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科举制的利弊
赞美老师的简短小诗据说,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让人们应接不暇。有了问题,自然就要寻求解决之道。现实中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当下的检讨,对往昔的反思。有着‚反省传统‛的国人因之特别重视历史,所谓‚殷鉴不远‛的古训,就明白地表达了这一情结。
对于传统文化的热衷者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是十分值得兴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方兴未艾。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几个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时俱进,以德治国,和平崛起等等,似乎在昭示着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之后,重新寻回了自信。与此呼应的是,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者公开亮相,读经运动红红火火,国学院国学班纷纷出现,2005年祭孔大典全球联袂举行,这一切都是过去未曾逆料的。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思潮的流行,未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毕竟多了一种思路,一种参考。
在这林林总总的社会现实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国学的复兴都是近年来时常萦绕耳际的话题。所有这一切都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科举,这个曾经被骂得一无是处的制度,与封建、落后、
专制等联系在一起,与八股取士等同而论,曾经是百余年来国人的共识。可是,那种共识毕竟是特定时
代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人自信心也得以恢复,对待民族历史,对待传统文化,已少了些偏颇与成见,多了些温情与敬意。因此,科举便重新被提起,被讨论。
一千四百年前,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发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期间整整一千三百年,占据了整个帝制时代一多半的时间。其影响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远。
关于鲁迅的名言千年古制,一朝废除,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有位汉学家就曾将科举的废除作为中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2005年,科举废除已整整一个世纪。世纪风雨,世事沧桑,改天换日,旧貌新颜,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站在新世纪的门口,人们‚瞻前顾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科举制的利弊和废除科举的得失展开讨论。
人们以往对科举的估价是否失之偏颇?科举在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角?科举和近代中国的落后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是否可以将中国政治、文化、教育等落后归罪于科举制?科举的废除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先贤们的预期目标?科举制和儒学的制度化的联系,科
屈原的诗有哪些举的废除与儒学的边缘化的联系是怎样的?经学的式微和科举的废除是否必然相关?国学的复兴与今天教育体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今天的教育体制和公务员选拔制度和科举制有无关联?今天的文化、
教育、政治的诸多弊端与科举制的废除有无一定联系?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能否从科举制中汲取有价值的因素?等等,问不完的问题,理不清的头绪。
动车高铁区别2005年11月,《河南教育》刊出杨朝明教授的《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该刊的编者在按语中指出:‚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运行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通过科举制度成了核心文化,以至儒家典籍经学化,成了圣典。至今人们对儒家文化仍有许多争议。为此,在废除科举百年之祭时,我们听听孔子研究专家杨朝明教授对在儒家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孔子文化的解析,可能对我们思考当下文化会有一些启示。‛虽然,儒家典籍的经学化不自科举而始,然而二者之间的关联也是不言自明的。该刊所言无疑是当下国人思考科举废除之利弊得失的一种代表而已。
2005年初,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发表《为科举平反》,引起广泛讨论。9月2日,在废除科举整整一百年的日子,厦门大学召开了‚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善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这样的呼声是在对比国外
的做法之后得出的。在这里不妨把话题扯远一些。今年因为韩国申请‚端午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而引起国人的颇多感慨甚至愤怒。不少人就指出,这只能怪我们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文化遗产当回事,我们没有‚善待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怪不得别人。
翻检一下报刊杂志,搜索一下网络,关于反思科举制与废除科举制的,数不胜数。
萧功秦指出:‚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
神奇宝贝dp185周宁在其中指出:‚废止科举仅仅是废止一种考试制度或选举制度,还是由此废止了一种文明类型?而一纸诏令可以废除一种千年政教制度,是否也可以废除该政教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科举不
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的儒家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使儒家彻底制度化、制度保证真理的权力化、思想保证制度的真理化。‛‚废除科举,使传统国家失去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也使儒家意识形态失去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依托,使社会中文人边缘化,也使文人的知识与价值儒学边缘化。‛‚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可以一诏废止,但作为一种心理,却难以一朝一夕废除。一个世纪过去了,废除科举留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纠葛是政治与学术的问题。五四运动的双重主题:启蒙
与救亡运动,凸显并激化了后科举时代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矛盾。‛陈有西说:‚晚清科举灭亡,是因为考试的内容远远脱离现实,无法经世致用。……因此,与其说是科举制度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科举的选择标准和考试内容出了问题。‛他说,科举制的优越性还是很多的,总之,‚科举制,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选人、用人上的民主与法制。其最大的优越性,是以才取人,而不是以关系和某人好恶取人。它本质上是平等竞争的,而不是层层恩赐的。官场风气要正,关系网要打破,官员能够眼睛向下,真正苦修获取真才实学,只有这种方式才有可能。官由上授,只会培养出一大批蝇营狗苟
高情商祝自己生日快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