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_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_徐清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6-1042-05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
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阐述其空间优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最佳结构,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点—轴系统;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宁波市中图分类号:F592.7
西红柿炒鸡蛋做法文献标识码:A
“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于1984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这里的
“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
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集中在“点”上,而“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轴”也是“点”上社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的路径(方向)。这就是说,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以“点—轴”形式进行渐进式扩散[2]。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这就是“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3]。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进扩散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对于中小尺度的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背景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地客源市
场空间结构[4,5]
、旅游区空间布局[6-9]及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10-14]等。点—轴系统理论提出至今,将其应用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旅游地开发是近几年发
展起来的。张红贤、卞显红等利用“点—轴”理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旅游区一体化
的空间发展模式[15,16]
;石培基等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17];刘峰探讨了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点—轴”布局发展过程[18]。以上研究均是基于点—轴系统在大旅游大空间的区域旅游视角上展开,来构建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格局。同时,又相继出现在省域及中小尺度的旅游地、旅游区的研究,如李秀霞等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运用此理论构建了旅游“系统网络”整体开发模式[19];刘建峰等以云南省茶马古道为例,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沿线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发展现状,构建了云南省茶马古道旅游发展的点—轴开发结构[20]。齐志南等、李刚等对甘肃省、辽宁省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构建点—轴开发结构,以实现旅
游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21,22]
。此外,在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基础上,汪德根等结
合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地系统,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23]。周国忠以协同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浙江省域内海洋旅游发展的模式,构建了浙江海洋旅游的空间发展结构模式[24]。
到目前为止,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仅李晓琴等有所触及,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提出成都乡村旅
收稿时间:2009-01-18;修回时间:2009-04-20
第29卷第6期经济地理Vol.29,No.62009年6月ECONOM IC GEOGRAPHY Jun.,2009
游发展模式[25]。因此,本文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丰富该理论在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上的体系与内容,构建中小尺度旅游地的乡村旅游最佳空间发展格局。
2宁波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优化可行性
2.1资源类型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办发[2006]99号文),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景区边缘型、城乡结合型、文化特村型、特产业型和休闲农庄型五种类型,并以此为标
准对宁波市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和归类(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总量已达200多个,居全省第一。
表1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分类表
Tab.1Resource points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Ningbo
地名景区城乡文化特特休闲合计边缘型结合型村型产业型农庄型
宁海4061415
象山1365318
北仑1127213
奉化491381246
鄞州207201544
江北0223310
akb48橘梨纱
东钱湖201137
镇海1146214
余姚52612833
慈溪01517427
总计2019528056227
2.2资源特征
从构成情况来看,宁波现有单体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山、水、动植物等自然景观,也有特村落、民俗遗迹等人文景观;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古寺庵,也有现代建设工程与生产地;有观赏、参观价值较高的景观资源,也有休闲、参与价值较高的娱乐性资源;有各种有形的乡村民俗资源,也有丰富的文化高雅资源,资源类型整合比较理想,为资源开发的多方向、多功能奠定了基础。
从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丰度来看,全市各种类型资源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中以包括渔业、花卉苗木业为主的特产业居多,占到了总量的1/3以上;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特的旅游类型和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农庄类型也较丰富,各占总量的1/4左右(图1)。
资源独特性强,滨海渔业资源是全省的稀缺资源,象山海鲜名誉全省;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
图1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点类型及丰度比较Fig.1Comparison with the types and abundance of resource points of rural tourism in Ningbo
活动能够四季不断,月月有新品,年年有特点,奉化水蜜桃等都具有极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外从资源个体品质上来说,奉化滕头村、鄞州天宫庄园、慈溪大桥生态农庄等都是全国甚至全球知名的乡村旅游点,品位高,具有震撼力,开发潜力巨大。读的拼音
2.3空间布局现状及优化可行性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优势。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大大缩短宁波与北翼的时空距离,使宁波迅速纳入上海2h经济圈,增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关联度,并与沪杭一起构筑沪杭甬旅游“金三角”。
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虽然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广泛,各区、县市均有分布,但总体来说尤以奉化市、鄞州区、余姚市比较突出,西部、东南部及远离市中心的区县则相对较弱。从乡村旅游资源品质来看,以象山滨海渔家风情为代表、以四明山和天台山山脉为代表的西部山区乡村旅游资源品质较高,开发潜力很大,但这些地区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的趋同化
现象以及无序竞争等原因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未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造成区域的“内耗”较大,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建设落后。为了实现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的一体化建设,需要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乡村旅游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开发建设,这便为宁波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及操作性。
2.4空间优化的重要意义
2.4.1有利于推进旅游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发展。点—轴系统理论突出了各级旅游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发展轴上的各个旅游节点是旅游发展轴带区域的各级旅游中心节点,它们是旅游发展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而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空间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乡
第6期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1043
1044经济地理第29卷
村旅游重点区域和重点节点的开发建设,形成特拳头产品,快速树立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与地位。2.4.2有利于促进地域空间环境特征的协调,实现差异化发展。宁波市自然地貌形态多样,陆地、湿地、海洋生态系统一应俱全,特区域经济种类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优化
有利于根据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背景,促进特自然、经济资源向特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观光和休闲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商品的个性化和系列化,最终形成与地域环境特征相协调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2.4.3有利于增强乡村旅游地内外空间的可达性。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旅游空间要素(旅游者流、旅游信息流、旅游资金流、旅游物流等)的自由流动,使区域旅游开放式发展。旅游“点—轴”开发模式中的旅游节点,一般都是旅游交通线的交汇点,或者是旅游网络节点,它通过旅游线状基础设施和旅游网络,将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乡村旅游地内外部空间的可达性。
3“点—轴”系统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化
在区域旅游开发中运用点—轴系统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是非常重
要的,便于利用其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层次为区域旅游开发的空间格局提供一个基本轮廓。旅游区域内各个旅游节点是成等级系统的,同理,联结旅游节点的旅游发展轴也可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对周围的区域具有不同强度的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
3.1构建点—轴—面系统的旅游地空间发展格局
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把突出重点和加强空间协同有机结合,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在资源依托、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导向基础上,对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整合,二县(象山、宁海)三市(余姚、奉化、慈溪)四区(江北、镇海、北仑、鄞州)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据点,根据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要素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形成2个中心、6个增长极、16个发展节点和2条发展主轴、4条扩展轴、3大乡村旅游组团(板块)的空间发展模式(表2)。2个中心是宁波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心,通过其极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开发的龙头,借助发展轴带动增长极的优化发展,并通过扩展轴辐射并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通过“点—轴系统”渐进式扩散,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网络系统,最终形成大宁波、大旅游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3.2重点旅游发展节点
根据宁波市乡村旅游地系统现状分析,在资源依托、特体现及空间布局等的综合考虑下,可确定三个等级的乡村旅游发展点。溪口镇、东钱湖镇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优势、资源特等,使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服务功能,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一级发展点;通过加强两点之间旅游功能的协同与整合,使之成为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辐射并带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大岚镇、石浦镇、长河镇、九龙湖镇、慈城镇和前童镇乡村旅游资源组合性强、特明显,且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较齐全,成为乡村旅游的二级发展点(增长极)。梅山乡、四明山镇、梁弄
镇、深
镇等16个乡镇处于乡村旅游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发展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大,以其主题鲜明、特突出贯穿于乡村旅游各大组团与发展轴之间,成为宁波乡村旅游的三级发展点。
3.3重点旅游发展轴
根据交通现状和规划布局,以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分别为横向和纵向贯穿于宁波区域的最佳轴线,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级发展轴。应充分利用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公路带来的交通便利优势,依
表2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Tab.2Spacial construction mode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 形式项目级别内容
2个中心一级发展点
6个增长极二级发展点
16个发展节点三级发展点
2条发展主轴一级发展点
4条扩展轴二级发展点
3大旅游组团重点旅游地系统东钱湖镇、溪口镇
大岚镇、石浦镇、长河镇、九龙湖镇、慈城镇、前童镇
梅山乡、龙观乡、梁弄镇、深镇、春晓镇、四明山镇、牟山镇、庵东镇、莼湖镇、姜山镇、章水镇、晓塘乡、鹿亭乡、茅洋乡、黄避岙乡、茶院乡
百词斩四级估分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
甬金高速、杭州湾宁波通道及连接线、33省道、沿海高速
北翼田园农业休闲组团、西翼四明山运动度假组团、南翼滨海渔家风情体验组团
托沿线丰富多彩的森林、田园、悠闲民居等四季乡村景观,形成以新农村体验、农家乐休闲为主的乡村游赏体验走廊,发挥高速沿线乡村旅游点的联合优势,打造宁波市优秀乡村体验带。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以及浙江省沿海高速通道的规划建设,宁波的乡村旅游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甬金高速、杭州湾宁波通道及连接线、33省道和沿海高速成为乡村旅
游的二级发展轴(扩展轴),串联和辐射宁波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南翼滨海渔家风情体验、北翼田园农庄休闲以及西翼四明山区的深度发展,并由这些发展轴形成各具特的旅游线路,依托线路形成的集聚效应构建丰富多彩的宁波市乡村旅游产品。
3.4重点旅游地系统
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开发的物质载体,注重其间各要素的自身发展和相互协调[26]。各级旅游发展点和轴线构成了相应的旅游组团即旅游地系统,有北翼田园农业休闲组团、西翼四明山运动度假组团和南翼滨海渔家风情体验组团,形成了点—轴—面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这种空间格局有利于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旅游地系统资源互补,形成多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
3.4.1北翼田园农业休闲组团。该乡村旅游组团包括慈溪大部分田园山丘区域,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为宁绍平原的中心区块。依托该区域的田园风光和丰富密集型的农业资源,优化整合果蔬资源,重点开发以农庄休闲和特农业观光为主的乡村休闲观光活动。重点发展多个较大型的复合特农业休闲区或主题农庄,集观光、采摘、购物、科普、垂钓、农事竞技、趣味乡村体验等为一体,寓乡村娱乐、休闲、教育于一体。
3.4.2西翼四明山运动度假组团。该乡村旅游组团包括余姚西部、奉化市、宁海县西部在内的大四明山
系乡村区域。开发重点整合余姚、奉化、宁海三地乡村资源,利用大四明山系独特的高山气候、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以乡村生态度假、山地运动为主题的高端乡村旅游产品,构筑以生态度假、山地运动为特的“泛四明山乡村度假组团”,开发度假酒店、乡村会所、产权式度假屋、分时度假等多元化度假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同时,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山水景观,深化和拓展运动度假类乡村旅游产品,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加强康体养生、健康随诊、企业体检、中医保健等功能,建立四明山养生基地,打造康体养生高端乡村旅游产品。
3.4.3南翼滨海渔家风情体验组团。该组团包括环象山港滨海区域、象山县沿海区域及西侧腹地区块。凭借优越的海域地理位置、宁静的港湾风情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渔家乐和滨海休闲度假,并结合海上、滨海滩涂及渔村特体验渔家风情,感受渔农亲情;以黄金海岸线腹地特乡村农业资源、山水生态、滩涂作业等开发、以滨海娱乐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活动,吸引度假游客进入腹地休闲、娱乐。
图2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图
Fig.2Map of spacial construction mode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
4结论
“点—轴系统”理论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乡村旅游点—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宁波市高效地布局乡村旅游节点和轴线,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各项规划,既突出重点又顾及全局。按照“点—轴系统”开发模式组织乡村旅游开发,可以科学地处理
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改变因地域分割造成的利益冲突,形成综合性协调管理机制。总之,点—轴—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可以优化宁波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结构,依据“错位发展、特突显”原则,以轴线串节点,组团联动,构建长三角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宁波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6期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1045
1046经济地理第29卷
参考文献:
左眼跳是什么预兆[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
学,2002,22(1):1-6.
520情话[2]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
—提出“点—轴系统”
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57
-164.
[4]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
构研究——
—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
(4):357-363.
[5]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
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6]WALL.G,DUDYCHA D,HUTCHINSON J.Point pattern
analyses of accommodation in Toronto[J].Annals of Tourism Re-
search,1985,12(4):603-618.
[7]BRIAN M,KERMATH,ROBET N THOMAS.Spatial dynamics
of resorts:sosua,dominican republic[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2):173-190.
[8]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
—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
[9]冯德显,吕连琴.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
学,2003,23(3):379-384.
[10]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
(2):117-126.
[11]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J].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
[12]ROBERT C,MINGS,KEVIN E MCHUGH.The spatial confi-
guration of travel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15(spring):38-46.
[13]KELGH B.Th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variations in tourist
activ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2):267-282.
[14]KEITH G,DEBBAGE.Spatial behavior in a Bahamian resor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251-268.
[15]张红显.“点—轴—网络”理论与长三角旅游区一体化的空间
发展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8,(8):49-50.
[16]卞显红,章家清.“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及其在长江三角洲区
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6(2):6-56.
[17]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
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2-95.
[18]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167-168.
[19]李秀霞,倪维秋.点—轴系统理论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
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2):139-141.
[20]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
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9(1):81-86.
[21]齐志南,石培基.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甘肃省旅游空间结
构优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4):101-103. [22]李刚,吕芳,卢莹.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
间结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
238-240.
[23]汪德根,陆林,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
变研究——
—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24]周国忠.基于协同论、“点—轴系统”理论的浙江海洋旅游发展
研究[J].生态经济,2006,(7):114-118.
[25]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
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4-45,49.
[26]朱力,郭城.黄山旅游地域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2002,26
(12):49-54.
THE SPACIA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POLE-AXIS SYSTEM THEORY
XU Q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Zhejiang,China)
Abstract:The paper,which analyzed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based on the pole-axis system theory,expati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spacia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of Ningbo’s rural tourism.It designs a rural tourism’s development mode,which is made up of two centers,six increasing poles,sixteen development nodes,two development axes,four extensive axes and three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s.It aims to construct an optim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rural tourism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the pole-axis system;rural tourism;spacial construction;optimization;Ningbo
作者简介:徐清(1974—),女,浙江安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开发管理。E-mail:xuqing6886@1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