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的集体回忆:从臭老九到最光辉
50年代⼜穷⼜累容易得肺病
  关键句:⽉伙⾷8元,穿长衫上课
  讲述:梁婉娜,邕宁第⼀中学⽼师,1952年⾛上教师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梁如雪
  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住,她跟另外⼀位单⾝的⽼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单间⾥⾯。⾃来⽔是肯定没有的,需要⽤⽔,就只能靠学校的⼯友每天帮忙挑来⼀担,伙⾷也不能⾃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堂开饭,每个⽉交8元钱,可以管⼀个⽉的伙⾷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个⽉28元的⼯资来说,也是相当⼤的⼀笔开⽀了。
  那时候,⽐她年纪⼤⼀点的⽼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思想⽐较开放的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些的服装,⽐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不过当时⽼师的地位并不算⾼,很多⼈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家都认为做⽼师很没有出息,⼜穷⼜累,当不上⼤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根本得不到尊重。梁⽼师教的是英语(论坛),别看现在英语这么吃⾹,在那个年代却是冷落的。梁⽼师说,虽然我们国家⼀直以来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那个年代,⼈们的思想还很保守,⾮常排外,对英语也很排斥,所以每到上英语课,学⽣们总是不愿来上课,课堂纪律也很差,很多⼈甚⾄不愿做英语⽼师。
  50年代搞扫盲,每个⽼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梁⽼师还要额外利⽤晚上的时间给⼀些不识字的众、妇⼥上两个⼩时的课,⼏乎没有⾃⼰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师们还要下乡⽀农⼀个⽉,在村⾥跟农民⼀块积肥、割稻⾕、收稻⼦,说是⽀农,但伙⾷费还得⾃⼰开⽀。每次去⽀农,家⾥的⼩孩就只有托付给邻居看管。
  从⼯作到退休,梁⽼师⼀直在这个⾏业⾥平平淡淡的做着本职⼯作,经历过地位卑微的时期,经历过*读书⽆⽤论的年代,⼜遇到了第⼀个教师节,⽼师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也赢得了⼈们的尊重,如今,她还保留着90年教师节学校发给她的⼀个铁桶,上⾯印着⼏个⼤字:育⼈光荣。
  60年代“学⼯学农兼学别样”的⽇⼦
  关键句:上⼭下乡,党叫⼲啥就⼲啥
  讲述:⼀级教师王⽼师
  采访:本报记者阮⼩燕
  1965年,我下放到⼀个乡村当了⼀名⼩学教师。每⽉的⼯资18元。1966年,“⽂化*”⼤潮袭来,在那样⼀个知识分⼦在政治上受迫害、地位低下的⼤环境下,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被贬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社会上称之为“臭⽼九”。当时的“臭⽼九”们连⼀个供销社⾥普普通通的售货员都不如。
  教师绝对是穷的。那年那⽉的18元啊,如今说起真让⼈⼼酸。可是,那个年代的⽼师们并不因为穷酸⽽没了⾃尊,也不因为这个“卑微”的职业⽽失去对事业的热爱。
  我当年在那⾥教⼀⾄三年级语⽂、数学,还要兼任⼀个班的班主任。每个班的学⽣有60、70⼈。⼀天下来,⼯作的⾟苦是⽆法⽤⾔语表达的。到了晚上,就在那盏鸡蛋⼤的煤油灯罩下批改作业,直⾄深夜。学校师资是简陋的,徒倒四壁。做姑娘时的我,因为害怕,所以每个晚上⼊睡前都要检查⼀下床底。
  在学校⾥,除了教学外,每周还要到各⽣产队去宣传,辅导农民众⼀起学习⽑主席著作,称之为“政治夜校”。那时我们常念的是:“我爱⽑主席,我爱天安门……”,在那些“学⼯学农,兼学别样”的⽇⼦⾥,党叫你⼲啥你就⼲啥。我和⽼师们常到⼏⾥外的乡村农作、学习,风⾬⽆阻。我们⼀⾏⼗⼏号⼈有的敲锣打⿎,有的提着⼿电筒或是点着⽓油灯浩浩荡荡⾛在乡村的⽥间⼩道上。那时的⽼师们真的是穷快乐,思想很纯朴。记得1969年那年,我怀孕了。挺着⼤肚⼦下队时,我们的组长便拿我开玩笑说:“⼩王,你背着你‘洋操⿎’⾛到前⾯带路吧。”顿然间⼤伙⼉的笑声回荡在夜的上空……
  六⼗年代的⽼师“上⼭下乡”,夹着“⾛资派”的尾巴,背着“臭⽼九”的名声⼀路⾛过那些艰难⽽别样的岁⽉。
  70年代
  我和妻⼦那个年代的激情岁⽉
  夫:
  关键句:以“⽠菜代”来填肚⼦
  讲述:蒙⼦卿⼴西医科⼤学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所长、教授。1960年⾛上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罗妮
  60、70年代⾛上教师讲台的⼈,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代,他们既承载了过去年代⼈的部分苦难,⼜幸运地迎来改⾰开放,他们的⾝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1960年8⽉,我从当时的⼴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了。作为优秀的毕业⽣,我留校开始了⾃⼰的教师⽣涯,⽉⼯资55元。那⼀年我21岁。
室内蚯蚓养殖技术
  60年代刚好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在那年头,我的⼯资也不算少了。但由于物资异常缺乏,油腥少,饭量⼤,总觉得吃不饱。当时很多⽼师经常是半空着肚⼦上课的呀。课余时间,我们就想办法东西填饱肚⼦了。当时最流⾏的⼀个词就是“⽠菜代”,什么叫“⽠菜代”?就是⽤⽠菜代替粮⾷。我什么都吃过,“⽜⽪菜”呀、芭蕉⼼呀、⼩球藻呀,只要能吃饱肚⼦,都往肚⼦⾥装。为了得到更多的⽠菜,我和同事们⼀边上课⼀边开荒种菜。
  到了 70年代“*”期间,情况就变得不太⼀样了。由于过于钻研究,不太热衷政治,我成了当时医学院⾛“⽩专”道路的典型之⼀。成为典型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是不认真学习政治,思想上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喜欢听⾳乐,如“多瑙河之夜”等古典⾳乐,在“糜糜之⾳”下给学⽣备课。成为“⽩专”典型后,我常被贴*,⼤会⼩会上被点名批评。当时我才28岁,压⼒很⼤,也很不服⽓。不过,批完评完,我还是⼀样照样上课和科研。多年以来,除了桃李满天下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些成绩。
  在教书育⼈的过程中,我和同⼀战线的妻⼦徐亚陵相知相爱,携⼿⾛过了⼏⼗年的风⾬⼈⽣。
  妻:
  关键句:天天穿军装上课和劳动,⾃⼰⾃豪,别⼈顺眼
  讲述:徐亚陵 ⼴西医科⼤学附中校长。1976年⾛上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罗妮3.8节
  我是70年代⾛上三尺讲台的,⽉⼯资是36.5元。当时,最时髦的⾐服是军装和制服。那时,我的换洗⾐服就两套,都是军装。天天穿着上课和劳动,⾃⼰⾃豪,别⼈也看得顺眼。不过,⼥孩⼦嘛,爱美之⼼还是有的。有时,我就⾃⼰做些⾐服,每当穿着⾃⼰缝的棉布⾐服,⼼⾥还是美滋滋的。
  记得刚调到医科⼤附中时,我穿着⼀双银灰⾊的半⾼跟凉鞋去上课,⼀路上⽼是有⼈盯着看,⾃⼰感觉也很“另类”,第⼆天就不敢穿了,换了双⿊⾊平跟鞋。(说到这⾥,徐校长笑着说,哪像现在的⼥孩⼦,花花绿绿地穿着多漂亮。)
  不过,70年代物质⽣活是贫乏了点,但我们却⼀直保持着⼀种优良传统,那就是⼯作⾼于⼀切,重于⼀切,乐于奉献,热爱学⽣。不管是谁,只要⾛上讲台,全部精⼒都会投⼊到讲课中。
  80年代初
  下海经商蠢蠢欲动
  关键句:民办代课教师幸运“转公”,赶上了下海潮
  讲述:蒙精宇,某报编辑部副主任
  采访:本报记者韩沛
  80年代初,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已然渐渐形成,当上⼀名⼈民教师是件⾃⼰⾃豪别⼈羡慕的事。尤其是在马⼭农村,社会上许多有志青年和应届⾼中毕业⽣都纷纷投⾝到教师⾏列,⽽当时在校学⽣较70年代多得多了,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很⼤,⽽政府财政⼜不允许这么多的教师都转成公办教师,所以庞⼤的民办教师、代课⽼师便成了那个时期惹眼的风景线。
  1985年9⽉10⽇,第⼀个教师节成⽴。教育界欢呼雀跃,社会对教师更是刮⽬相看,教师不但政治地位扶摇直上,经济上也令⼈艳羡了。不是因为收⼊⾼,⽽是因为收⼊稳定。
  1985年,我所在的马⼭县,更是迎来了教师队伍前所未有的盛事——民办代课教师⼤⾯积转正,经过简单的考试,全县的民办代课⽼师⼏乎都成了公办教师。有的代课⽼师⾛上讲台才⼗天半⽉,便恰逢其会,幸运地“转公”了。
  到80年代末,这种盛况就渐渐降温了。即时从商的⼈越来越多,农村中不少⼈纷纷放下⼿中的锄头,做起⼩⽣意来了。  当时,较开放的地⽅已出现吃皇粮者下海经商的现象。教师队伍⾃然概莫能外,不过我们农村的教师队伍还相对⽐较安静。许多教师只是⽿中听听别⼈下海的故事,⼼⾥盘算着⾃⼰有没有这个胆量,如此⽽已。
 80年代中期
  关键句:40多元⼯资,⼀屋⼦⼏⼝⼈挤在⼀两间平房⾥
  讲述:邱雷,南宁市特级教师
  采访:本报记者梁如雪实习⽣刘爱华
  77年恢复⾼考(论坛)以后,凭着⾃⼰的体操功底进⼊了师范⼤专班,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名体育⽼师。
  在她的印象⾥,80年代的教师条件⽐70年代之前的教师有所好转了,刚参加⼯作那会⼉,领的是40多元钱的⼯资,算是中等的档次,跟其他⾏业⽐起来,⽐上不⾜⽐下有余。不过,当时的住房条件可没有现在那么好,⽼师们住的都是⽼式的平房,通常都是⼀屋⼦⼏⼝⼈挤在⼀两间平房⾥头。当时学校⾥的房⼦就是两层的楼房,⼀栋办公⽤的,⼀栋做教室。说是楼房,那就完全不是现在的钢筋⽔泥了,教师和⾛道的地板全都是⽊板铺就,⼀⾛起路来咯兹咯兹响,楼上的⼈⾛到哪⾥,楼下的⼈全明⽩。不但地板是⽊的,门窗也都是⽊的,灯光还⾮常昏暗。
  说到以前的体育课,邱雷⽼师就有点好笑,刚参加⼯作的时候,上体育课很单调,学⽣们清⼀⾊的解放鞋(那时候解放鞋就好⽐运动鞋),运动服就是红、蓝、绿三⾊镶⽩边⼉的那种纯棉料⼦,质量好,可就是太厚。学校球场和体育器材少,排球场就是⼀块泥巴地,到了⾬天⼜是⽔⼜是泥,所以体育课除了⼀些球类或⽥径项⽬,就没别的了。所以以前的学⽣都有⼀个感慨: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现在可不同了,体育课注重的是培养学⽣对锻炼的兴趣,⽬的是享受运动,除了教学规定的课程,邱⽼师还引进了很多时下流⾏的健⾝项⽬,什么啪啦啪啦舞、街舞、健⾝操了,或者是⼀些民族体育项⽬,⽐如跳⼤绳、打⽵杠等等,学⽣们的兴趣很⾼。现在你再到沛鸿中学去看看,全塑胶的⾜球场和跑道,舒服极了!
  其实,邱⽼师曾经有机会可以离开教师岗位。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段,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那时邱⽼师的爱⼈正好也有机会到海南出任⼀家贸易公司的经理,并希望她能⼀起辞职到商海⾥“拼搏”。⼏经思考,邱雷⽼师仍然舍不得⾃⼰这份教师⼯作,虽然每天都要经受⽇晒⾬淋,但是她觉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教师这个普通的⾏业⾥⾯。
  90年代⽼师开始“新鲜”
  关键句:在经济浪潮与教育观念的夹缝中求发展
中国移动网上营业厅上海
  讲述:银健⼴西⼤学⽂化与传播学院 1995年⾛上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何卫红实习⽣刘⾦
  90年代的⽼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另⼀⽅⾯⼜⾯对经济⼤浪潮的种种诱惑。⾃从80年代⼤学恢复⾼考以后,⽼师的地位在不断提⾼,因此许多⼈都认为当⽼师不仅受⼈尊敬,⽽且⼯作稳定、收⼊正常,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下海经商的⼈,在离开学校之后功成名就,收⼊远远⾼于⽼师,使得⼀些⽼师耐不住寂寞,纷纷辞职“下海”。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在90年代选择当⽼师还是需要⼀定的勇⽓的。国际贸易
  95年正是经济浪潮的浪尖,当时我也曾⼼动过,是不是应该出去闯⼀闯,⽽且当时对教师这个⾏业
还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可当学校需要我留下来时,因为⼤学时我⼲的也是学⽣⼲部⼯作,不知不觉对学校产⽣⼀种依赖感,于是没多犹豫就留下来了,没料到⼀⼲上竟然放不下。有时候我的毕业⽣回学校来,看见我也会问“您还在⼲啊?”我只是笑⼀笑,也没想那么多。我⼼⾥明⽩,我们⽼师⼲的是“良⼼活”,都希望孩⼦们能有好的成绩,或许这就是当⽼师的乐趣吧,这种乐趣⾜够⽀撑着我在这个岗位⼲下去。
房贷抵个税
  不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开始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接触的东西也逐渐增多,知识⾯不断扩展,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作为教师,稍⼀放松你就有可能跟不上他们了。过去我们⼀直倡导孩⼦的思想教育,由于⽅法陈旧落后,缺乏社会实践的⽀持,使学⽣只能明理,却不能在实际的⽣活中实现⾃⼰的价值观,已经不受⽤。作为教育体制转型初期的教师,必须⾸先转变观念,拓展⾃⼰的知识⾯,深⼊地去了解孩⼦,了解⽣活,了解社会,最快地接受新事物,换句话说,你得不断地给⾃⼰“保鲜”、充电,才能提⾼⾃⼰的教学⽔平,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新世纪⼥⼉国⾥尽显男⼉本⾊
  关键句:⼥⼉国⾥的男幼师,“须眉不让⼱帼”
  讲述:李彬,2003年⾛上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梁如雪实习⽣刘爱华如何制作贺卡
  在⼤多数⼈眼⾥,幼师这⼀职业似乎⽆异于⼥⼉国,然⽽这种看法到了区直属第三幼⼉园⾥却是⽐“陈年⽼酒”还要陈旧。在那⾥你常常会看到⼀些年轻的男教师活跃其中,他们在学前教育这⽚⼴阔的天地中,可谓“须眉不让⼱帼”!李彬就是这其中的⼀员。
  80年代出⽣的李彬所接受的是⼀种开放的多元化教育,这使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有⼀种与以往不同的新鲜感。李彬认为,“上美术课的主要⽬的不是培养美术家,⽽是通过美术来熏陶情感。在这⼀点上,李彬丝毫不逊⾊于⼥教师。
  男性从事幼师职业,在⼴西也只是九⼗年代末的事。⾄今仍存在⼀些世俗的偏见,这⽆形中给男幼师带来了很⼤的压⼒。然⽽,在这种偏见之下,李彬仍坚守了⾃⼰的看法:“观念是不断在变的嘛,引进男幼师的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教师结构⽽已,⽽且,这种做法有利于幼⼉健康性格的形成,这在西⽅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只是中国起步⽐较晚⽽已。”李彬觉得这种偏见是不会给⾃⼰形成任何压⼒的。⽽且,在与这些单纯的⼩孩⼦打交道时,显得简单⽽轻松。这⾥成了李彬的第⼆个世界,如童话般纯粹⽽美好!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让李彬在世俗的偏见下仍活得很精彩!李彬还告诉记者,他的⽗母、⼥友从始⾄终都⾮常理解和⽀持他的这⼀选择。他说,⼥朋友在把⾃⼰介绍给别⼈时总会很⼤⽅地说,“这是我男朋友,在幼⼉园当⽼师。”与记者聊到这些时,李彬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感动!家
⼈的⽀持让他的⼯作充满了动⼒。在愉快的交谈中结束了这次采访。开朗、有主见的李彬⽤⾃⼰的⾔⾏对男幼师这⼀职业作出了阐释。
  阳光下最令⼈羡慕的职业
  关键句:裙裾飞扬,穿梭在校园间
  讲述:⼩丽,2000年⾛上讲台
  采访:本报记者阮⼩燕
  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对的学⽣永远是那么年轻和充满活⼒,他们的天真和烂漫能保持我⾃⼰的⼼态永远不⽼。每当我穿着时尚、漂亮的⾐服穿越校园时,那年轻的哨⼦声若有若⽆地传⼊我的⽿朵,那⼀刻,⼼是快乐⽽⾃豪的。
  在学校⾥,我活泼、热情的个性使得孩⼦们都爱和我套近乎。“年轻⽆极限。”作为⼀名新时代的⽼师,我觉得教与学是⼀个互动过程,把教师从传统意义的“权威”地位上拉下来,应和学⽣平等交流。所以,我的教学⽅式带着浓厚的个⼈魅⼒。
  新时代意义上的“传道”,我理解为教会学⽣做诚实的⼈,帮助学⽣树⽴正确的爱国、集体观念等。所
谓“授业”,那要教学⽣学会创新。“解惑”则应理解为:营造⼀个师⽣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围。也就是换位思考,从学⽣的⾓度看问题,让学⽣反过来“敬”⽼师。教师只有兼备了引导和指点的能⼒,才能胜任这⼀神圣的事业,⽽教师业务素质和知识能⼒的提升,也需要来⾃学⽣的不断激发。这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我从不后悔⾃⼰的选择。在这个⼩县城⾥的⽼师,这份轻松、体⾯的职业让我赢得许多青年男⼦的青睐,孩⼦、家长的喜欢。
  每当⾛在⼤街上,远远地看到学⽣或是家长向你问好,那种受尊敬的感觉,真的很幸福。这就是新时代的⽼师——阳光下最令⼈羡慕的职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