投身抗疫,积极配合防控防治,贡献自身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可对全国医护及随行人员和对北海“抗疫”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实行政府统一认证,商户结盟,凡符合条件的客户在联盟商家消费一律打折。流下村其它民宿可借鉴邻·舍民宿的暖医优惠:凭有
效证件,医护人员及其同行父母、配偶、子女均可享受酒店所有房型5折优惠、邻·舍餐厅用餐菜品8.5折优惠。
3 疫情后流下村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政府加大支持、管理力度
流下村若想从“网红”向“常红”转变,不能仅靠民宿孤军奋战和游客的自发宣传,政府的支持、管理和引导至关重要。政府支持是发展乡村旅游重要先导条件之一,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将加快流下村从网红向“常红”的转变进程。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如税金优惠、成果奖励等,降低企业前期成本,减少企业运营压力,吸引更多投资,加快流下村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在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感和满意度,如:完善排污设施、分类垃圾桶,增设停车场、旅游厕所、指示标志等。
3.2 做好统一规划引导
有关部门推进流下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流下村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客源腹地、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统筹好流下村整体空间布局,安排好村内“三生空间”(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设立休闲娱乐区、游览观光区、农旅体验区等功能分区,
避免出现“民房孤岛”、旅游活动入侵生活区等现象。编制流下村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把控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建造、基础设施、绿地率等,避免出现“异类建筑”。并对临街的“民房孤岛”进行合理旅游开发,改造已建成“小洋楼”的建筑立面、外观,使其符合村内整体风格。
3.3 保护生态、生活环境
生态、生活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流下村想要“常”红,必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生态、生活环境。旅游开发过程产生的“三废”要及时清理;完善排污管道,村内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统一排放;文明是管出来的,“网红打卡地”的管理要跟上[5]。政府要加强管理,规定民宿夜间娱乐项目时间段,设置专门机构处理噪音扰民行为;针对游客擅闯私宅、采摘瓜果、不尊重当地习俗等现象,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设立提示语,对不听劝阻的游客适当处罚。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协调好村民与民宿、村民与游客和民宿与游客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设立流下村管委会,专门负责处理村民与游客的矛盾。3.4 丰富旅游吸引物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流下村日系、小清新的整体风格是其核心吸引物,民宿酒店的景观也是其旅游吸引物之一。其旅游吸引物具有引力低、持续时间短、可复制等特点,吸引物的可复制使其发展过程中会因同质化旅游资源的出现而减低旅游竞争力,损失客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旅游乡村就是一个舞台,舞台要想有生命力,就需要有各种各样有影响力的剧目。深入发掘当地文化,讲好故事。保护好晋江小说排行榜
开发好利用好流下村石屋文化,将麦氏先祖开荒拓海的故事IP化,讲好老村故事。乡村旅游客源具有休闲化、猎奇化的需求特征,他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嘈杂,更偏爱于乡村的平和生活。保护好流下村耕田牧海的生产生活方式,做好平凡的文化的再现、参与、体验与传承,是丰富其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手段。再构文化沉积层位,在村内增加生产、生活小景,如:渔船、绞筝、农具等。
3.5 保证真实度、特宣传
景区在进行宣传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不过分放大自身优点,缩小自身缺点。如果仅靠精修美图和各种滤镜将游客吸引到流下村,只会失去游客的信任,“网红”变“常红”也就无从谈起。与其没有底气地炒作,不如做好村庄建设,还原其悠闲自在的氛围,将“照骗”变照片。针对网络流传的虚假夸大的精修图、过度处理的短视频,要及时联系原作者撤回、删除,防止虚假信息流传。借助抖音、微博等平台,通过网络红人体验特旅游活动、产品进行推广的方式,增加话题热度,提高流下村的知名度。
3.6 丰富产业层次,发展新业态以细节为话题的作文
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特的旅游体验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趣味性。深入挖掘附加产业,满足市场需要,承袭传统“绞筝”渔业方式,合理创新,开发“绞筝”捕鱼体验产品;强化流下村日系、小清新的风格,提供和服租赁、日系摄影等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活动项目,在当地特节日、节假日安排旅游
活动,如海鲜节、民俗文化体验等;积极开发具有流下村特的创意旅游纪念品。增强梯度消费、深度消费旅游产品的供给,一年级教师工作总结
-289-
满足不同人消费需求,有选择性地增加适合老年消费体的休闲场所、儿童活动场所、家庭体游憩场所等。合理发展梯度消费产业、产品,发展新业态,促进旅游+农村现代化发展,积极推进精品农家乐建设。
4 结语
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网红村落的振兴虽急迫,但其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从对流下村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中可以发现,网红村落的出现是大众旅游阶段的必然结果,其本身通常具有因社交平台传播而爆红、基础设施缺乏和生态生活环境破坏等共性。但流下村又有其个性,不同于婺源、龙胜等地,其自身发展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要求较低,并具有可复制性。这意味着流下村模式可在更为广大的缺乏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发展,促进“旅游+农村现代化”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明庆忠,赵建平.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学
术探索,2020(03):124-131.
[2]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
2001(03):8-10.
[3]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孙婕,王玥琦,杨怡静.网红景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
茶卡盐湖为例[J].戏剧之家,2020(07):189-190.
[5] 王旭东.“网红打卡地”管理要跟上[N].人民公安报,2019-10-10
(003).
[6] 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等.旅游特小镇的内生发展与路径[J].
旅游学刊,2018,33(06):7-9.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
围场县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优化研究
崔宏敏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促进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建构起有效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以围场县农村地区为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思想,界定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的四个主体,即政府、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认为当前农村文化产品供给面临政府单一治理模式下的诸多困境。通过分析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角定位,进而构建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破解围场县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的难题。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农村;文化产品;合作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就
必须增强文化产品供给。当前,围场县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模式下,政府作为单一的供给与管理主体,难以为广大的农民体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格局,引导多方共同参与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从而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使各方各尽所能,共同为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发挥作用。
1 多中心治理理论基础及特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理论”。他们将“多中心”的概念从市场经济领域灵活的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用以解决公共事务治理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它打破了以前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格局,形成了政府、市场、公众、企业思维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从整体上看,多中心治理理论启示着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需要政府、市场、公民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通力合作,共谋发展;从某一环节上看,多中心治理理论意味着在相关机制创建与完善,文化产品的提供与维护,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各个阶段都需要多个角承担责任,参与其中。
2 多中心治理在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的必要性
2.1 需求多样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趋向复杂化、多样化。目前农村文化产品主要靠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各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导致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效率低下,文化服务设施匮乏,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重要布局中的重要环节,优质的
[收稿日期]2020-09-06
[作者简介]崔宏敏(1995—),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
-29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