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四字吉祥语大全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汉朝: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
汉武帝“推恩令”,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唐朝:
节度使政治上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武力,发展成割据势力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 北宋:
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元朝: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天津恒隆广场
行省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重婚
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如何开通手机银行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变
1. 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2. 三省六部制
演变: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最高长官是宰相。后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削弱相权。
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最高长官是宰相,后期相权越来越大。
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演变
汉朝:察举制、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族大家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前言:汉初效仿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汉景帝期间发生了“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tpm是什么意思
总结:
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西汉 前202—9 郡国并行制
东汉 25—220 州-郡-县
(魏220—266,蜀221—263,吴222—280, 西晋266—316, 东晋316—420,南朝 420—589,北朝439—581)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道州县
五代十国907-960
北宋960—1127路州县
南宋1127—1276
元1271—1368行省—路—府—州—县
明1368—1644 省—府—州—县
清1636—1911
列举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
大一新生寄语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近臣参与国事,使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隋唐创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北宋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省长官)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皇权得以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和利弊
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
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