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察举制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整顿了基层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发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2.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3.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者”应举。宋真宗曾对知贡举杨砺说:“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实艺,以副朕心。”由此使一些勤奋读书的寒门子弟进入仕途。上述现象( )
A.表明选拔人才标准较公正 B.将会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
C.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D.要求及时改革考试的内容
4.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5.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
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盘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6.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唐朝“内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 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
7.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世界杯赛程时间表 | 征收方式 |
租庸调制 |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
两税法 |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8.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大大减轻百姓税额负担 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
C.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提升题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
10.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
11.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
1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二、材料分析题
13.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西汉)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员,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在于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动。然而即使到宋明科举名额大为增加,也还是“粥少僧多”,竞走“文艺晚会串词
独木桥”,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故唐太宗有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辉的拼音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宁年间,枢密使文彦博提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完成下列要求:
haier洗衣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与它相比,科举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士大夫体崛起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如何理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纽带,将伦理观念渗透于官僚体制建设之中,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A项正确;“举孝廉”虽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与基层社会秩序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品德,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缘关系对官员选拔的影响,有利于平民阶层进入官僚体系,从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可和出,家谱与宗法血缘关系有关,而东晋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选官重视家世门第,因此家谱盛行,这与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有关,C项正确;AB项与之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B项;D项是理学的产生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者’应举”“由此使一些勤奋读书的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可知,材料信息描述的是宋代科举制放宽条件限制,注重选拔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选拔人才标准较公正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放宽条件限制,注重选拔寒门子弟进入仕途,不是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改革考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C项正确;“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排除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材料“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议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权,排除A项;“提高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劝,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其职权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这主要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由中国的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项正确;唐玄宗的个人喜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书省权力,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
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不仅便利了百姓纳税,也便利了税吏征收,这说明两税法提高了税款的征纳效率,降低了税款征纳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大大减轻了百姓税额负担,排除A项;虽然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也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