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单科历史部分-详解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单科历史部分详解答案
第Ⅰ卷(非选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家装水电改造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有难则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题思路】本题以先秦思想家的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 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试题答案】D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题思路】本题以一段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礼……刑……相为表里”可知材料强调将儒家的“礼”和法家的“刑”相结合,排除A项,故B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CD两项表述错误。
【试题答案】B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解题思路】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试题答案】B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怎样给电脑设密码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题思路】本题以北朝推行的均田制的规定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反映出;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
稳定,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C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地板辅料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解题思路】本题以古代的选官制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
【试题答案】C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
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题思路】本题以文献与考古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A说法绝对;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
【试题答案】D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解题思路】本题以明中后期的书籍记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朝西学东渐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千纸鹤折法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
【试题答案】A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题思路】本题《清史稿》的记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信息与题
材料无关。
【试题答案】D
 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解题思路】农村有哪些致富项目本题以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趣事A项错误;材料主要介绍是审判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定程序”“ 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
【试题答案】D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以“因信称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A与题干意思相反;B材料没有提及;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C
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解题思路】本题以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是议会君主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BC属于二人共同主张;D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问法。
【试题答案】A
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解题思路】本题以美国邦联政府财政的做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邦联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
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试题答案】B
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试题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以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财政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ACD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以美国照会的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试题答案】C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题思路】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